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发烧会出现什么情况(发烧是怎么一回事儿)
发烧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症状。引起发烧的原因也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感染,也就是细菌或者病毒入侵,引发机体的抗邪反应。比如在一些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后,发烧就是其中一个常见的首发症状。
如果一个人出现急性发烧,也就是病程在两周以内的发烧,80%的可能性是感染;如果发烧的时间比较长,超过两周,那么有55%-60%的可能性存在感染。
为什么有了像新冠病毒或细菌的感染之后,我们就会发烧呢?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比较复杂的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发烧是由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进入体内导致的。但严格来说,病原体进入体内并不会引起发热。
因为管理体温、使体温恒定的调节中枢在大脑,而大多数的病原体是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的,即便能进入大脑,也不能控制大脑改变体温。
病原体进入体内后,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防御反应,这种病原体可以叫做“内源性致热源”,入侵体内以后,身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察觉到,并采取自主的御敌措施:
首先,身体会释放一个因子传递到大脑,汇报有外敌入侵的消息;然后,大脑会下达相关的指令来杀灭病菌。其中的一个决定就是,把身体的体温上调,用以增强免疫力,促进病原体的清除。
要完成大脑下达的升高体温的命令,机体就要产生相应的变化,如增加肌肉收缩而产热,就会表现出寒战;收缩皮肤血管和肌肉使排汗、散热减少,从而增加热能积聚,这时就会表现出无汗等。
通过多系统协同作用,最终使体温升高。但是,有利必有弊。
虽然体温升高有助于抗击病原体,但是我们身体的各项技能都比较适应在36℃-37℃之间工作,一旦超出这个温度,机体功能和各种酶的活性就会下降,从而表现出低功能的状态,如乏力、食欲差、头晕、头痛等。
所以,发烧虽然是由致病原引起的,但却是我们的身体主动要求发生的一种御敌方式,致病原杀灭以后再慢慢往下调,直至恢复正常。既然发烧是有好处的,那我们是不是不用干预呢?
当然不是。首先,发热预示着身体出了问题,提醒我们要查找病因。积极消除病因,发热状态自然就会缓解。
其次,长期的发热或者高热会使身体的机能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脏器损害,这就得不偿失了。一般来说,超过38.5℃的高热,或者伴随严重身体不适的发热、或长期不退的发热要对症退热。
很多家庭都常备有退烧药,也就是解热镇痛抗炎药,如布洛芬、对己酰氨基酚等。这里强调一点,这类药物并不能发汗。很多人认为退烧药吃了能发汗,从而达到退烧的作用,并不科学。
事实上,解热镇痛药物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退热还可以止痛、抗炎,像头痛、关节疼痛等都能应用。如果没有发热,吃解热镇痛药是不会出汗的,体温也不会发生变化。
而在发热的时候,解热镇痛药通过对中枢体温调节的影响,缓解肌肉紧张、舒张皮肤血管、肌肉,增加散热、降低体温,还能缓解寒战、无汗、怕冷等不适。所以,退烧药不是只有发烧才能用,也不是发热治疗的必备药,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使用。
发烧其实是身体主动采取的御敌措施,通过调高温度,调动身体机能来对抗外邪,而退烧药会强制性遏制这种御敌状态。所以,在发烧的早期,尤其是病情不明确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滥用药物,可以采用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药物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查找病因才最重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