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的她字哪一年发明的 1920年刘半农发明汉字
“刘半农创造的这个字,根本是不尊重我们,是典型的性别歧视!”这是刘半农创造新字后,当代女性抵制时说的话。
刘半农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有着非常多的外国文学译作,更是第一个将高尔基作品带入中国的译者。1920年他为了翻译的准确性,发明了一个字,却没想到遭到了全国女性的抵制。
刘半农
各大期刊、报刊、出版社,更是声明拒绝使用这个字,为此他整整被骂了三年,甚至在出门时都要提防被教训。时至今日,这个字每天都有人在使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那么,他发明的字就是什么?又为何遭到女性的抵制与谩骂呢?
刘半农
为你写诗清末时期,全国各地都在展开反清廷、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各方势力风起云涌,
当时的社会还处于封建制度下,人们的风俗习惯也秉持着过往的旧历。
而刘半农便是因为母亲病重,依照旧历需要娶妻为母亲冲喜,他和妻子朱惠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双方父母安排结婚的。
刘半农
不过刘半农与朱惠因为两人母亲是好友,早就熟识,两人对彼此也早有好感,其实早就订婚了,订婚后刘半农便经常到朱家去找朱惠玩。一次无意间,刘半农看到了朱惠裹足的绣鞋,受到新思想教育的他,不忍心朱惠遭受裹足的痛苦。
于是,他主动找上朱母,表示不想让朱惠在经受裹足的痛苦,朱母听到后惊诧地问他:“女子都是要裹足的,不裹足怎么嫁的出去?只有穷人家的女子才不裹足。”
朱惠
刘半农却说:“我们很快就要成婚了,我不介意朱惠不裹足,而且咱们家也不是什么高门大户,我不想她那么受苦,以后便不要再给她裹足了吧。”朱惠得知后,心中感动不已,她没想到刘半农这么细心,也这么心疼她。
1907年,刘半农离开家前去常州读书,身为家中的长子,离家后父母和幼弟无人照料,朱惠便经常去刘家帮忙,虽然还未过门,但做起事来任劳任怨,对待刘半农的家人更是好的没话说。
左一 刘半农
1910年,刘半农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急忙赶回家中,为了给母亲冲喜,两人便即可完婚。虽然并没能挽留住刘母,但两人的感情却非常好,后来因为朱惠多年无所出,刘父便提出要为刘半农纳妾,被刘半农严词拒绝。
这是他第一次顶撞自己的父亲,可受封建思想形象的父亲,根本无视刘半农的反对。无奈之下刘半农带着朱惠一同去往了上海,当时刘半农在《新青年》做编辑工作,收入还算不错,两人的小日子幸福而安宁。
1916年,朱惠为他生下一个女儿,初为人父的刘半农高兴极了,抱着女儿小小的身子,一动都不敢动,眼睛盯着女儿的小脸蛋怎么也看不够,还对朱惠说:“咱闺女长得真好看,五官像你,小名就叫小惠好不好?”
朱惠看着刘半农温柔的眉眼,笑着点头道:“好,我还怕你会不喜欢女儿。”
刘半农却答道:“只要是我们的孩子,无论男女我都喜欢,我可没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你别冤枉我啊。”
刘半农一家三口
1920年,刘半农携妻带女的前往英国伦敦深造,初到异国他乡,朱惠和女儿给了他莫大的精神安慰。其实在来英国前,朱惠已经查出怀有身孕,但为了一家三口能在一起,朱惠还是选择一起出发。
同年8月,朱惠生下一对儿龙凤胎,可惜刘半农的父亲在1915年便已经去世,没能见到自己期盼已久的孙子一面。而刘半农在伦敦大学学习一年后,又转往法国继续攻读实验语音学,期间一家四口始终在一起。
刘半农
直至1925年,学有所成的刘半农,才携妻子和女儿回到祖国,站在游轮上望着无边无际的海洋,刘半农有感而发,不禁念出五年前为妻子所写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来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之情。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教我如何不想她?”
——出自刘半农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
后来,这首诗广为流传,甚至有人为此谱曲演唱,但在当时却有很多人抵制、反对。原因却不是因为这首诗是“淫词艳曲”,而是因为诗中的那个“她”!
