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锣鼓方法江西永修(美食非遗永修丫丫戏)

打锣鼓方法江西永修(美食非遗永修丫丫戏)(1)

打锣鼓方法江西永修(美食非遗永修丫丫戏)(2)

永修丫丫戏

永修丫丫戏,为江西的一个民间小剧种,长期活动在赣北永修县的乡村。其神奇之处在于,永修丫丫戏没有职业班社,没有专业演员,却家家有抄本,人人会演唱,逢年过节,锣鼓一响,三五农民合聚一起便能扮出一台戏剧。剧中旦角素由男性扮演,头扎两个丫丫小髻,饰以艳服,娱人耳目,本地人习称它为丫丫戏。

打锣鼓方法江西永修(美食非遗永修丫丫戏)(3)

丫丫戏起源于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吴城自宋元以来便是江南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明清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农业、手工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兴盛。丫丫戏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原是为商人休闲娱乐而演唱,后来吸收地方戏曲的表演风格,逐渐脱离坐唱,搬上舞台。清乾隆到咸丰百余年间,吴城进入鼎盛期,无论演员的造型、演技和流行范围,丫丫戏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丫丫戏在演出之前有一种“拜四方”的习俗,由一名丑角向台下四方洒水,口唱吉词,四方跪拜,意示祭奠水神,祈愿水神保佑商船,风平浪静,长途平安。这一仪式,深受客商的青睐,每次拜四方时封赏的银钱纷纷掷向戏台。太平军击破江南大营的清同治年间,地方官员唯恐上演戏剧有聚众闹事之嫌而加以取缔,全县下令禁演丫丫戏,强令当时的王家班回柘林司马老屋,艺人们也各自回归故里。然而,禁而不止,各屋场的丫丫戏班又偷偷组团,暗地演出。于是,丫丫戏流传至今。

丫丫戏最初的表演形式为赣北板凳戏,以清唱为主,不用表演,以锣鼓节奏配合,没有管弦伴奏,唱腔、念白均用本地方言,曲调悠扬悦耳,表情生动活泼。明清时期,一些外来剧种相继流入,主要是采茶戏和京剧,尤以采茶戏在永修的影响最广。

丫丫戏吸收了“北调”(武宁采茶戏)、“南调”(南昌采茶戏)、“湖调”(高安采茶戏)的精髓逐渐趋于成熟。“一台锣鼓一台戏”即是丫丫戏最显著的艺术特点。表演身段也极其简单,生行挥袖,旦行摇扇,丑行奔跳,净行跨步。故友相逢三跪三拜,夫妻分别相拥相抱。舞台调度仅有左右插花、捋须抖袖、原地跑马、对坐演唱。以声传情,而无舞蹈配合。

2014年7月,永修丫丫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代代表演者将永修丫丫戏不断传承和发扬,其代表性传承人周文斌不仅积极参加文艺调演,还经常自费在当地进行慰问演出,将演出的剧目刻盘,赠给各敬老院老人们观看,为丫丫戏的表演和后继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打锣鼓方法江西永修(美食非遗永修丫丫戏)(4)

(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在线收听全书)

来源:听见江西丛书

编辑:胡代江 复审:朱峰

终审:刘莎、骆志俊

打锣鼓方法江西永修(美食非遗永修丫丫戏)(5)

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