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展览现场(艺术曲高和寡)
位于庙行的宝山众文空间门前草坪上,矗立着一扇奇特的“门”。这件空间结构体装置名为《记忆书香》,灵感来源于当地曾存的一间“泗漕庙”,艺术家用现代留白的方式加以转化和重现。泗漕庙原址离此地不远,叶永烈曾撰文纪念“庙行大捷”,据他记述:“泗漕庙经战火摧残,30多座菩萨像只剩6座,后经‘扫四旧’,夷为平地……以致年轻人不知这里曾是庙行之庙的所在地。”如今,艺术家程雪松、赵璐琦将其作为回忆性符号显现在了这里。
与《记忆书香》一同“现身”的还有《莫比乌斯·光谱庙行》《重生的世界》《White Ghost》《折纸图书馆》等创意作品,为11月23日开幕的“艺术地带:庙行社区展”添彩。在宝山众文空间和庙行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艺术家和学者们共同构建奇妙的艺术天地,吸引了大批附近居民前来观看。庙行社区展是宝山市民美育大课堂的系列项目之一,也是社区美术馆计划的再次展开。
《记忆书香》的创作中,艺术家现场“造门”
当下,以公益美育讲堂、社区艺术展览等形式展开的公共文化服务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参与者常常产生一种困惑,即艺术“曲高和寡”,群众“望而却步”怎么办?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导马琳认为,把艺术送到市民家门口解决了空间疏离的问题,而让市民真切体会艺术带来的愉悦感,拉近艺术与群众的心理距离,才能让美育落到实处。
高度融合,作品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非遗传承等元素进行艺术构思
“社区美术馆计划中有一个难点,策展人必须与艺术家们沟通,送进社区艺术作品要与当地产生对话。这些作品不是凭空创作,而是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非遗传承、空间特点等元素,进行艺术构思。”马琳告诉记者,为了这个“艺术地带”,她和艺术家数次来到庙行实地探访,寻找灵感。有意思的是,宝山众文空间本身是从一个由公厕改造而成,集阅览、休闲、工作坊于一体的市民文化休闲场所,为艺术家们的创作点亮了不寻常的火光。
《莫比乌斯·光谱庙行》由艺术家和保安共同完成
陈春妃、顾奔驰的装置艺术《莫比乌斯·光谱庙行》是其莫比乌斯系列作品的延续,他们根据宝山众文空间的周边环境,用手中丝线围绕众文空间的绿色廊柱,通过几何学的方法拉出了一个尺寸巨大的“光谱庙行”。这件作品与《记忆书香》互相呼应,提出了出关于庙行历史与未来的思考。艺术家老羊则结合了庙行镇社区活动中心里的陈伯吹少儿图书馆,用废报纸结合铁丝和日常废品等为材料,揉捏成各种小昆虫和植物,打造出《重生的世界》。这些奇异的动植物形象犹如儿童的童话世界,它们纷纷从书里或者书架上生长出来而形成了一个奇异而又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
《重生的世界》引起孩子们对艺术创作的兴趣
如何进一步打开社区艺术办节展的思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董峰认为,欧美国家社区戏剧和高校戏剧的发展给出了一些启示,社区艺术深入群众生活,有利于培养出各层次的艺术人才,也有益于拓展文化消费市场。他建议可以将戏剧作品也纳入社区艺术节展中,形成“展演一体化,艺术进社区”的集聚效应。
全程参与,让当地居民参与到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情境之中
“艺术地带:庙行社区展”开幕现场,青年艺术家刘玥在社区广场上进行了现场创作。在不同角度摆放的三面镜子上,她用线条对观众和当地景观进行写生,赋予“现场”特殊的艺术意味。让当地居民参与到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情境之中,是此次社区艺术展的又一个特色。由于艺术家以“驻地计划”的工作方式在展览现场创作,这就与社区居民自然形成了近距离的接触。
艺术家现场创作“镜画”
《记忆书香》在开幕当天真的成了“书架”,摆放着艺术图书供居民取阅,一起完成艺术品的动态呈现;陈春妃和顾奔驰邀请了两位广场保安加入,以互动方式共同创作《莫比乌斯·光谱庙行》;《折纸图书馆》中的部分作品来自之前举办的“艺术工作坊”,约20对社区亲子家庭参与其间;艺术空间《天地一云》由美院学生和当地居民利用塑料水瓶填充棉花团等日常材料制作完成,体现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社区综合性展览中的特点。
美院学生和当地居民一同制作“云”
艺术空间《天地一云》
梁海声和社区亲子家庭一起完成的《折纸图书馆》
社区居民通过《社区枢纽站》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此外,一组摄影作品《社区枢纽站》集中展现了“艺术地带:庙行社区展”中艺术家创作的过程。这些影像资料作为文献档案,记录了“艺术进入社区”和“宝山市民美育大课堂”的点点滴滴。评论家王南溟认为:“通过多种互动方式,艺术工作坊中的市民与艺术家成为一个相互了解和对话的关系,以至于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式教育,而是通过某些主题和创作手法的开放想象并鼓励形成市民自己的作品。”
作者:宣晶
编辑:宣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