谋略高手的六大修养(掌控人生大博弈)

谋略高手的六大修养(掌控人生大博弈)(1)

第一章 打开主动局面,掌控人生 第一章 打开主动局面,掌控人生

有时候,要生存,就必须先掌控主动权,占据主动地位,这样才能掌控事态发展趋势,甚至是自己及别人的命运。

人们总爱说:“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得不承认,它确有其道理。只有相信这句话的人,才能够更快地迈向成功。然而,每个人都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坏的想要变好,好的想要变得更好,这就造成一种竞争力,一种局面。所以,你要想成功,就必须先掌控主动权,或是懂得争取主动,变被动为主动,不要处处受制于人,要做控制局面的人。

1. 毛遂自荐,“秀”出自己

生存规则

当今职场,毛遂自荐这一求职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运用,有人如愿以偿,有人屡屡碰壁。除去主客观因素外,自荐者所采取的策略、方法是否得当决定求职的成败。所以,在运用毛遂自荐这一招时,最好能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到北京音乐学院参观访问,很多家长都想让这位歌王听听自己子女唱歌,目的就是想拜他为师。帕瓦罗蒂出于礼节,只得耐着性子听,一直没有表态。

黑海涛是农民的儿子,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考入这所著名的音乐学院,他也想得到帕瓦罗蒂的指点,但他知道自己没有背景。难道白白浪费这么好的机会吗?黑海涛不甘心,灵机一动,就在窗外引吭高歌世界名曲《今夜无人入睡》。一直茫然的帕瓦罗蒂立即有了反应:“这个年轻人的声音像我!他叫什么名字?愿意做我的学生吗?”黑海涛就这样幸运地成为这位世界歌王的学生。1998年,意大利举行世界声乐大赛,黑海涛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由此成为奥地利皇家剧院的首席歌唱家,名扬世界。

这个成功案例说明:要取得毛遂自荐的成功,至少应具备三大要素:胆大心细,适时果断出击;表现手段能立刻吸引考官注意;要有真才实学。如果黑海涛没有两下子真功夫,他就是唱破了嗓子,也没人理会。所以,胆量是前提、技巧是关键、水平是保证,三者缺一不可。

因为人的生长及生存环境是不同的,所以,许多事的不公平也是必然存在的。也许上天没有给你与别人同样的机会,但是你必须要学会自己寻找机会。要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是千里马总会有奔腾的机会。面对不公平,永远都不要放弃学习,你只有加倍地努力,以求出头,自己才有能力创造一个未来公平的社会;如果只知自怨自艾,恐怕原本短期的时运不济,终要成为长期的命运多舛了。

历史上怀才不遇者数不胜数,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推销自己的能力。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营销;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把自己推销出去;黄金埋于地下,人难识其贵;千里马要去找伯乐,否则,千里马也会蜕变为普通马,只能眼看着后来者去驰骋千里路了。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学会毛遂自荐,为自己创造展示自己的平台,只有将自己推销出去了,才能让别人看到你的表现,看到你的闪光点,为自己赢得喝彩,走向美好前程。

毛遂自荐

春秋时期,秦国大军在长平大胜赵国后,想要一举攻下赵国都城邯郸,秦军主将白起领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虽然竭力抵抗,但因为在长平遭到惨败后力量不足,所以赵王就命平原君赵胜前往楚国求救。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叔叔。为国为己,他都决心亲自去拜见楚王,与其商谈联合抗秦之事。

事态紧急,平原君决定从府中挑选20名足智多谋的门客随己前往。所谓门客,就是战国时候,有权有钱的人为增强自己的势力,供养的一些有才能的人。平时无事时,就将他们闲置在府中供养着,当有事或是遇到难题需要有人想办法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些门客也被人们称作食客。由于平原君势力强大,所以府中门客有数千名之多。

一天,平原君把所有的门客都召集起来进行挑选,但是挑来挑去最终只有19个人合乎条件,还差一人却怎么挑都觉得不满意。此时一个门客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平原君先是一惊,但一看是个貌不出众之人,便不以为然了。平原君对他有所印象,他在府中待了三年,却没有任何贡献,平原君虽觉奇怪,但也并没有因此而埋怨,任由他在府中吃住。于是便问道:“先生名为?”门客答道:“在下名叫毛遂。...

听了平原君的话,毛遂并没有感到挫败。他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说:“我到府中三年,一直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现在我觉得是时候了。您说我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那是因为我这个锥子从来不曾放进过您的口袋里呀。如果您早就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它决不会是只有锥子尖露出口袋了,而是整个锥子都像麦穗子一样全部露出来。”其他的门客都带着轻蔑的目光笑他,都觉得此人肯定是在说大话。而平原君听后倒是对毛遂的胆量和口才很赏识,也觉得毛遂说得很有道理且气度不凡,便答应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当天就辞别赵王赶往楚国了。

到了楚国之后,平原君与楚王在朝殿上商谈,但任凭他说尽了其中的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了口舌,从清晨到正午却还没有达成协议。随行的门客也很着急,有的还讽刺毛遂,让他去露露“锥尖”。毛遂手持佩剑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高声嚷道:“合纵之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这本是三言两语就可决定的事,为何议而不决?”毛遂的声色俱厉让楚王不知所以,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听后非常恼火,大声喝道:“还不速速给我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做什么?”毛遂丝毫没有被吓倒,他不但不退下,反而手按宝剑向楚王走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数百万精兵,原本是个可以称霸的大国,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甚至堂堂的国君也做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秦国的白起,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只带了几万人就将楚国都城给夺了去,逼得大王只好迁都,这是楚国的耻辱,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也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毛遂这一番话,真像一把锥子一样,每一句都戳痛了楚王的心。他从赵楚两国的关系谈到这次救援赵国的意义,并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做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对楚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的凛然正气使楚王惊叹佩服。通过毛遂的劝说,楚王终于被说服了,当天下午便与平原君歃血而盟,并立即派兵救援赵国,帮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事后,平原君待毛遂为上宾,他深感愧疚地说:“毛遂原来真是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大军,这次能够结盟成功,多亏了他机智英勇。可是以前我竟没发现他,若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没一个人才呢!”

鉴历史,得智慧

“毛遂自荐”所反映的就是古人毛遂的自我推销。毛遂勇于抓住来临的机会,勇于展露自己的才华,才能在千名门客中脱颖而出,奔了个大好前程。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只要你认为自己有才干,就不要总是等着别人去推荐,不妨自己主动站出来,争得显露才华的机会。只有这样,你才能先于别人取得成功。

历史上这种勇于“秀”出自己的人有很多,如祁奚荐贤,不避亲仇;王述赴职,不复谦让等,都表明了我们民族崇尚竞争进取的一面。在当今社会,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发扬这一精神,懂得要想在竞争中坦荡无私地展露才华就必须先得抓住机会这个道理,勇敢地将自己推销出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很多时候,机会不会凭空降临,需要靠你去发掘,通过主观的努力,创造出客观条件。如何把握时机,展露自己的才华,则要靠适时的自我推荐。所以就有人把推销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技能,因为它可以被你在人生中广泛应用。一个人只有成功地毛遂自荐、推荐自己,别人才能充分地认识你。如果不善于自我推荐,你就很可能被埋没,也很难大有作为。爱默生说:“伟人从不哀叹生不逢时。”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无论是从抓住机遇的角度看,还是从提高能力的角度看,自荐都是必要的。推荐自己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潮流。

在与人交往、为人处世时,自我推销会让你很容易地被人接纳,从而增加成功的概率。因为只有让别人接纳了你这个人,他们才愿意进一步地去了解你的想法或建议。因此可以说,具备了自我推销的能力,就等于是具备了一种说服力。这种能力是取得任何一种工作或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

推销自己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实事求是,不夸张、不吹嘘、不自我膨胀的一种自我表现的方法。可能在我们传统的旧观念里,含蓄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是如今的时代,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人生的追求绝对不可含蓄,这个时候的含蓄可能会让你失去一次次成功的机会,然而下次机会的到来又不知要到何时。所以,在现代急速发展的工商业社会里,为加速并增进对方的认识,把握时机、推销自己则是个人追求成功的一种途径。不要认为去向别人说自己的好、推销自己是很难以启齿的一件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去尝试。不要坐等“圣旨降临”,要学会积极地促进,掌握好时机,毛遂自荐,你才可能会迅速地脱颖而出。

