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隐江湖之远(父居庙堂之高兼济天下)

居庙堂之高隐江湖之远(父居庙堂之高兼济天下)(1)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北宋这位著名的词人,化用他父亲“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境,写出异曲同工之妙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之名句,这位词人正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晏几道。

晏几道的父亲是北宋大名鼎鼎的文豪晏殊。晏殊不仅词写的好,备受大众喜爱,而且身居朝廷位至宰相,堪称北宋时期的全民偶像,不知有多少怀春少女视其为梦中情人。

但是他这位儿子晏几道,虽然写词比之自己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和晏殊合称为大小晏,在仕途上的成就与自己父亲晏殊却不可同日而语。

晏几道为官,不过是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职位,不仅如此晏几道还极为仰慕为他父亲晏殊极为不屑的柳永。

晏几道为官与父亲相反,一生仕途不顺,倒是和柳永一样,过上了醉卧花丛,一生流连烟花柳巷,“针线闲拈伴伊坐。”(《定风波·自春来》)的生活。

居庙堂之高隐江湖之远(父居庙堂之高兼济天下)(2)

1,少年富贵,风流多情。

毕竟父亲是当朝宰相,晏几道自然是属于出生富贵,从小就含着金钥匙的那种人。

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子,晏几道出生时,晏殊已47岁,老来得子,所以晏殊对晏几道这个小儿子十分偏爱,视其为稀世珍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从小就对他娇生惯养。

所以晏几道便在绮罗脂粉堆中长大,珠围翠绕,锦衣玉食。要什么有什么,完全没有生活压力,每天的生活就是对歌填词,纵诗都酒,斗鸡走马。

正如他后来回忆这段日子时,所写的词一般“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生查子·金鞭美少年》)奢华不已。

而晏几道也不负父亲的厚爱,继承了晏殊优秀的文学细胞,自幼聪颖过人,是个京城家喻户晓的神童,7岁便能提笔作文,14岁便参加科举,成功考取进士之身。

也正因如此,晏殊对他更加宠爱,在他的六位兄长都先后步入仕途后,依然没有强迫他入朝为官,任由他继续做他那逍遥自在的风流公子哥。

晏几道当时有多风流呢?“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他晚年还时常想起当时的那些歌女“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谁寄小莲。”(《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可惜时光消逝,小莲已经不在,但这词中的无限相思以及怀念之情,不正如李商隐之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一般,缠绵往复,真挚深情吗?

居庙堂之高隐江湖之远(父居庙堂之高兼济天下)(3)

2,家道中落,远离官场

只可惜好景不长,晏几道富贵公子哥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至和二年(1055年)他的有钱老爹晏殊就去世了,当时的晏几道才17岁。

至此晏家家道中落,晏几道春风得意的奢华生活便戛然而止,从此与他无缘,他也从一个书生意气的公子哥,沦落成了潦倒落魄的贵族。

当时正好晏家一脉的守旧派失势,王安石等新党当权,晏家故交看晏家败落,都开始疏远晏家兄弟。当时的晏几道和他六哥祗德,八弟传正及姊妹四人都还年幼,全靠二哥承裕的妻子张氏“养毓调护”,才得以嫁娶成家。

这时的晏几道才真正感受到了社会的人情冷暖,现实的雨雪风霜,做词曰“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少年游·离多最是》)。

而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晏几道的父亲晏殊,本就是守旧派代表人物欧阳修的老师,所以晏几道这位旧二代自然同样成了变法派的眼中钉。

又值晏几道的好友郑侠因作《流民图》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新党忌恨,被罗织罪名抓捕交付御史台治罪,当时晏几道正任太常寺太祝。

新党们又恰好在郑侠家中搜到了一封晏几道写给郑侠诗,诗中道:“小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支颐。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与郑介夫》)。

新党顿觉终于有机会对付晏几道这个旧二代了,如获至宝,以此为证据,直言晏几道讽刺新政、反对改革,将晏几道也给逮捕下狱。幸好宋神宗念及晏殊之余荫,才释放了晏几道。

但晏家本就已经败落、属于坐吃山空的情况,经过这么一折腾,更是家底微薄,家境每况愈下,当年的亲朋好友都愈加疏远,晏几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晏几道被调监颖昌许田镇。当时颍昌官场上的大佬,知府韩维正是晏几道老爹晏殊的弟子。晏几道本以为凭借这层师兄弟的关系,在加上自己本身的才气,一定能够得到提拔。

可惜事与愿违,当晏几道到颍昌上任,大胆的向师兄韩维献上自己的词作后,并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好消息。韩维确实很快就给了他回复,但答案却是说他:“盖才有余,而德不足者”,希望晏几道能够“捐有馀之才,补不足之德”。

