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哥哥回家探亲感人一幕(老兵顶替哥哥赴台)

卫耿枝,山东青岛人。1949年,国民党到处抓壮丁。作为家中长子,卫耿枝的名字早就上了村公所的花名册。为了全家,母亲做主让16岁的弟弟卫耿叶,顶着“卫耿枝”的名字去村公所报道。1988年,弟弟从台湾回大陆探亲,哥哥说起当年顶包去台湾当兵的事情时,弟弟却说,“我不走谁走?让哥哥去,就是害了全家!”

兵哥哥回家探亲感人一幕(老兵顶替哥哥赴台)(1)

图:农村孩子老照片

卫耿枝比弟弟大7岁,11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临终前,父亲拉着卫耿枝的手说,“老大,你要帮母亲把弟弟和妹妹拉扯成人!”21岁时,母亲给卫耿枝娶了媳妇。在农村,结婚代表着成家。婚后,全家上下的重担都落在了卫耿枝的身上。

1949年,23岁的卫耿枝有了孩子,却赶上了国民党抓壮丁。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卫耿枝的名字早就被抄送到了村公所的花名册上。为了躲避国民党抓壮丁,卫耿枝几乎不敢回家。可他一走,地就荒了,孩子也饿得哇哇大哭。

这天,母亲把卫耿枝叫了回来说,“我想让你弟弟替你去当兵”。卫耿枝不同意,他说,“我弟弟才16岁,人还没有枪杆子高,怎么去当兵?”母亲哭着说,“老大,你躲在外面不回家。老婆哭,孩子叫。你要是被抓走了,其他人怎么办?只能把小的舍出去!”

就这样,16岁的弟弟打好了铺盖,准备去村公所报到。刚迈出门槛,弟弟就被卫耿枝叫了回来,“三儿,你先别走!”只见,哥哥卫耿枝脱下了身上结婚时缝制的新布褂子,套在了弟弟身上。一低头,弟弟还光着脚。他又把结婚时媳妇给他缝制的布鞋脱了下来,给弟弟穿上。

几天后,弟弟跑了回来。他说,“娘,部队马上就要发军装了,你收好这件小褂,回头交给我哥”!当时,卫耿枝出海打渔没在家。回家后看到小褂,一个劲地责怪母亲,“娘,你怎么没让我弟把褂子拿走?关键时候还能换口饭吃!”

兵哥哥回家探亲感人一幕(老兵顶替哥哥赴台)(2)

图:农村老照片

当时,卫耿枝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妹妹。家里还有奶奶、母亲、老婆和孩子。全家上下七八口人,都要靠卫耿枝和他母亲操劳。因为弟弟的离去,原本才49岁的母亲,短短一年时间就愁白了头,看上去比卫耿枝奶奶的年龄都要大。

弟弟走后,每次吃饭时,母亲总会给留出一个空位。上面放上一个碗,一双筷子。刚开始,卫耿枝的孩子不懂事,就问母亲,“奶奶,怎么多了一双筷子?”这时,母亲总会解释说,“这个位置是给你小叔叔留的!”

所以,卫耿枝的几个孩子从小就知道有个小叔叔去了台湾。他们也盼望着小叔叔能快点回来,还说,“小叔叔,你快点回来吧!你回来了,奶奶的眼睛就能好了!”自从小儿子走后,母亲整日以泪洗面,眼睛都快哭瞎了。在煎熬的等待中,几年时间过去了。

有天晚上,卫耿枝半夜起来上厕所,发现母亲不在奶奶的床上。他赶忙跑出去找,在海边发现了跪在沙滩上的母亲,面朝着台湾的方向,嘴里还念念有词,“保佑三儿平安无事,让他能活着回来见我!”