2. 投其所好,以达目的

生存规则

口才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不管是屠夫还是面包师,甚至是宝座上的皇帝,他们统统都喜欢别人对他们表示出好意。”

爱德华·查利弗从事的是童军教育工作,有一次,他为了赞助一名童军,参加了在欧洲举办的世界童军大会,这时他很需要筹措到一笔经费,于是,他前往当时美国一家数一数二的大公司,亲自拜会公司的董事长,希望他能够慷慨解囊。而在这之前,爱德华听说这位董事长曾经开出过一张100万美金的支票,后来支票因故作废,他还特地将之装裱起来,挂在墙上,留作纪念。

于是,爱德华一踏进董事长办公室,便立即针对100万美元的事,要求参观一下这张被装裱起来的支票。爱德华还告诉董事长,自己以前从没见过任何人开过如此巨额的支票,因此很想见识见识,好回去说给他的那些小童军们听。董事长听了很开心,于是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爱德华的请求,并将当时开出那张支票的详细情形,一一说给爱德华听。结果,当董事长说完那张支票的故事之后,还没等爱德华提及,就开始主动问他的来意。在爱德华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之后,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这位董事长不仅答应了他的要求,而且还答应赞助五名小童军去参加童军大会,并且负责全部的开销,此外,他还亲笔写了一封推荐函,要求欧洲分公司的主管提供所需的一切服务。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爱德华事前并不知道董事长的兴趣所在,没有做到一见面就投其所好,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事情恐怕就没那么顺利了。

之所以“因人而异,投其所好”能让别人对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好感,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能够和自己有共同的爱好兴趣。有了共同的爱好兴趣才有感情,这样就更容易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此,要想与人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能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比如,可以和养鱼种草的人谈论花草的种植,和养宠物的人谈论宠物的喂养,和爱好音乐的人谈论音乐等。如果想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被对方听进去,进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不妨先使对方对你的话题产生兴趣,只要让对方感到受到了重视,你就可能会获得比预期更多的回报。

赵穿除晋灵公

晋灵公是晋国的国君,但是其“荒淫暴虐,厚敛于民,广兴土木,好为游戏”。他大兴土木,在绎州城内建了一个桃园,内筑三层高台,中建绎霄楼,极为豪华壮观。他还派出大量人马四处寻求奇花异草,移栽至园中以观赏。凭栏四望,全城风物,市井百态,尽收眼底。晋灵公时常登临俯瞰、饮酒取乐,并以张弓弹鸟为戏。后来,晋灵公的暴虐愈演愈盛,由张弓弹鸟转而变为弹人、甚至是斩杀仆人,为的只是从中寻找乐趣和刺激。他的厨师给他煮熊掌没煮熟,他一气之下就让人把这个厨师活生生地肢解了。他还专门设台,利用弹人来赌胜负。对着人多的地方,一声令下,乱弹齐发。百姓头破血流,目毁牙落,怨声冲天,号哭遍地,抱头逃避,相互践踏。而这位国君却在台上开怀大笑。所以民间就传出如此一谚:“莫看台,飞九来。出门笑且忻,归家哭而哀!”如此以人为道具的玩乐,堪绝千古,历史上可能只有殷纣王能与其媲美。这种做法终于导致民不聊生,民怨连连。

朝中有一元老重臣赵盾,他是晋襄公在世时的大功臣,并且很受晋襄公的器重。晋灵公即位后,他更是忠心耿耿,忧国忧民。对于晋灵公的残暴,他屡屡进谏,劝他礼贤远佞,勤政亲民,可晋灵公非但不听,反而把赵盾看成眼中钉,对其产生了杀害之心。在奸佞屠岸贾的撺掇下,竟暗中派人刺杀赵盾。幸亏派出的行刺者是个义士,在看到赵盾为国为民尽心劳累后,不忍心杀赵盾,但又无法回去复命,所以自杀身亡。晋灵公和屠岸贾怎肯就此罢休,继而又设圈套,诱赵盾进宫看剑,想借此给他强加个欲行刺的罪名。果然,赵盾中计,不久便被围困起来,亏得赵盾的家臣提弥明舍命掩护,赵盾才幸免于难。但迫于情势,赵盾不得不暂时逃往城外避难。

就在赵盾父子出城时,碰上了打猎归来的赵穿。赵穿是先王晋襄公的驸马,晋灵公的姐夫,与赵盾同族。他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非常气愤,就让赵盾暂避一时。赵穿吸取了赵盾的前车之鉴,采取了投其所好、曲意逢迎的计谋去惩治晋灵公。

当即赵穿就入宫拜见晋灵公,他先装出痛心疾首的样子,主动要求晋灵公治他们赵家的罪,说:“我们赵家人有罪,请主公罢去我的职位,再治我的罪吧!”晋灵公见赵穿词卑貌恭,认为他真诚可信,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安慰他说:“赵盾数次欺蔑我,让我颜面不堪,但是赵盾之罪,与你何干?你大可安心供职。”

为了尽快得到晋灵公的信任,赵穿还百般投其所好。晋灵公喜欢游玩,赵穿就说:“所贵为人主者,唯能极人生声色之乐也”。赵穿知道晋灵公贪美色,就对晋灵公说:“当年齐桓公满宫的美女,除正宫娘娘外还有六个嫔妃;先君文公妾媵无数,六十多岁时还纳姬呢!您现在年富力强,何不多选些美女进宫?”此举正合晋灵公的心意,他满心欢喜地问:“依你之见,此事派谁去最为妥当呢?”赵穿接口道:“办理此事恐怕没有比屠岸贾大夫更合适的人选了,他最懂得主公您的喜好。”于是,灵公遂命屠岸贾到民间物色美女。

赵穿巧妙地支走了屠岸贾,就等于是搬走了一个最大的障碍,使晋灵公一下子成了一个空架子,他必须乘机行动。当时正值金秋,赵穿对晋灵公提议:“主公有些时日没有去桃园游玩了吧?时下桃园景色迷人,主公何不去观赏金秋风光呢?”晋灵公当然高兴,接着,赵穿又献计:“屠岸贾不在大王身边,其他的卫士武艺又不强,怎能保证大王的安全呢?为了安全起见,不如让我精选一批强悍甲兵,随您左右。”晋灵公只知玩乐,不知是计,连连称妙,还夸赵穿心细,考虑周到。

于是,赵穿精心挑选了200名忠于自己的强壮甲兵,并对他们进行了一番详细的部署,然后告知晋灵公精兵护卫已选好,请其在桃园检阅。晋灵公登台阅兵,见人人精勇、个个强壮,心中大喜,即留赵穿侍酒。当晋灵公酒兴正浓之时,赵穿一声令下,众精兵一声呐喊,晋灵公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甲士们刺死了。对于晋灵公的种种恶行,民间百姓早就对其积怨甚多,所以他的被杀并没有在晋国引起大的混乱。不久,赵盾回来主持国政,立晋文公的小儿子为国君,即晋成公。

鉴历史,得智慧

投其所好,是古今中外重要的计谋、兵法之一。赵穿就是用此计将暴君晋灵公铲除的。在取得晋灵公的信任之后,赵穿就百般投其所好,晋灵公好美色,赵穿就建议派奸臣屠岸贾为他尽选国中美色,并借以调“虎”离山。

说屠岸贾是晋灵公身边的一只猛虎,毫不为过。他能够成为晋灵公身边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靠此计。屠岸贾才智过人,性情坚毅,实属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心中对赵盾积怨已久,有取而代之之意。为了扳倒赵盾,他打算借晋灵公之力,所以在伴读于灵公左右的时候,屠岸贾就一直在揣测灵公的喜好,平日里投其所好,果然灵公把他视为心腹宠臣,对他言听计从。在晋灵公10岁那年,还未行冠礼的他就听从屠岸贾的提议,从赵盾手里收回权力,开始亲政。屠岸贾认为,“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赵盾失去权力,也自然而然地就不能与自己对抗,更构不成威胁。

