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为什么七国之乱(西汉的七国之乱是什么情况)
起因:
汉文帝时期,诸侯国已经对中央形成了很大的威胁,虽然文帝也一直在试图调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此赢得汉初政局的稳定。然而,在中央与诸侯国斗争的过程中中央始终不占上风,而是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诸侯国强大对中央造成很大威胁的局面依然存在。
到了景帝时期,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越来越严峻,诸侯国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对中央政权构成极大威胁,中央必须采取措施为之应对。因此景帝在晁错的建议下削藩,却惹怒了各诸侯国,激化了中央和王国的矛盾。于是以吴楚等七国为代表的诸侯国发动了与景帝争夺皇位的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诸王起兵:
还在景帝为太子之时,晁错就已经向文帝多次上书削藩之事,而文帝始终都没采纳。景帝即位后,晁错又向景帝分析当时之局势,建言削藩。
当时的吴王国土辽阔经济实力强大,吴王怕中央真要削其地,于是便想谋反。首先,他先说服了胶西王。胶西群臣劝王不要听吴王的话谋反,但胶西王并没有听从,并使人约请齐、菑川、胶东、济南王准备一同造反。诸侯王遭到了削罚,都十分怨恨晁错。等到朝廷削吴的诏书到达吴国时,吴王首先起兵,诛杀汉吏,随后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也跟着造反。而齐王后悔退出了谋反队伍。因此,因削藩引起的七国之乱一触即发。与此同时,吴王给各诸侯书信与其结盟,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向朝廷进军。
于是,在得知七国联合造反的消息后,景帝便遣兵平叛。其实,在刚开始听到吴楚造反的消息时,景帝还未发兵,而是同大臣一起商量该怎么办,窦婴向景帝推荐原吴相袁盎,袁盎素与晁错不善,便向景帝建议说吴楚七国之所以叛乱是因为晁错的削藩策引起,而他们也是以诛晁错,恢复其故地的名义起兵的。现在只有斩了晁错,赦免七国,恢复其故地,他们才会就此罢兵。于是景帝便狠下心斩了晁错,然而问题并非那么简单,当袁盎到吴国去劝说吴王时,吴王却始终不肯就此罢手。
平乱:
在吴楚七国不肯罢兵的情况下,景帝也只好派中央军平叛了。至此,政治上难以解决的问题,只好以军事来解决了。朝廷与王国的斗争全面展开。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使用策略,周亚夫以邓都尉策,以梁委吴,绝吴饷道,这对战败吴国来说至关重要,但同时也得罪了梁王。然而,吴王也在想尽办法对付朝廷。但最终吴王战败。
周亚夫以计战败吴王,后来,楚王也战败。七国中的吴楚既已败,那么其它诸侯则好对付了。随之也纷纷战败。至此,吴楚七国之乱,在短短三个月之内就被朝廷平叛了。
经过对七国之乱的平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将王国的行政权和置吏权进一步收归中央,使其不再享有治民权,进一步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然而,诸侯王问题的最终解决则是在武帝时期,武帝以主父偃之策,实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自此以后,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再也没有实力与中央对抗了!)
##
在景帝实行削藩令的时候他也应该想到诸侯王不会那么乖乖的等着朝廷来削自己的地,肯定会有所反应的。当诸侯王表面上把矛头指向晁错而实质上是向朝廷进攻时,景帝不知该如何来应付,于是他便听从袁盎的建议幻想着既然表面上他们是“诛晁错,清君侧”,那么是不是可以通过诛晁错的形式来平息诸侯王的不满,以使诸侯王没有借口再向朝廷开战,从而就此罢手,避免朝廷与诸侯王矛盾的激化。从此也可看出景帝其实对于能否战胜七国联军,心里并没有底,还是很虚的。从他心里来说,是不愿发生内战的。然而,待晁错被腰斩后,诸侯王并未就此罢手,反而气势更焰,并未把朝廷放在眼里,晁错被诛,在他们看来朝廷是没有实力跟他们争斗,而想以晁错为牺牲品以稳定政局。于是他们非要开战。
而当一切事实摆在眼前时,景帝也不得不派兵平叛。他本来幻想着以为诛杀晁错就可以令七国罢兵,然而他的希望破灭了,自己也后悔赔了一个晁错进去。最终这场以削藩引起的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被平叛。七国之乱既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斗争,也是皇位之争。晁错也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
七王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