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时代充盈的科学精神 新民快评科学本该具有让人心向往之的

今日处暑。已经和上海人处了49天的高温暑热,终于有了“休假”和“退场”的想法。与仅有9个高温日的去年夏天相比,今年夏天的风这般溽热、难耐。

让新时代充盈的科学精神 新民快评科学本该具有让人心向往之的(1)

图说:科学家曾溢滔、黄淑帧、曾凡一一家踏上红毯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摄

在依然热得不可开交的八月下旬,第31届上海科技节如约而至,“科学家红毯”在黄浦江畔闪亮开场。17位为上海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以及明日科技之星踏上红毯,笑靥如花;31年来首次设立的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诺奖得主、院士大咖、科技传播实践者、人气科普明星,愉快对话。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浦江创新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顶级科学家论坛……还有多场科学盛事将在这座城市接续“上演”。气温逐渐“退热”,科学“热度”不减,夏末秋初的上海别有味道!

说到“科学”和“科学家”,你的脑海中会自然而然闪现怎样的“人设”?我总是想起小时候在图书馆借阅的科学家丛书,想起那些在孩提时代便高山仰止的名字和故事。岁月变迁,我们有过很多次关于科学家社会地位的讨论。时至今日,科学家依然是人们心目中最崇高的职业和最闪亮的名字。然而,除此之外呢?除了最初的崇拜与敬仰,关于“科学”和“科学家”,你还了解什么?

科普著作颇丰的汪品先院士,在其科学人文随笔集《瀛海探径》中曾写道,科学家其实是十分需要跟社会对话的。这关乎科学研究的目标和情趣。“科学家研究的具体问题行外人不容易懂,但是研究的大目标往往是社会上认识不足的重大问题,需要大声疾呼以唤起广泛的注意。”“只有科学家的眼光才能看见的自然美,只有在科学征途上才会遇上的奇迹或者幽默,都值得科学家与社会分享。”

说到“科学”和“科学家”,你的字典里会不会跳出一些高难度的形容词?科学研究与创新固然是一条艰辛的道路。然而,哪个行业不需要执着的努力?又有哪个领域的金字塔尖,是可以不劳而获的呢?

从某种层面而言,与其讨论科学家是否依然是年轻人最尊重和向往的职业,不如思考一下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是不是很丰富,有没有很有趣。从这个角度来看,让科技工作者多走走红毯,少一些阳春白雪的“偶像滤镜”,多一些日常可爱的“路人视角”,不失为有益的尝试。而这样的尝试,多多益善。

在“新民科学咖啡馆”里,我们一起认识过很多科学与艺术兼修的大家,在科学灵感阻滞的关键时候,在高强度脑力工作后的放空时刻,演奏、歌唱与朗诵,音乐、戏剧与文学都是他们不为人熟知、却同样热爱的“另一种生活”。在我的朋友圈步数排行榜上,常常是科学家朋友;在我的最怕采访个人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也是科学家朋友,并不是因为他所钻研的学术领域有多艰涩难懂,而往往是因为他如此执着追求着真善美,我生怕报道中任何一个地方的“不走心”都配不上采访对象的这份坚持,生怕在我们的报道中塑造的科学家形象有了“标配模板”,而失去了各具个性的吸引力。科学,本该具有让人心向往之的“人设”,不是吗?

董纯蕾/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