结果虽不如屠岸贾想得那般完美,但他确实是成功地利用此计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挑拨了晋灵公与赵盾之间的关系,不但收回了赵盾手中的权力,还使晋灵公对赵盾心生恨意,使诈杀害忠臣。只是赵穿更善用此计,他把仇恨埋在心里,投其所好,用阿谀奉承的手段骗取灵公的信任,以间接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有些人认为赵穿不够光明磊落,将其所为视为卑劣的行为。这种想法是狭隘的,赵穿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因为受到当时环境及制度理念的限制,也是一种巧妙的处世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事情也需要利用“投其所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做销售或是服务行业,要想把商品推销出去,就要懂得取悦于顾客,懂得让顾客满意,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3. 反客为主,步步为营

生存规则

古时候,有个很精明的小偷,听说京城多财主,便想到那里去试试运气。但又恐天子脚下,凭一人之力难以成事。正巧结识了两个强盗,于是三个人就商量着一起分工合作,共取财富。

深夜,在事先打探好了以后,三个人来到财主家院前,登屋翻瓦,按事先商量好的,两强盗在屋顶用绳子将小偷放入屋内,在小偷搜得财物后用绳子绑住,给个信号,两强盗再从屋顶往上拉。

事情进行得很顺利,运了两次后,屋顶的钱财已不少了,到第三次时,小偷怕两名强盗违约将自己弃于屋内不管,于是就把很多值钱的珠宝放入了一个大柜中,自己也躲了进去。给了上面一个信号后,强盗用力将柜子拉了上来。看到这么大的一个柜子,两人果然打起了坏主意,摸着柜子私语:“加上这一柜的财物也差不多了,此次把绳子放下,我们每人只能得到三分之一的财物,但如果不放,将财物一分为二,那我们必然多分一份,不如不拉他,正好让他做替罪羊。”说完,两人诡异地相视一笑,急急忙忙地抬着柜子走了,却不知小偷已在柜里。由于怕主人家发现,两人一路上没敢休息,连夜赶路,直到天微亮时才找了家客栈休息,吃些东西再赶路。正当两人悄悄商量着到下一个镇上后就把东西清点一下时,忽然听到柜里有人大喊:“救命啊,有强盗掳人啊!”两人顿时惊慌失措,见客栈里的人都逐渐围过来,也顾不得许多,拔脚飞遁。小偷觉得是时候了,便顶开柜门出来,编出一套被绑经过,在客栈饱餐一顿后,带着所有的财宝回家了。

这个小偷就是用了反客为主之计,使自己免受其害,又占据了上风,轻松地以主人身份获得了所有的珠宝。

“反客为主”原意是指主人不会待客,反受客人招待。现在多指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或是被别人控制了转而变成控制别人。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也不乏这种现象,比如在单位中,上级不会指挥下级,反受下级指挥,正与反客为主的道理相似。如果再将其做进一步引申的话,就是有野心的人用尽各种手段骗取别人的信任,逐步夺取上司的权力,最终完全取代上司,这种情况,我们也称之为“反客为主”。

郭子仪单骑见回纥

仆固怀恩是唐朝的一员大将,曾协助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战功显赫。后被封为节度使,驻守在朔方。但他并不满意唐王给他的待遇,自以为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应当被授予更大的官位。唐玄宗怕再出了安禄山式的人物,就想收回他的兵权。这使得仆固怀恩产生了叛变之心,但由于他平时不得人心,所以很难凭自己的力量与唐相抗,所以他煽动吐蕃和回纥两国联合出兵,进犯中原。

首次发兵只有10万,但由于郭子仪威名显赫,北方的少数民族都把他看作活神仙。所以当他们看到唐将是郭子仪后,很快不战而退了。仆固怀恩并没有因此罢休,没过多久,他又派人跟回纥和吐蕃联络,欺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被宦官鱼朝恩杀害,要他们联合反对唐朝。名将已死,别无畏惧。于是,仆固怀恩再次带领两国30万联军向唐出兵,屡战屡胜,直逼泾阳,长安也受到了威胁。郭子仪奉命领一万余名精兵赶到泾阳平息叛乱,面对漫山遍野的敌人,郭子仪知道形势十分严峻。他一面吩咐将士构筑防御工事,不许跟敌人交战,一面派探子去侦察敌军的情况。

就在郭子仪愁眉不展之际,探兵报来消息说,仆固怀恩突然因病死了。他们本来是仆固怀恩引荐的,仆固怀恩一死,吐蕃和回纥就失去了联系和协调的人物。双方都想争夺指挥权,谁也不愿听谁的指挥,两股力量捏不到一块儿去,矛盾逐渐激化。两军各驻一地,吐蕃驻扎于东门外,回纥驻扎于西门外。联军的不团结,让郭子仪心生一计,他决定采取分化敌人的办法。在“安史之乱”时,回纥的将领曾与郭子仪并肩作战对付安禄山,所以郭子仪想利用这一层老关系把回纥将领拉过来。

他秘密派手下部将李光瓒前往回纥营中拜见回纥都督药葛罗。李光瓒见到药葛罗后恭敬地说:“郭令公派我来问你,回纥本来和唐朝一向友好,为何听从小人之言,来进犯我大唐呢?”药葛罗听说郭子仪还活着,不禁大惊:“郭令公还活着?听说郭令公早已被奸人杀害,你就不要以此来骗我了吧,我是不会退兵的。”李光瓒告诉药葛罗:“郭令公并没有死,他现在就在泾阳。”药葛罗也是个重情义之人,他听了之后自然很高兴,但又恐怕有诈,所以对李光瓒说:“要我相信可以,除非郭令公亲自到来,让我亲眼看到方能信你。”李光瓒口说无凭,只好回去如实复命。

郭子仪得知这一情况后说:“既然如此,我就亲自去一趟,叙叙旧情,也许能劝说回纥退兵。”众将士听到和谈有望时都很高兴,但想到郭令公的安危,深怕回纥有诈,都不让郭子仪前去。郭子仪说:“为国家,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我去回纥营中,如果能谈得成,这—仗就打不起来了,天下从此太平,有什么不好?”将士们不放心,打算派500名强壮士兵保卫他,但他拒绝带卫队保卫,怕回纥人误会他要袭击,只带了寥寥几个随从到回纥大营去了。

郭子仪临行前,他的儿子郭睎拦住马,哭着劝父亲:“回纥兵如狼似虎,父亲身为大唐统帅,不能单独一人去虎口冒险呐!”郭子仪平静地说:“现在敌众我寡,如果唐军和回纥真打起来,你我二人性命都难保,而且此事关系到国家安危,如果国家不存在了,个人还有容身的地方吗?与其在此等死,不如去说服回纥退兵。此行如果谈得回纥退兵,那就是国之大运,如不成功,那国家安危就靠你们了。”

当回纥士兵远远地看到有人疾奔而来时,连忙报告药葛罗。药葛罗和回纥将领们立即命令兵士摆开阵势,拉弓搭箭,准备迎战。郭子仪来到回纥营前,翻身下马,为了表示自己是诚心讲和,他摘盔脱甲,放下刀枪,从容地走入回纥营。回纥将领一看,大叫:“啊,还真是郭令公他老人家!”药葛罗亲眼见到郭子仪后,更是高兴,连忙命人设宴招待郭子仪。宴中,郭子仪问道:“大唐、回纥关系很好,回纥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立了大功,大唐也没有亏待你们呀!今天怎么会和吐蕃联合进犯大唐呢?”药葛罗说道:“我们受骗了,仆固怀恩说您在阵前丧命,朝廷乱作一团,我们才敢前来的。”听完药葛罗的话,郭子仪看似无奈地叹了口气,有些责备地说:“唐朝待你们一片真情,你们怎么能违背盟约,帮助叛臣攻打唐朝呢!吐蕃是想利用你们与大唐作战,他们好乘机得利。我今天孤身到此,就是要劝你们悬崖勒马。我也做好了把命留在这里的准备。”药葛罗歉疚地说:“令公万万不可这样说,我们也是被人所骗,以为大唐气数已尽,要是知道您老还在,怎么也不会对唐开战啊。”