刘半农
因“她”被骂三年1891年(清光绪年间),刘半农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家境清贫的书香门第,父亲是晚清的秀才,在父亲的启蒙教导下,天资聪慧的刘半农,六岁时便可以吟诗作对,十四岁那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常州府中学堂就读。
中学毕业后,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被母校返聘回去教书,兼任《江阴杂志》的编辑工作。辛亥革命爆发,各地的有为青年都积极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刘半农也不例外,他离开家乡在清江革命军中任文职工作。
刘半农
1912年,刘半农觉得军队并不适合自己,再加上当时军队内容也是一团乱,于是决定离开军队,与弟弟一同前往上海发展,因为之前的工作经历,找到了一份剧社编辑的工作。
此后,刘半农近五年的时间,都在从事编辑工作,不仅在《时事新报》、《小说界》等期刊上发表近五十篇的翻译和原创的文学作品,是将西方文学引进我国的第一批译者。
刘半农在翻译外国文学时,发现外国人物的第三人称,是有着明确的划分:“他=He,她=She,它=it”。而我国的第三人称却统称为他,如果需要特别区分女性时,常以伊人的“伊”或“他女”来代替。
刘半农认为这种表述形式,破坏了文学作品的美感,尤其是对外国散文的意思并不能很好地展示出来,而且在进行外国文学翻译时,这种表述形式反倒增加了阅读障碍,使人们无法很好的梳理故事情节。
为此,他发明出了“她”字,来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还提出“它”作为除人以外所有事物的第三人称,以此来彻底区分男性、女性、动植物。
但没想到这个字却遭到我国女性的抵制,但是正是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阶段,提倡男女平等的观念,许多女性也都接受了高等教育,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女性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平等待遇。
她们认为要区分男性、女性可以,但为什么不能是女性使用历史悠久的“他”,男性再创造一个新字带代指?现在这种让女性退而求其次的行为,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并带有严重性别歧视意味。
此事在当时影响颇大,除了民间有反对声音外,公众杂志《妇女共鸣》也公开发表声讨刘半农的文章,认为他创作的“她”字,将偏旁部首从“人”替换成“女”,有暗示女性不是人的隐喻,是对所有女性同胞的人格侮辱,尤其是当时很多偏旁为“女”的汉字,代表的含义多为贬义,女性不能接受也是情有可原。
情景模拟
当时除了女性同胞反对外,还有很多作家也提出反对意见,其中鲁迅、胡适等人都不能接受“她”字,并且坚持在自己的文章中沿用曾经的“伊”或者“他女”,钱玄同更是表示如果没有合适文字表述,那就用英文she代替。
在反对“她”字的作家中,寒冰是表现最为严重的,其他人顶多是不使用,但寒冰是直接在《新人》杂志发表一篇抨击刘半农的文章《这是刘半农的错》,文中表示:“刘半农的行为根本是多此一举、哗众取宠,如果说第三人称需要区分男女,那么第一人称的“你、我”也没有男女之分,刘半农岂不是还要为第一人称造个新字,来区分男性和女性?”
寒冰
寒冰认为我们在说话时,根本不会通过读音去区分男女,如果只是为了阅读方便,还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她”根本没有太大的存在价值,必须废除使用!
有人反对,当然也有人支持,在老一辈作家还不能接受“她”字时,青年作家们已经开始使用“她”进行创作了,在一些期刊上也可以见到“她”字的使用。
刘半农
而刘半农对于社会如此强烈地反对,也发文说明:“当初觉得创造这个字只是为了表达明晰。人类文明是在不断进步的,古代没有的字我们就不能创造吗?如果全部都按照历史去发展,那么我们还会有创新吗?”
因为这场“她”字风波,刘半农也彻底出名,成为所有女性的公敌,被追着骂了整整三年,期间都不敢随意出门,唯恐被人认出来遭到反对者的“社会教育”。直到1926年,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为《教我如何不想她》谱曲,这首歌流传开来广为传唱,“她”字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实验语言奠定者
除了创造“她”字,刘半农在我国的汉字改革、语音方面都有着巨大的贡献,被称为我国实验语言的奠定者。
1917年,刘半农做《新青年》刊物的编辑工作期间,与时任主编的陈独秀相识,此时,以陈独秀、李大钊、李勋等人为代表的倡导者,呼吁新文化革命运动。
他们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纲领,反对封建文化的专制与迷信,提出文字需进行改良,白话文应该被全国推广。
当时我国正逢乱世,各地的教学新旧混杂,课本也多是繁体文言文,学习门槛极高。因此,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呼吁道:“如果不改进汉字(繁体),继续文言文的教学推广,那么我国的发展将再难有突破。”
鲁迅
而新文化思想的传播载体,主要就是书籍、报纸等刊物,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复杂的繁体字,使得他们根本无法接收到信息,所以推广白话文,简化汉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理解成本,达到有效传播民主、科学的新思想。
刘半农也积极参与了此次运动,为此还与化名“王敬轩”的老学究钱玄同,在《新青年》杂志中进行了一场新旧思想的辩论,他化身为记者用完美的论据配以犀利的言语,将“王敬轩”的问题一一驳回。
钱玄同
这番辩论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不少人被刘半农的论点说服,也加入新文化运动中来,而刘半农在文学界的名号也越来越响亮。
1925年9月,刘半农在取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后,决定回国继续自己的新文化运动。他进入北京大学研究所任国学导师,正式建立语音乐律实验室。
其实在国外时,他便一直在研究汉字的改良,但随着他越发深入的研究,他发现我国存在几十种方言发音,即使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地方读音也会千差万别。
于是,他利用外国学校的实验室,对我国的十几种方言发音进行了测试,写出了《四声实验录》,他在书中写道:汉字的四声读音,主要是通过声音的高低、长短来实现的,与声音的大小、强弱等没什么关系。
回国后的他以此为基础,将我国方言的测试样本拓展到70多种,并根据这些方言的读音,深入分析写下调查中国方音用的《标音符号表》以及《北平方音析数表》,由此开展四声模拟实验,为了实验结果圆满,他还自己改制测试仪器,先后作出四种不同的语音实验仪器。
刘半农的行为不仅仅是文字改革,更是对深受封建思想禁锢的民众的巨大冲击,切实传播了革旧创新的新思想,我国能够摒弃世代糟粕重获新生,就是因为有无数具备创新精神的有志青年们,从而推动了中国人民思想的彻底解放。
如今的文明社会离不开前辈们的努力,他们的大胆创新让所有后人受益无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