这意思就是说晏几道有才无德,不能帮助他,说得说的好听,叫晏几道不要辜负他这个“门下老吏”的期望,实则是丝毫不念昔日晏家门生的温情。

面对昔日故人这一番道学面孔,家长作派,晏几道只觉像是大冬天里被人泼了一瓢冷水,全身都冷透了。

潦倒的晏几道每每回忆起父亲还在的那段快乐时光,只觉是“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可他却不得不面对现实“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居庙堂之高隐江湖之远(父居庙堂之高兼济天下)(4)

3,醉卧花丛,花间填词

此后更加心灰意冷的晏几道,便开始效仿自己的偶像:白衣卿相柳永。

他流连于烟花柳巷之地,醉卧花丛填词写意,倒也颇有几番潇洒之意:“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晏几道一生可谓是尝尽了富贵的滋味,又饱经了潦倒的心酸,他的心中也因而承受着比其他人更大的落差,体味着更深的悲凉。

听到杜鹃啼鸣,也觉得“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感慨不已。

他怀念当初那些和自己要好的女子,每每想起都只觉悲从中来“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过去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还,不正如自己和心爱的女子分别一样“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再难相见的无奈吗?

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清平乐·留人不住》),人间向老薄情,留不住岁月,留不住佳人,留不住当年的温情。再三挽留,却去意已决,毫无留恋之情,他只能空寄锦书,任凭云雨翻涌。

他述尽了男女相思之情“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长相思·长相思》),但谁又能知道这不是对过往的那些日子的相思呢?

晏几道每每醉后醒来,都觉得好像梦里的那些事,那些人还历历在目,只可惜他唯有两行清泪默默流下,低落在雨中,在花上,没人知晓“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其实对这份难解的情,他也偶有释然,能看得很开“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只是他终究是骗不过自己“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依然会“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点绛唇·花信来时》)

明明在花间风流快活,好不肆意潇洒,可他写下的这字字句句,却为何是如此的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谁人敢说,这其中的男女相思之痛,不是他对自己人生无奈的一种寄托?是对父亲,对过往生活的一种怀念?

只是过去不可留,往事不可追,才有了这一份声声血泪的痛断肝肠。

所以世人言“ 叔原以贵人暮子,落拓一生,华屋山邱,身亲经历,哀丝豪竹,寓其微痛纤悲,宜其造诣又过于父。山谷谓为“狎邪之大雅,豪上之鼓吹”,未足以尽之也。”(夏敬观《吷庵词评》)

居庙堂之高隐江湖之远(父居庙堂之高兼济天下)(5)

其性高洁,以词流芳

晏几道其性正如其词,超然于世俗之上,正如欧阳修那句“人间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一般的孤傲而高洁。

晏几道和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交好,两人常常一共饮酒对诗,互为知己。元丰二年(1079)时,晏几道和黄庭坚再次相聚,两人同榻夜话,纵论时势,畅谈抱负,黄庭坚评其“俱含万里情,雪梅开岭缴”(《次韵叔原会寂照房》)。

宋哲宗元祐初年,晏几道在京城词名极盛,连苏东坡都想要和他交好,还专门请了黄庭坚转致期望结识之意,但因当时苏轼反对旧党,被旧党所不容,晏几道直言“今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砚北杂志》),其辞气颇为倨傲。

晏几道整理自己的词稿,编辑《小山词》时请黄庭坚为之作序,黄庭坚曾在《小山词》的序言中列举了晏几道的“生平四大痴绝处”:

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

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

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

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看着像在贬,实则是赞许,完美的阐明了晏几道的性格特点——痴,即痴情,孤高、高洁。

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权势正盛之时,晏几道在当时“更缘事为,积有闻誉”。蔡京为了宣扬自己,专门派人去请晏几道为自己做几首长短句夸赞自己的功绩。

却不曾想晏几道虽然应他所求,填了两首《鹧鸪天》,但是词中却无一句提及蔡京,只是歌咏当时的太平盛世。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晏几道已经年过古稀安然辞世。虽然他一生流连烟花之地,仕途坎坷不能喝他父亲晏殊相比,但是他的词名却更甚其父,世人凝聚了他一生心血所作的《小山词》评价极好,流传千年,历久弥新。

夏敬观《吷庵词评》:“殊父子词,语浅意深,有回肠荡气之妙;晏几道殆过其父。”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其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

吴世昌《词林新话》:“《小山词》比当时其它词集,令读者有出类拔萃之感。它的文体清丽宛转如转明珠于玉盘,而明白晓畅,使两宋作家无人能继。

晏几道之词,可谓继其父之风而自成一宗,盖两宋之冠。

晏几道虽不及其父,居庙堂之高兼济天下,却也能处江湖之远独善其身,善始善终,以词名流芳百世。

大小晏父子,当真是北宋时期的一大佳话。

居庙堂之高隐江湖之远(父居庙堂之高兼济天下)(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