郭子仪见此状,又慢慢说道:“假如你们肯帮助唐军打退吐蕃,我们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一来可以增进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二来这对于我们双方都有利。”与吐蕃正处于对立的药葛罗愤然说道:“老令公说得有理,我们是被他们骗了!我们愿意和大唐一起攻打吐蕃,以将功补过。”药葛罗是回纥王的弟弟,所以有权决定军中大事,他代表回纥与郭子仪立誓联盟。

吐蕃得知郭子仪单骑访回纥营的消息后,觉得形势骤变,于己不利,怕唐军和回纥联合起来袭击他们,连夜准备拔寨撤兵。郭子仪与回纥合兵追击,吐蕃大败,没过多久,回纥也撤了兵。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边境无事。

鉴历史,得智慧

郭子仪只身去回纥营中,本是处于被动,就连性命都捏在敌人手中,但是他却可以巧妙地反客为主,话没过半就完全占据了主动。在敌营中,就像脖子在敌人的刀剑下,但是郭子仪反而还声声责备回纥人的不义,以及攻打唐朝的错误举措,使回纥将领连声道歉不说,心中还备感愧疚而愿意与唐结盟,合力攻打吐蕃。可谓一绝。在用此计策时,多是像郭子仪那样,用在盟友兄弟身上,抓住有利时机,兼并或者控制他人,努力变被动为主动,先站稳脚跟,然后步步为营,争取掌握主动权。

在生活、职场中,如果你已占“主”位,就要时刻防“客”反;如果没占主,就要尽力反客,争取主动。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取得言行上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帮你扭转时局。在工作中,若能熟谙此道,必会成为职场上进退自如的高手。事业、商业本来就是一场斗争,在斗争中,主客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界限,能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主,能支配别人的就是主,反之,受人支配的被动者就是客。所以,不妨做一个有“心机”的人,适用反客为主之计,抓住有利时机,从被动中争取到主动。只有占得了上风,才能步步为营,才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改变环境。

4. 杀鸡儆猴,震慑人心

生存规则

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人们就根据这一点来征服猴子。驯猴的人为了让猴子听话,就当着猴子的面把鸡杀了,让它看到整个过程,看到鲜血淋漓的场面,这样才可以逐步地进行教化。而人们在捕捉猴子时也会采用这种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那些看到的猴子便会全身瘫软,任由捉获了。这就是“杀鸡儆猴”的典故。

“杀鸡儆猴”有威胁恫吓之意,即“杀一儆百”。古人把它当作一种权术,一种驭众的手段,在战乱纷争时,当作一种计谋,以震慑敌心。现代有人也会在意见纷纭、工作受到许多阻挠的时候,略施此计。为使步骤划一,法令得以贯彻执行,就以严厉手段对付,他们将此举称之为“不以霹雳手段,怎显菩萨心肠”。

远古时代,有一个国家面临着战争,四面楚歌,为了国家的安危,本国有名的大将军下到民间网罗人才,为国家效力。

当时有一位贤人,智慧出众,深受地方人士的推崇。于是大将军就慕名前去,想请他出面为国效一份力,但拜访了三次,都吃闭门羹。大将军就挥剑将其斩杀了。

国中与大将军一起共事的一位大臣不免感到惋惜:“此乃一位贤人,集智慧于一身,备受人们爱戴。他不求富贵显达,自己拙井而饮,耕田而食,正所谓隐者无累于世,将军为何滥杀无辜呢?”

大将军正言道:“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每个人都有为国出力的义务。如果人人都像他这么犹豫,都自私地想要过隐居安逸的生活,那还有什么可用之民、可纳之饷呢?此人如此冥顽不灵,本将军再三与之讲劝都无动于衷,必要杀之,目的在于以儆效尤,杀鸡儆猴!”

果然,在贤人被杀的消息传遍全国后,本想隐于乱世、避免战乱的人都不敢自命清高,隐居下去了。大将军杀鸡儆猴,让那些贪图安逸的软弱之人都得到了心灵上的震慑,此举为大将军再次网罗人才做了开道石,没有人再敢拒绝为国效力了。

试想,如果那个深受人们爱戴的贤人一开始就答应合作,就可以带动一批国民共同为国卖力;但他不合作,那些崇拜他的人必然会学他,隐身于战乱。这样的人即使集智慧于一身,如果没有可用之处,终日对井耕田的话,要那些智慧又有什么用呢?他对于国家来说,也就是一个无用之人了,所以,牺牲这样一个人,换来全国其他贤人智者的积极性是非常值得的。

刘胜获悉情报

王鑫背叛曾国藩,打算自己打天下。他认为:要成就一番霸业,就要先拿下湖南,从长沙打开突破口。当看到秦汉的护国军大举东征,和曾国藩的湘赣联军打得正烈,他就想趁虚回师长沙,打一个攻其不备之战。在听说长沙只有一个新编的警备师驻守后,王鑫更加有把握将湖南一举拿下,以他一万多能征善战的精兵,要打败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新兵师,那定然是轻而易举之事。

此时,护国军与湘军交战,大获全胜,已成功地攻占了新余,其前锋部队正向东进攻。为了躲开护国军,王鑫率自己的一万多人马从郭家渡窜进了深山密林中,专挑羊肠小道向西急进。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胜也带着一队夜行军,依一张地图艰难地在这羊肠小道中行进,夜晚在洋田宿营,并将护国军的临时师指挥部设在洋田的一道山梁上。刘胜在萍乡分兵时,看到地图上那一道道短短的直线,想着要到达吉水也费不了多少时日,哪知这条道路会如此崎岖难行,有时候地图上看似很短的距离,却需要在山弯里转上大半天才能走过。单是穿过武功山,就足足多走了五天时间。尽管他紧赶慢赶,但离与大军约定的聚集时间就只剩下两天了,可他的部队才挺进到安福一带,距离吉水还远着呢。这使刘胜寝食难安,如坐针毡,自己被杀事小,坏了护国军的东征大计才是大事。再看一眼酣睡中的战士们,他也只能黯然叹息。为了加快行进速度,战士们已经有两天一夜没有休息了,此刻都已是疲惫不堪了。他想:“战士们都已尽力了,不能再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了,有什么责任,就由我一个人来承担好了。”

感叹之际,只见远处有一束光向护国军奔驰而来,刘胜知道,是派出去的侦察兵回来了。从侦察兵的急切神色中,刘胜已猜出几分,想必是探得了些情况。

来人火速冲到刘胜面前喘息道:“有情况,在前面20里的洋子山,发现大队人马。”刘胜问:“大约有多少人马?”“看宿营地的规模约有一万人左右。”刘胜听后一惊:“什么?一万!”然后厉声道:“拿地图来。”

看着地图,刘胜一个人在那嘀咕着:这附近除了新余、吉安两地驻有大队湘军之外,其余集镇都只有零星小股部队驻防,这一万人莫非是从新余方向败退下来的残兵?说着便高声命令道:“再派人去查一下那队人马是否是战败的残兵!”刚才回来的侦察兵连忙说:“师长,我刚才仔细看了看,这队人马阵容整齐,人马整洁,不像是战败的残兵。”

“那不早说!”刘胜先是怒斥,接着又是一番沉思:不是从新余逃下来的残兵?这就怪了,这支一万人的敌军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莫非是从吉安调出来的?可是据吉安那边送来的情报说那里也只有一万人驻守,难道曾国藩想放弃吉安?就算他不要吉安,把队伍调出,又为什么来到这荒山野地?难道他已探得我军路线,想切断我军的后勤补给线?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刘胜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找了几个兵士,说:“去敌营抓个人来,我倒要搞清楚这帮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切记小心行事,不要打草惊蛇。”直到天亮的时候,终于抓到了两个敌营的人。

刘胜见到这两个人时,双眼紧盯他们,其中一个显得很不屑,梗着脖子全然无惧,而另一个却惊惧地避开了眼神,不敢和刘胜对视,顿时刘胜心里就有了计策,他向梗着脖子的敌兵招手道:“你!过来!”回应只是一声闷哼,并无所动。只见刘胜脸色一变,反手便从腰间抽出了指挥刀,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朝对方的脖子劈了下去,锋利的钢刀就像切豆腐般杀死了不怕死的敌兵,只见热血激溅而起,刘胜满头满脸都被溅满了血,就好像刚从修罗血狱里爬起来似的,骇人至极。另一个从开始就不敢正视刘胜的敌兵吓得魂飞魄散,双腿一软便瘫坐在了地上,样子极为无助与惊恐。