此后,母亲经常莫名其妙地“失踪”,每次都能在沙滩上找到母亲。就这样,又过去了几年,母亲渐渐变得神经质,不能听任何人提起弟弟,去海边的次数越来越多。原本只是清晨去,后来发展成早上去,中午去,就连晚上都不愿意回来。

兵哥哥回家探亲感人一幕(老兵顶替哥哥赴台)(3)

图:渔民老照片

1962年冬天,卫耿枝又在海边发现了母亲,他扶起跪在地上的母亲说,“娘,跟我回去吧!”母亲不愿意起来,趴在地上哭,“三儿,我的儿,你为什么还不来个信儿?你娘我快等不到你回来了!”看着母亲哭,卫耿枝也跟着哭,“娘,你别这样,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弟弟回来怎么办?”

说起弟弟,母亲停止了哭声,她用袖子擦干了眼泪,“老大,我不能死,我要活着等你弟回来。我死了,没脸去见你爹!”尽管母亲嘴上这么说,可她的身体早就垮了,根本没能撑过1962年的冬天。临死前,母亲一直叫着弟弟的名字。就在这前几年,卫耿枝71岁的奶奶也在等待中去世了。

转眼间,卫耿枝已经到了中年,早已经是儿孙满堂。看着眼前跑来跑去的孩子们,他经常跟媳妇说,“要是弟弟不替我去当兵,现在也是儿孙满堂了!”怀着愧疚,来到了80年代。从村里出去的老兵,陆陆续续开始往家里寄信。一听说谁家来信儿了,卫耿枝总会第一个过去打听情况。

1982年,卫耿枝终于等来了弟弟的来信。从信中得知,弟弟还活着,娶了台北的姑娘当媳妇,有三个女儿。刚读完信,卫耿枝马不停蹄地跑到奶奶、父亲和母亲的坟前,上了一炷香。他跪在坟前说道,“娘,爹,奶奶,你们放心吧,弟弟还活着!”

有了消息后,卫耿枝心里面的石头总算是落了下来。他想回一封信,但是因为当时没有通邮,他只好希望弟弟再寄来第二封。可过去了四五年的时间,卫耿枝都没有等来第二封信。其实,他根本就不知道,弟弟那边根本不清楚家里人会不会收到这封信。

兵哥哥回家探亲感人一幕(老兵顶替哥哥赴台)(4)

图:回家的老兵

1988年,突然有老兵回到了村子。卫耿枝喜出望外,连忙去老兵家打探情况。老兵告诉卫耿枝,“我不认识你弟弟,但是只要他还活着,就一定会想办法回来。”那年,卫耿枝已经62岁了,正好是母亲去世时的年纪。不知不觉中,他竟然也像母亲一样喜欢跑到海边,望着台湾的方向发呆。

来海边的人换了,来海边找人的人也换了。原来是卫耿枝找母亲,现在是卫耿枝的儿子找卫耿枝。和卫耿枝不劝母亲一样,儿子也从来不劝卫耿枝。每次来,总会默默地递给卫耿枝一支烟。然后爷俩就站在海边,抽着烟,望着远方。等累得站不动了,卫耿枝才会跟儿子回家吃饭。

从奶奶到母亲,从卫耿枝到儿子,为了去台湾的弟弟,他们家等了四代人,已经去世了两代人。

1988年9月,卫耿枝出海打渔,还没靠岸就看到岸边站满了人。离近后才发现,人群簇拥着一个西装革履的老人,旁边就是卫耿枝的儿子。只见那老人满头白发,一种陌生的熟悉感油然而生。卫耿枝小心翼翼地上前问道,“你是不是三儿?”问出这话时,卫耿枝心里还在犯嘀咕,“我真是快老糊涂了,怎么看谁都像我弟弟?”

老人一把抱住了卫耿枝,“哥,你认不出我来了吗?我是三儿!哥,我回来了!”卫耿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的,他抓着弟弟的胳膊说,“你真的是三儿?真是我弟弟!”认清之后,两个老人哭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回到家,两人又哭又笑,互相倾诉着这么多年来的艰辛。

兵哥哥回家探亲感人一幕(老兵顶替哥哥赴台)(5)

图:败退台湾

当年,弟弟卫耿叶顶替哥哥去当兵后,刚领完一身军装,就被国民党要求上船去台湾。到了台湾以后,卫耿叶被编入部队训练。卫耿叶个子小,人又非常瘦弱,吃不了部队的苦,没几个月就退役了。由于从小没读过书,在台湾举目无亲,吃了不少苦头。

