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朝鲜族广场舞(传承之农者天下)

中老年朝鲜族广场舞(传承之农者天下)(1)

中老年朝鲜族广场舞(传承之农者天下)(2)

33集大型文化专题片《传承》,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地方特色资源建设项目立项,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组织实施。《传承》以纪录片的形式集中介绍我省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融合传统技艺、人生体验、历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用影像的力量记录文化精髓,为广大观众搭建一个走近传人、感悟文化的平台。这组专题片将在辽宁文化共享电视频道和辽宁文化云平台等多渠道播出。

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而辽宁省是我国朝鲜族主要的聚居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千年。据第六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辽宁省内共有朝鲜族23.9万人,人口数量排在全省各民族的第五位,主要居住在沈阳西塔、辽北铁岭、本溪以及辽东山区。

朝鲜族的美食、热情、善舞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标志性特征,朝鲜族舞蹈也因其舒畅的动作和优美的音乐广受大众的喜爱,成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肥沃的东北大地上居住的朝鲜族,是从事水田种植的古老民族,其舞蹈动作也具有农耕劳动的特征,拥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独特的韵味。朝鲜族的舞蹈动作多为即兴,舞动时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很好地表现出潇洒、欢快的情绪。经过了千年岁月的演变,朝鲜族舞蹈现在流传下来的主要形式包括有农乐舞、鼓舞、扇舞等。

中老年朝鲜族广场舞(传承之农者天下)(3)

其中,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集大成者,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每逢朝鲜族农民喜庆丰收的时候,就会跳起这种即兴性极强的传统舞蹈。存在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的朝鲜族乞粒舞原是农乐舞中的一种,随着时代发展,乞粒舞逐渐形成融合自娱性和表演性为一体的舞蹈形式。

乞粒舞起源于朝鲜族的“乞粒活动”,每当朝鲜族聚居区要搞一次大型活动时,就要由村里有地位的头面人物牵头,组织能歌善舞的人,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击鼓奏乐,到富户人家或商号、店铺的门前表演,请他们出来资助,得来的米粒可以代替货币,作为活动经费,进行商品交换,帮助朝鲜族群众完成一年中的各种大型活动。

现今的乞粒舞包括双层舞、象帽舞、碟子舞、扇子舞和鼓舞,其中双层舞就源于朝鲜族重要的民族活动“拔河”。早在15世纪时朝鲜族盛行起拔河比赛,这是一种能显示集体智慧和团结力量的民俗游戏和体育项目,受到朝鲜族群众的喜爱。过去,每逢正月十五,人们以村为单位进行拔河比赛,而比赛的活动经费就是由朝鲜族传统乞求米粒的方式来筹集,届时全区域的朝鲜族群众都会忙碌起来。

中老年朝鲜族广场舞(传承之农者天下)(4)

拔河比赛的参赛者以居住村子的方向为界,分为东西两组,参赛双方人数不限。由于前来参赛的人和围观者太多,“啦啦队”的歌和舞,一时难以发挥作用。于是,就让七八岁的孩子,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连唱带舞。这一招果然见效。后来人们给这种表演形式,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就是今天所说的“双层舞”。

中老年朝鲜族广场舞(传承之农者天下)(5)

碟子舞的历史古老而悠久,古人把碟子当做娱乐助兴的打击乐器,过去一般在酒席上或者节日里,人们相聚在一起吃饭饮酒之后,心情愉悦时即兴拿起碟子跳舞。据了解只要有朝鲜族居住的地方都会有碟子舞的身影,是极具普遍性和大众性的民间自由舞蹈之一。碟子舞可以将碟子叠起来拍打,或者扣着打等多种打法,碟子拍打出来的声音非常响亮,有节奏感,这是碟子舞最大的特点,碟子舞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而且还很有爆发力。

象帽舞是朝鲜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象帽舞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

中老年朝鲜族广场舞(传承之农者天下)(6)

相传象帽舞是由古代朝鲜族人民在耕作时,将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用来驱赶野兽的侵扰演变而来,也有人说它源于古代朝鲜族人民在狩取野兽等食物后,甩动发髻以示庆贺的一种表达形式。无论怎样,象帽舞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帽尖的象毛也变成了缤纷的彩带,演员各司其职、规范整齐,象帽的彩带和飞舞的扇子组成了欢快的舞步,队伍就像一艘大船一样向着前方,绚丽前行。

编辑/黄玥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