刘胜蔑视地一笑,蹲下来,将锋利的刀架在已吓傻的士兵的脖子上:“快说,你们的主将是谁?如果你不想与他的下场一样的话。”对方此时牙齿打颤,口齿不清,颤声道:“将……将军……饶……饶命……我说……我什么都说……”刘胜的这一招杀鸡儆猴果然有用,对方将刘胜心中的疑惑全都解开了,最后还捕风捉影地将王鑫准备撇开曾国藩单干的事也说了。此刻他对于刘胜已没有任何作用了,刘胜命令道:“托出去绑在树上,让他自生自灭吧!”这深山老林里,绑在树上只有死路一条了,不管对方如何求饶,他根本不为所动,脑子里盘算着如何对付王鑫的这一万精锐湘军。

刘胜心中也不免庆幸,幸亏自己不熟悉武功山的地形,延误了行军,要不然,王鑫的这一万湘军必然会穿过护国军的间隙杀回湖南,时下护国军将兵力都调出来,只留了一个警备师守卫,一旦王鑫真的杀回,湖南必然难保。

鉴历史,得智慧

刘胜的一招“杀鸡儆猴”获取了敌军的重要信息,扭转了整个局面。“治乱世,用重典;治乱军,用严刑。”孔明挥泪斩马谡之时说:“昔孙武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纷争,兵交方始。若废法何以讨贼,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这就是“杀鸡儆猴”在平乱与治乱中的妙用,它作为一种权术使那些心怀鬼胎、造势造乱的权臣有所畏惧,也就不敢再轻举妄动了。而刘胜借古人之智,将此计在获取敌情时加以妙用。他抓住两个敌兵的性格特点,即一个士兵对死毫无畏惧,任凭你怎么问他可能都不会吐露半个字,再问也只是耗费时间;而另外一个在一开始就暴露了自己的怯弱,他连正视刘胜的勇气都没有。刘胜就是抓住这一点,让胆小的士兵亲眼看到同伴惨死、血溅四壁的场面,自然就乖乖地听话,有问必答了。本来处于被动、劣势的刘胜,由于会师晚到可能有性命之忧,但在荒山野岭得到了这样一个意外的收获,既保住了湖南,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为护国军立了一大功,可谓一举多得。

人都是有弱点的,“杀鸡儆猴”意在以震慑得到有利形势或是达到自己的目的。人是神秘的,社会愈复杂,人就愈机巧奸诈,各有主张,各行其是,如不限制一个范围,必致正邪莫辨,人欲横流,就会出现所谓的“乱世出英雄”。然而,此等“英雄”越多,反而对国家越是不利。常言道“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英雄”者,等于枯木中的蛀虫也。很多人为做乱世“英雄”,贪婪暴戾,好乱成性,唯恐天下不乱,言之为民请命,实则搞得民不聊生。为了巩固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对于这批作乱的人,应予严惩痛处,让那些蠢蠢欲动的人有几分顾忌。这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见了棺材泪涟涟”的攻心战术。

“杀鸡儆猴”在现在也作为借惩罚一个人来警告另一个人的计谋。

5.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生存规则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源自于《孙子兵法·计篇》。兵法有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意为兵家作战,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取胜的奥妙,不可预先讲明。古人将它作为一种战略,用于对付敌人,以假象迷惑敌方,让其对己失去警惕或是放松戒备,然后再突然袭击,让对方措手不及。这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巧夺先机。后来此计被人们视为重要的军事法则及名言传诵至今。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将战争中的智慧转用到商场中,如果能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那么,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想要制胜于商场,其核心就在于一个“奇”字。有句古话,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需要创新思维,需要用奇迹。因此,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都能成功地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只有突破传统的思维弱点,捕捉到对方的思维空隙,突破人们思维的常规和常识,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比如天津第四铝制品厂,当别人都在样式上求改变时,他们却想到在铝壶上装一个小哨子,利用蒸汽吹响哨子提醒人们水开了。仅此小小的出人意料的革新,就使这种“响壶”供不应求。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是一种谋略,同样也是一种智慧,可以应用到现代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处事求成之道。

吕蒙智夺荆州

吕蒙练兵之余,不忘听取孙权的劝告,细读兵书。不久,吕蒙接替了鲁肃的职位,他一反鲁肃的吴蜀交好的主张,率军驻扎在陆口。并上书孙权,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刘备、关羽君臣,都是反复无常的人,不能把他们当盟友看待。关羽此次征战很有可能有兼并东吴之野心,所以为了争得主动权,应出兵攻打关羽。”

其实,在接到吕蒙的信之前,孙权已对关羽愤恨不已。因为孙权为了表示友好,维护两国的联盟关系,曾经派使者向关羽求亲,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他儿子,通过联姻来使两国更加亲好。关羽不但不答应,还将孙权派去的使者辱骂了一顿,这使孙权心生愤恨,难以平息。这次,孙权接到了吕蒙的信,更觉得非把关羽除掉不可。与此同时,孙权接见了曹操派来的使者,使者表明了曹操意与孙权联合夹攻关羽之意。孙权随即回复,表示自己愿意与之合作,袭击关羽的后方。

关羽亲率大军攻打樊城,而且对于后方的吕蒙他也从来没有放松过防备,因为他早就听说吕蒙英勇善战,把蜀吴交界一带布置得严严实实,不可小看。孙权知道关羽对后方的防备后,为了解除他的防备之心,于是正式发布了一则消息,说吕蒙因病要调回去休养。原来,吕蒙身体本来就不好,正好借此装作旧病复发,让人放出消息去,说是自己病得非常严重。关羽果然上当,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些,心中还暗笑吕蒙无用,是个病秧子。

接替吕蒙的是个年轻书生,名叫陆逊。他刚上任没多久就特地派人拜见关羽,送上书信和礼品。信中大意是说:听说将军在樊城水淹七军,俘获于禁,远近闻名,没有人不称赞将军的神威。曹军大败,我们心中也很为之高兴。我是个书生,很不称职。日后还望将军多多照顾。关羽见此人如此恭敬卑微,而且态度谦虚、老实,也就放了心,把原来防备东吴的人马陆陆续续调到樊城那边去了。由于陆逊在暗中报信,孙权和吕蒙对关羽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关羽在樊城收了于禁的降兵十几万人,一下子增添了这么多的人马,营中的粮草很快紧缺,于是就把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给强占了。孙权得知此事后,更为恼怒,立即命吕蒙为大都督,迅速赶去袭击关羽后方。吕蒙先是到了寻阳,在那里挑选了一批强悍精兵,然后把所有的战船都改装成商船,船上摇橹的兵士扮成商人,一律穿上商人穿的白色衣服,大摇大摆地驶向北岸。蜀军守防的士兵看到一列又一列商船驶过来,本还有些紧张,再一看个个都是穿白衣的商人,就松了一口气,允许他们把船停在江边。到了晚上,藏在船舱里的士兵一齐出来,借着夜色的掩护,偷偷摸进江边岗楼,把蜀军将士全部抓住,占据了岗楼。

吕蒙大军占据了北岸后,进而向公安进军。留守在公安、江陵的蜀军将领本来就对关羽抱有很大意见,一直不敢说出口,忍气吞声,所以吕蒙稍一劝降,两个人就都投降了。吕蒙进城后,为了收拢民心,他派人慰问蜀军将士家属,并且要求东吴将士严守纪律,不许侵犯百姓,索拿百姓一丝一毫。其中有一个士兵是吕蒙的同乡,因私拿百姓一顶斗笠抵挡暴雨,遮盖铠甲,被吕蒙视为触犯军令,士兵请求吕蒙念在同乡的份上饶了他这无心之过,但吕蒙为了严整军中纪律,以儆效尤,还是把他杀了。这样一来,全军将士都震动了,谁也不敢违反军令。此时,曹操的援军在徐晃的带领下已逐步靠近樊城的前线。徐晃将孙权答应曹操夹攻关羽的信抄写了许多份,射进关羽营寨里。蜀军看后,得知吕蒙已悄然袭击后方,顿时慌乱不已,就在关羽进退两难的时候,徐晃趁机发起进攻,打败了关羽,使其不得不撤去樊城的围城军队。