头几年,卫耿叶四处打工,攒了一点钱。后来考了出租车驾驶证,当了出租车司机。有了工作以后,卫耿叶的生活才算稳定下来。没多久,他又娶了一个本地姑娘,接连生了三个女儿。这时候,卫耿叶也快要40岁了。常言道,四十不惑,可每到夜深人静时,卫耿叶的心里总是空落落的。他想家,想奶奶,想母亲,想哥哥。

在台湾的时候,卫耿叶最怕热闹,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每逢新年,别人都是回家过年,卫耿叶却开着出租车在大街小巷上转悠。媳妇劝他,“过年了,别开车了,回家吧!”可卫耿叶却说,“哪里是我的家?我还能回家吗?”

1982年,陆续有老兵通过国外联系上了大陆的亲人。卫耿叶听说以后,也托人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当时,卫耿叶并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可由于两岸还没有通邮,卫耿叶也不清楚哥哥有没有收到信。为了避免被发现后惹上麻烦,卫耿叶就没有再寄信。

1988年,两岸开放探亲后,卫耿叶迫不及待的申请了回大陆探亲的名额。到家后,卫耿叶发现哥哥出海打渔去了,非得让侄子带着他去海边迎哥哥。几十年没回来,家里早已是物是人非,尤其是母亲和奶奶接连去世。卫耿叶问哥哥,“咱娘是咋死的?”

兵哥哥回家探亲感人一幕(老兵顶替哥哥赴台)(6)

图:母亲和孩子的老照片 非事件主人公

卫耿枝内疚的说,“弟弟,当年不该让你替我去台湾。你走后,咱娘一直内疚到死。”卫耿叶说,“大哥,我是自愿的。咱娘不该这么折磨自己,当时我还小,我不走谁走?多亏了是我去台湾,要是换成你,我嫂子和侄子,咱娘和咱奶奶的日子怎么过?我不走,就害了全家人!”

1988年,这是卫耿叶第1次回家探亲,在家待了一个月就走了。1990年,卫耿叶又回来探亲。这次回来,还带来了一位80多岁的老兵。原来,当初当兵走的那批人中,卫耿叶算是比较年轻的。有些老兵等了40多年,都已经80多岁了,只好请同乡帮忙回家。

此后,卫耿叶一般两年回来一次。哥哥心疼弟弟,就劝他说,“你在台湾有家有业,生活也不容易,开出租车赚的都是辛苦钱,少跑几次!”每次听到哥哥这样说,卫耿叶总是叹一口气说道,“哥,我回台湾就想大陆,回大陆就想台湾,你说我怎么办?”哥哥说,“等你退休后回内地定居,咱兄弟俩天天赶海!”

卫耿叶不是没有过这样的想法,他多次跟台湾太太提起此事。但是,太太和女儿在台湾土生土长,不太愿意回来。尽管如此,1995年5月,62岁的弟弟卫耿叶还是带着媳妇和女儿回来了,给70岁的哥哥卫耿枝过寿。那天晚上,卫耿枝的姐姐和两个妹妹也从其他村子赶了过来。时隔40多年,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1999年,春节前夕,卫耿叶又回来了。回来时告诉哥哥卫耿枝说,“哥,我这几年总是做回家的梦,这次总算回来了!”50年了,卫耿叶离家50年后,第1次回家乡过年。年三十晚上,卫耿叶更是高兴的一夜没睡。

兵哥哥回家探亲感人一幕(老兵顶替哥哥赴台)(7)

图:赶海照片

过完年,卫耿叶又回到了台湾。70多岁的哥哥,拄着拐棍将弟弟送到村口的马路上。临走时,卫耿叶握着哥哥的手说,“大哥,不要惦记我,你要保重好身体。等我回来,咱俩一起去赶海!”

2001年,卫耿叶终于说服太太回到了大陆定居。每到退潮的时候,总能看到两个老人提着水桶,在沙滩上赶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