之后,关羽又派使者赶往江陵打探消息,吕蒙早已恭候多时,使者一到江陵,吕蒙就派人殷勤招待,还叫使者到蜀军将士家中看望,将士家属都对东吴人心存感激,一致说东吴人体恤百姓,没有说东吴人不好的。使者回去后,蜀军士兵都向他探问自己家里的情况,他就如实告知了。蜀兵一听东吴人待百姓如此好,就不愿意再跟东吴打仗,甚至还有些士兵结伴偷偷逃回江陵了。

关羽意识到自己对东吴的防备太大意时,为时已晚。既已成定局,他只好带了人马逃到麦城。孙权的兵马也随之进入麦城,在对关羽苦劝不降的情况下,就把他杀了。

鉴历史,得智慧

吕蒙用智,巧夺荆州,被后人传为佳话,历史上称之为“白衣渡江”。白衣渡江是三国史上最成功最经典的偷袭战之一,是吕蒙和陆逊共同策划的用来对付关羽的一次“大阴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让关羽放松对吕蒙的警惕,他们采用逐步减压策略,先是宣告吕蒙抱病,由一个书生接管军队大事。这样做只是让敌方关羽对自己疏于戒备后,来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关羽果然上当,最后败走麦城。

两兵交战最忌讳的就是轻敌,吕蒙就是利用了关羽骄傲的个性,使他犯了这一忌讳,小看对手,不把对手放在眼里,导致荆州的失守。像陆逊这样,越是无名小卒,就越容易被对手轻视,让对手形成轻敌心理,有利于克敌制胜。陆逊就是研究透了关羽的这种心理,才能成功地运用这一谋略。

战场与商场是有共通之处的。商场之上,一个小企业如想发展壮大,则需发展业务,使自己有一席之地,在此基础上,再去谋取其他领域和业务的发展。取得业务、客户,则为攻;而保持自己原有的业务、客户,则为守。这个过程中必然充满着困难与挫折,如果只是一味地顺着既定的轨迹前进,那么必将落后于他人。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学会另辟蹊径。要进攻敌人没有防备之处,要在敌人意料不到之时出击,那么无疑就占了优势,使对手措手不及。此为“制敌于没有准备”。

战场也好,商场也好,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你做好了成功的准备没有?

6.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生存规则

早些时候,中国还没有可口可乐生产厂,美国看准了中国的潜在市场,便开始想方设法地打开中国这一大市场。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首先找到一家中国的合作商,向其免费提供价值400万美元的可乐罐装设备,还自掏腰包在中国宣传,单在电视上做广告就耗资不少。他们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所有中国人熟知这个产品,以便把中国的可口可乐市场打开。接着,他们为中国提供低价浓缩饮料,使合作商很乐于生产和推销美国的可口可乐,很快中国的市场打开了,人们对可口可乐爱不释手,产品马上就供不应求了。可是,当合作商想要再获取进口设备和原料时,美国公司开始根据需要来调整价格,抬价收钱了。这时,中国合作商才知道,之前大方地相予,就是为了今天的得到。

美国的可口可乐很快风靡中国,十年时间就使中国的生产企业由一家发展到八家,销量、价格也在成倍增长。可以说,美方先前无偿给中国设备、宣传及其他所有的投资早已不知收回了几倍。其实,美国人就是采用欲擒故纵之术,一开始并不急着向中国推销产品、商谈价格,而是先让中方尝到些甜头,使其割舍不掉,然后再实施自己的计划,这的确使他们成功地在中国得到了很多的利润。他们的这一举措就是我们古语中的“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在古代战争中被广为应用,想要打败敌人,取得胜利,就要予以敌人假象,让其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取得胜利。所以兵法中也将此称为“欲擒故纵”。“擒”,是目的;“纵”,是方法。

郑庄公平定叛乱

郑庄公生于春秋时期,是郑国郑武公的儿子。继位前名为寤生,与其弟共叔段均为武姜所生。然而郑庄公的脖子一直是架在刀刃上的,架这个刀刃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弟弟和他的母亲。虽说两个人都是亲生儿子,但武姜从寤生一出生就不喜欢他,在生下共叔段之后,更是对寤生心生厌恨,对幼子却倍加宠爱。原因其实很简单,只是因为武姜在生寤生时,因难产费了好一番周折,这使武姜受到了很大的惊吓,认为寤生是自己的克星。所以,寤生的一切言行举止对她而言,都好像带有一种特殊的意味。即使他是君王,也是如履薄冰。

寤生是郑王的第一个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以继承国之大业。但由于武姜对共叔段的偏爱,她在郑武公在世时,就多次提出废除寤生改立共叔段为太子。然而当时国家传统与制度都是立长不立幼,所以郑武公始终没有同意,这使得武姜的希望成了泡影。

寤生在郑武公死后荣登王位,即为郑庄公。武姜自然不服,为了给共叔段谋得权制,她以母亲的身份向郑庄公索要封地,想以河南荥阳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没有同意,他说:“那里不行,荥阳地势险要,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军事要地,想当初虢叔就死在那里。所以除了荥阳,为共叔段选什么地方都行。”武姜因有求于庄公,也不好再装强势,退而求其次,改要京城。京城乃郑国大邑,城垣高大,人口众多,且物产丰富,与荥阳也就相距20余里,庄公心里自然不愿,但因自己对武姜有除荥阳以外任选一地的许诺,也只好答应。其实,武姜这一举动的真正意图在于让共叔段远离庄公,好蓄备力量,积攒兵力,为叛乱夺位做准备。

共叔段在母亲武姜的庇护下,来到了京城,号称京城太叔。仗着自己的权势与武姜的撑腰,他从不把尊君治民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广招勇士,加固城垣,囤积粮草,训练甲兵,意与武姜合谋,里应外合,袭郑篡权。为了尽快地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忽略了为王者最重要的民心,而且太急于求成,使自己的谋反之意表露无遗。

郑庄公早就知道母亲与弟弟的企图与阴谋,也有忠臣向他提出除去隐患,但他怕外人议论,揽上杀母弑弟、不孝不义的骂名,所以不动声色,为的就是让百姓民众看到共叔段与武姜的谋反意图。果然,共叔段在京城的反常举动引起了人们的议论,郑国的大夫祭仲也看出了事态的苗头,便又对庄公说:“凡属都邑,城垣一旦超过三百丈,就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危。所以先王之制规定,封邑大的不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然而共叔段一再扩建城邑,现在京城的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规定,是很大的一个威胁,您怎么能容忍呢?”庄公很无奈地说:“京城是母亲开口要的,我怎么能限制呢?”祭仲说:“武姜与共叔段是决不会满足于只坐拥京城的,不如及早给共叔段安置个地方,不要让他再发展蔓延。蔓延的野草尚且难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只是笑笑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先看看再说吧!”

这位“京城太叔”见庄公没有对自己扩大城邑之事做出反应,便更加嚣张起来。没过多久,他就下令让西部和北部的边境之民都服从自己的命令,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副二君王。大夫公子吕找到庄公对他说:“一个国家听命于两个人,就好像存在两个君王,但您作为一国之君,怎能容忍他如此猖狂呢?如果您有意将君主之位让与共叔段,那我就名正言顺地去侍奉他。但如果不是这样,就需尽快将其除掉,以免百姓生二心。”郑庄公冷静地说:“别着急,用不着我去除他,他会自取祸殃。”

共叔段屡次试探,一再挑战郑庄公的权威,而郑庄公却一次次忍让,这让共叔段觉得庄公也只是一个懦弱之徒而已,竟然公开宣布郑国的西部、北部边境为自己的封地,还把封地扩展到了廪延。公子吕又提议要对共叔段有所行动,怕再晚些民心会转向共叔段那边,却又遭到郑庄公的拒绝。郑庄公说:“不义之举,怎能取得民心?让他发展势力吧,到一定程度他就会分崩离析。”其实,郑庄公并不是对武姜母子的所作所为置之不理,他派人暗中时刻盯着共叔段的一举一动。共叔段在京城修城屯粮,制造武器,整练兵士,蓄势待发,准备攻进国都取他而代之,郑庄公都心知肚明。

当武姜认为时机成熟了,便怂恿共叔段尽快攻城,由自己在城门内做接应。于是,共叔段亲率甲兵万人准备袭击郑都。庄公得到共叔段起兵日期的密报后,便对公子吕说:“现在是时候了。”公子吕就受郑庄公之命,即率200辆战车讨伐共叔段,京邑百姓闻讯,纷纷逃离。共叔段还没明白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叛乱之火还没燃起来就被浇息了。共叔段也只好弃城而逃。

据历史记载,郑庄公静观共叔段的谋反过程及时局的发展,长达22年,其耐心让人极为震惊,他就是采用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欲擒故纵,也就是让其“自毙”、“自及”、“自崩”。郑庄公是精明的,他用纵容的手段,甚至是面对共叔段的挑战故意显示软弱来置敌于不义的境地,表面上对他唯唯诺诺,心里却是在等他跨出叛乱这条警戒线。所以,在纵的同时又加紧防护,在最后给叛乱者以致命的一击。这样既压制了叛乱,又保全了自己的名誉。

鉴历史,得智慧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不仅用于古代权力争夺与战争当中,这也是一种成功达到目的的手段,先暂作让步,然后再伺机而动,后发制人。有时候放纵要比紧逼得到得更彻底,如果一味逞强,以刚制刚,有时会适得其反,不如先采取忍让的策略,用小惠一步步将敌人引进自己设下的圈套,待时机成熟,再果断出击,将其一网打尽,更为绝妙。现在人们在商场上也是利用此计为自己赢得利益。要知道“欲速则不达”,与人做生意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要总是急着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在刚开始谈合作的时候,双方肯定都是各持己见的,都希望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可是,如果双方都过于坚持,那就只有合作失败这个结果了。智者不防在“取”之前,先做些退让,从退让中找出得到主动权的机会,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交一个朋友,就请帮他一个忙。”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想得到一样东西,你就要付出为得到这样东西的东西。是的,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众多的人都想着如何得到,却吝啬于付出。他们只看见自己的利益,却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利;他们只看见眼前的蝇头小利,却看不见远方取之不尽的“宝藏”。其实,这些人都被表面的利益蒙蔽了双眼,一味保留反而会落得一无所有的下场。给予是得到的最好方法。

西方人信奉“施比受更有福”,而中国自古推崇“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老黄牛精神。《道德经》言:“将与取之必先予之。”想要得到,就必须学会付出。我们在付出的时候,其实也就是一个得到的过程。所以,请别再吝啬手中的种子,因为如果你将它们播撒,就能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绽放出幸福的鲜花。要记住,人生就像是一本存折,你投入、给予的越多,索取、拥有的将会更多。

7.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生存规则

在美洲的大草原上生存着一种奇特的动物,它们看似鹿,却要比鹿强壮些,喜水。当地人称之为“猢狁”。

那里有两个大草原,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当一个大草原变得干旱时,另一个大草原正好是在湿润期,所以,猢狁们就是靠着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生活着,繁衍着。但它们也有自己的苦恼,那就是每当一地干旱时,就必须赶往另一地。

要从一个大草原到达另一个大草原,不但要经过艰辛的长途跋涉,更可怕的是它们必须沿着一条河进行迁徙大行动,因为这条河是两个大草原之间唯一的水源,所以,这条河对于猢狁来说是生命的希望,只有水才能够维持它们的生命。然而,对猢狁来说这条河却又是死亡的象征,因为河水还滋养着其他生命,比如灌木、大树和两岸的青草等,但这些都不是猢狁所惧怕的,真正给它们带来生命威胁的是河流中生活着的许多鳄鱼,这些生物掌控了猢狁的生命线。猢狁在这个时期最能忍受干渴,它们必须要与河流保持距离,在忍受不住时才会冒险去河边饮水。

生存?死亡?猢狁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有些勇敢的猢狁冒着生命危险喝到了水,还有很多的猢狁因为害怕而不敢去尝试,只得继续忍受着干渴,有的宁可站在悬崖上痛苦地叫着,也不肯向河边靠近。所以,每次成千上万的猢狁结伴迁徒,能够最终到达目的地的却只有2/3,剩下那1/3中的大部分并不是被鳄鱼所害,而是因迟迟不敢去饮水而渴死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猢狁要获取水,就必须冒着被鳄鱼吃掉的危险。这也就好像我们古语中所说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成功是需要胆识的,如果成功必须要你先置身于险境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你不光要有才智,还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只有身临其境了,你才能知道它是否真的那么危险与可怕。就好像是猢狁,只有去尝试了,才能找到生存的机会,才能获得成功的经验,才能比别人多一分生存的概率。

成功本就不是简单的事,生存也非易事,只有能勇敢地面对“虎穴”,才能有所收获。现在生活中的那些仍在成功边缘徘徊不前的人们,就像猢狁一样只能远远地看着别人痛饮成功之水,而自己却忍受着干渴的煎熬。

班超和盟

东汉时候,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随奉车都尉窦固出兵北征,攻打匈奴。假司马官职虽小,但是班超的才能并没有被埋没,他的智慧与谋略得到了窦固的赏识。于是,他和郭恂一起被派出使西域。班超和郭恂带着36名部下首先来到了郑善国。国王早知班超的为人,对他十分敬重,嘘寒问暖,礼敬备致,但隔了一个时期,忽然怠慢起来,变得极为冷淡。班超很快便察觉到事情必有隐情,他同一个部下说:“大家是否觉得郑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呢?想必是北方匈奴也派使者来到郑善国,意图笼络,这使郑善国国君躇踌不知所从。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但猜想终归为猜想,所以,班超打算施计得以验证。

他把郑善国的侍者传唤过来,出其不意地问道:“北匈奴的使者来有数日了,现在所在何处啊?”侍者出乎意料,十分惶恐,仓猝间难以置词,只好把情况照实说了。班超此时已经有了应对的计策,为了万无一失,他把侍者关押了起来,以防泄露消息。随即他自己又召集36名部下饮酒。喝得差不多了,趁着酒意正浓,班超故意设辞激怒大家:“大家与我同在异国,都想要立功,以求得发达富贵。但匈奴使者到此寥寥数日,就使得郑善王对我们如此冷淡,完全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若再过些时日,说不定会将我们送给匈奴,到时我们的骨与肉可能就要被豺狼吞吃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所有士兵也都感觉到了危机,说:“如今在危亡之地,我们的生死都由您调遣!”班超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夜袭匈奴使者,以火攻之,使其不知我军有多少人马,趁乱迅速将他们杀了。这样一来,郑善王就会吓破胆,归顺于汉朝,我们也就成功了。”话间有人提出:“是否应该和从事郭恂商量一下呢?”班超大怒,说:“是生是死就在此一战了,郭恂胆小怕事,听后必然一口否定,会坏了大事。那样就算我们最后死了,也不会被称为壮烈之士。”众士兵一致称是。

当天夜幕刚至,班超就率领所有的将士直奔匈奴使者驻营。到达后,他按事先制订好的计划,10个人持鼓藏于匈奴驻营之后,其他人先掩蔽起来。待夜一深,敌人睡熟防备最差时再加以攻击,让敌人措手不及。正好当时天刮大风,班超顺风纵火,持鼓者按约定,见火起后就猛敲鼓大声喊叫,声势喧天。顿时匈奴人乱做一团,逃遁无门,他们不是死于箭下就是葬身火海。经过奋力拼战,班超以少胜多,战胜了匈奴人,达到了预期目的。班超还命人带3个匈奴使者的头颅回去,以威慑郑善王。

事后,班超首先将此事告知了郭恂,郭恂先是一惊,听说成功之后又满脸的不悦。班超善于察言观色,他知道郭恂是心存嫉妒,便说将功劳分其一半,这才令郭恂容颜转为喜。当他们把匈奴使者的头颅拿给郑善王看时,郑善王为之一震,再经班超的一番劝导,晓之以理,便和班超言归于好,表示愿意归附汉朝,并且同意把王子送到汉朝做质子。班超就这样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鉴历史,得智慧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而来的,字面意思就是不进老虎洞,怎么能够捉到小老虎。班超要和郑善王和盟,但有敌人与之相争,两国使者的成与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班超不但才思敏捷,而且谋与勇兼具,先是借酒的作用来激发将士的热情,再为之讲述夜袭匈奴驻营的重要性,告诉大家要想成功就必须冒险,只有进入敌营才能得到胜利,拿到和盟的王牌。

现在这个典故用来喻示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不能取得成功。冒险精神不仅表现为一种顽强的意志,更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高超能力。纵观历史上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敢于冒险、善抓机遇之人。他们敢于打破常规,敢尝试别人不敢尝试的事,所以能取得比别人更容易成功的先机。这正是他们的聪明之处。成功往往是和风险同行的。风险的背后通常都暗藏着机遇,风险越大,收益也会越大。俗话说的好:“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要跟在别人的后面,从不敢冒一次险,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成功呢?

马克思也曾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其意也是告诉人们,要想获得成功就不要犹豫不决,把成功当作地狱的入口,进入险境后,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这个时时刻刻都充满着竞争的社会,想要脱颖而出,风险意识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现代意识。可以说,从商者的每一次成功,几乎都是在风险的浪尖上获得的,也就是说,现代商场上,如果你想成功,就一定要冒险。只有具备冒险精神,才能够在商场上临危不惧,再加上自身的才智,这样才能点燃成功之火。

8.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生存规则

据说,蚂蚁是搬东西的能手,它们的这个绝技也使其成为生存的高手。

蚂蚁非常怕水,自然界的雨水被人们视为甘露,但却被蚂蚁视为死神。如果在下雨之前,它们不能及时地搬到地理位置较高的地方,待大雨袭来,生理上的限制让它们无法与雨水抗衡,它们弱小的身躯就会被大雨冲走,或是受到雨水的长期浸泡。所以,一到多雨季节,它们只要稍微感到空气的湿度增高,及地下渐趋潮湿时,就立刻搬家,搬往更高、更安全的地方,以避免暴风雨带来的灾害。蚂蚁的搬家大行动看起来很是壮观,它们团结一致,集体动员,个个脚步匆匆,有的带着乳白色的蚂蚁卵,有的带着灰褐色的蚂蚁蛹,有的带着老蚁、伤蚁,还有的带着各种各样的食物……不知疲倦地向新居地进军。

除了搬家,蚂蚁对搬粮食也很在行。它们用娇小的身躯背着将要送回家的粮食,那粮食在我们看起来只是沙粒大的东西,而在它们看来却是巨物,但它们却乐此不疲地搬着。它们一般是在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大肆地搬运粮食,储存起来,等天气寒冷以致找不到食物的时候,它们就可以靠这些备用食物度过寒冬。

蚂蚁的下雨搬家所体现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而蚂蚁的粮食储备则是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与未雨绸缪一直被我们视为难能可贵的精神,蚂蚁为了生存,将它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我们常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说的也就是蚂蚁所体现出来的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国家迟早会出问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一个人若没有危机思想,就会被时代所吞噬。所以,我们在做事时,也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甘茂出征宜阳

甘茂为秦国的左丞相,当时的国君秦武王一心想要攻打韩国的三川,以便进一步攻取洛邑。甘茂是个忠臣,他为了实现秦武王打通三川、窥探周室的战略图谋,便自动请命,要率军去进攻韩国的宜阳。他对秦武王说:“臣愿率军出征,为秦完成大业,但请大王先准我以使者的身份到魏国与其订立盟约,一同攻打韩国,打通去三川的道路。”秦武王求之不得,便让甘茂为正使,向寿为副使,去魏国谈和盟攻韩。此行非常顺利,甘茂与魏王相谈甚欢,和盟非常成功,两人还将合力攻韩之事做了详细的筹划。

但此时甘茂却忧心忡忡,他深知宜阳难攻,远征宜阳之事只要稍有不顺,就可能会遭到国内臣僚们的谗言和诽谤。还有些平日里对自己心怀恶念的小人也会趁机在秦武王面前作怪,到时自己远在千里之外,即使想要辩解恐怕也没有机会了。想到这里,他对此次征战感到十分恐惧,便在进攻宜阳之前,设计让秦武王召见自己。于是,他对即将回去复命的向寿交待说:“在告知秦魏和盟成功后,一定要记住,务必请大王暂缓攻击韩国。你把这件事办成了,这次出使的全部功劳都归你。”向寿便按照甘茂交待的向秦武王做了汇报。

秦武王百思不得其解,便来到一处叫息壤的地方,召甘茂来面谈。见到甘茂后,秦武王问:“既然魏已经和我们结盟,为何迟迟不肯发兵?”甘茂解释说:“请您先听我讲一个故事。”秦武王为了解开疑惑,便说:“请讲。”甘茂说:“以前,曾参与其母亲住在费地。有一次,鲁国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全国贴了告示捕捉。于是,有人告诉曾母说:‘你儿子杀人了。’曾母正在织布,只是笑了笑对来者说:‘我的儿子我还不了解吗?他是绝对不会杀人的。’说话时,手中的活儿并没有停下来。又过一会儿,另一个人来告诉她说:‘你儿子杀人了。’曾母不予理会,继续劳作,只是手中的动作显得比刚才慢了些,好像若有所思的样子。这时,又来了第三个人,说:‘曾参真的杀了人,已经逃亡了。’曾母心中再也平静不了了,她当即丢下织布的梭子,马上逃走了。”

说完这个故事后,甘茂顿了顿又说:“曾参是有名的贤人,臣自知无法与之相比,但秦王对臣的信任自然也比不上母亲对儿子的信任。宜阳不仅是座大城池,它集韩国上党、南阳两地的财物,虽其名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但其实力足以抵得上一个郡。我军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去攻打宜阳的困难不可一般而论,也绝非短期可以拿下的。如果久攻不下,国内就会有人非议下臣,嫉妒、诋毁臣的人可就不止三个了,我身在异地,有口也难辩,就怕您会像曾母那样弃我于不顾啊。”

秦武王听了甘茂的这番话很感动,他笑着说:“你放心前去吧,我保证不会听信谣言的。”作为国君,他虽然一再表示不会听信别人的谗言,但为了使甘茂放心,他还特地和甘茂在息壤结下盟誓。甘茂满怀壮志雄心地去攻打宜阳了,果然不出他所料,在宜阳作战已快半年了却久久不能成功,于是便给了那些小人可乘之机,他们不断地在秦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秦王终于经不住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谗言,便下令召回甘茂,欲以撤兵。甘茂未作辩解,只是提醒秦王别忘了在息壤缔结的盟誓。秦王顿时醒悟,又给甘茂加派兵马,而甘茂也不负所望,终于攻下了宜阳,为再次进攻三川打下了基础。

鉴历史,得智慧

甘茂是朝中大臣,贵为丞相,自然有对立的敌者,谗言的蛊惑会对加重疑心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忠诚、信义都将脆弱得不堪一击。于是他施计让秦王召见自己,又以“曾参杀人”的典故引出了自己的担忧。这就是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结果也证实了他并没有多虑,他为自己做的防范措施帮了自己,也帮了国家。战国时期的那种宫廷政治本身就是权谋,权谋就是相互钩心斗角,彼此暗中算计,害人以利己。如果不是甘茂聪明睿智,把可能发生的隐患想到了前头,做到了防患于未然的话,他早就被那些奸臣的谗言给害惨了,说不定还会有性命之忧。

《孟子》中有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在告诉人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得以生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居安思危”并不是说让你每天充满消极思想,盲目地去把不可能的坏事都想到自己头上,以至于牵绊了前进的脚步。聪明的人要善于观察时事变化,凡事都要有两手准备,这样才能在隐患到来时,不至于乱了阵脚。现实中,有许多企业由强变弱,最终惨遭淘汰。尽管这些企业败走麦城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令其失败的共同因素,那就是缺少危机意识。安而忘危,缺少远虑,对面临的危险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在社会上,生存的环境是极为复杂的,处处都有风险。然而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危机意识。有的领导者只看到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有的只看到了别人的不足,却忽视了自己的弱点。所有这些因素都足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推及到个人,也是如此。

没有危机意识就会面临“杀机”,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就会迎来“生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