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胡善祥是怎么当上皇后的(大明风华中被黑化的胡善祥)
1.胡皇后的无奈
大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早春,中宫皇后胡善祥忽然上表,说自己身体多病,又没有儿子,请求让出皇后位置。她说,刚生下皇长子不久的孙贵妃德才兼备,可以担任皇后。
这正是大明朝最好的时代,四海归一,天下太平,历史上称之为“仁宣之治”。胡善祥皇后当得好好的,怎么忽然要自请退位了?“多病无子”,这是什么理由?历朝历代,多病无子的皇后多了,哪有一个因为这个原因就辞职?她才刚刚27岁,并非老迈不堪,也没有得了绝症,怎么就治不好,未来再不可能生下儿子?
胡皇后是山东济宁人,父亲是锦衣卫百户。11年前(1417年),由当时的永乐皇帝朱棣亲自选中,让她嫁给自己的孙子朱瞻基,成为“皇太孙妃”。4年前(1424年),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子,她成为“皇太子妃”。4年前,朱瞻基即位,她被封为皇后。
胡善祥虽然年轻,但她得到了朱瞻基祖父和父亲两代皇帝的认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上皇后位置的。她的皇后名正言顺,她的言行无可挑剔,完全当得起“母仪天下”。
所以,天下人都知道,“多病无子”不过是一个硬找出来的借口。她自请退位的背后,是皇帝丈夫的暗示,是最得宠的孙贵妃有形无形的逼迫。
眼见胡皇后辞职,推荐自己当皇后,孙贵妃心花怒放。不过表面上却不敢表露出来,她随即上表辞谢。她说的倒是诚恳,说皇后病好了,自然还能生嫡子的,自己怎么能取代皇后呢?
眼见孙贵妃如此虚伪做作,胡善祥无奈,只能陪着她继续演戏。
随后,她们竟是三让三辞,表现得十分温良恭俭。到最后,胡皇后实在演不下去了,干脆自己主动搬离了皇后正宫。
这时候,皇帝朱瞻基才假装不情愿地、正式下诏废去胡善祥的皇后称号,赐号“静慈仙师”,退居长安宫,待遇不变。同时封皇贵妃孙氏为皇后。
2、孙贵妃的委屈
对于没什么切身利害关系的吃瓜群众来说,大都是同情弱者的。明朝的大臣百姓眼看着并无过错的胡皇后如此被迫摘下后冠,年纪轻轻就寂寞深宫,都情不自禁为她抱屈。他们认为,这都是因为孙贵妃的“狐媚惑主”,她太坏了!
殊不知,孙贵妃也有她自己的委屈。
虽然也是出身不高,但孙贵妃比胡善祥在宫中的资历更深。她早早就被朱家祖孙三代人认可,一直被当做是朱瞻基正妃来培养的。
孙贵妃是山东邹平人,与朱瞻基的母亲、当时的太子妃张氏是同乡。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偶然见到还是小女孩的孙贵妃,立刻喜欢上了她的聪明美丽。她带着孙姑娘来到女儿面前,太子妃也很喜欢,便抚养在身边,成为儿子朱瞻基的玩伴。
就如《红楼梦》中的宝玉和黛玉一样,孙氏和朱瞻基亦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在耳鬓厮磨间熔铸了无比深厚的爱情与亲情。
孙氏十分聪慧,她得到了朱家人上上下下的喜欢和认可,就连老皇帝都召见了孙氏,对她十分满意,特意叮嘱太子妃要好好抚养。
不过因为两个人年龄还小,所以名分未定,但孙氏的“太孙妃”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等到朱瞻基长大成婚的时候,老皇帝朱棣忽然改主意了,他将孙氏放在一边,另外挑选了胡善祥为“皇太孙妃”。为了照顾孙子的感情,他同意让孙氏也同时嫁给朱瞻基,不过她只能是“皇太孙嫔”——从正妻变成了侍妾。
如此安排,让朱瞻基和孙氏万分失望,然而面对强势的帝王,谁也不敢多说一句,多问一句“为什么”?朱瞻基也不敢像贾宝玉一样为了爱情出家,他只能默默接受了这个安排。
谁也不知道朱棣是怎么想的,为何要拆散这一对人人看好的金童玉女呢?有人猜测说,因为孙氏与太子妃是同乡,朱棣不愿意儿媳和孙媳因此结党,形成后宫专权,对他的江山不利,所以才不惜棒打鸳鸯。当然,也有人说,是因为胡善祥娴静大方,在朱棣看来,她比孙氏更适合母仪天下。
3、婚姻比死更寒冷
虽然爷爷的圣旨不敢违背,但自己的感情是欺骗不了的。
婚后的朱瞻基,不仅把自己的爱和深情全都给了孙氏,还时常琢磨怎么能将这俩人的位置互换一下。
不知道胡善祥什么时候知道朱瞻基和孙氏的爱情的?不过,即使她明知道朱瞻基另有所爱,她也毫无办法,只能认命。
在婚后的日子里,大概是为了讨爷爷喜欢,朱瞻基还算对她尊重,胡善祥先后生下两个女儿。如此让她内心生出了幻想。她处处谨言慎行。对公婆十分孝顺,对朱瞻基宠爱的孙氏也特别友好客气。她以为凭着大度隐忍,凭着无怨付出,或者能够感动丈夫,在心底为自己留下一点爱。
随着爷爷朱棣的去世,朱瞻基成为了太子,不久又加冕成为皇帝,胡善祥成为了帝国最尊贵的皇后。这是她荣耀的顶端,也是悲惨命运的开始。
丈夫年轻英俊,文武双全,可他不爱自己,纵然他们能够并肩坐在一起,接受万众朝拜。然而一旦他转头望向她,他的眼神立刻变得冰冷,神情是疏远厌烦。她拼命努力,想要讨好他感动他,然而毫无用处,反而备受嘲讽。再后来,她害怕了,在丈夫面前,只觉得无限压抑窒息
这样的婚姻,实在比死更寒冷。
她终于读懂了他的意思:朱瞻基和孙贵妃找不到自己的错处,希望她能够主动让位。
婚姻如此冰冷,她亦是毫无留恋,那就,成全你们吧。
历史上的废后一般都没有好结局,但胡善祥还算幸运,她有一个明事理、懂人性的婆婆——曾经的太子妃张氏,后来的张皇后、张太后。
原本,张皇后看着儿子和孙贵妃一起长大,深知他们的爱情,她也一度不满老皇帝的出尔反尔,因此刚开始也不喜欢胡善祥这个硬塞给她的儿媳。
然而,胡善祥温柔贤惠,无论儿子怎么怠慢冷落她,她都默默忍受,从无一句抱怨。是啊,这个姑娘是无辜的,她也是帝王权谋的牺牲品。所以当张太后看到在儿子和孙贵妃的逼迫设计下,她主动上表请辞,又配合他们演戏“三辞三让”,最终摘下皇后的桂冠,穿上道装,依旧向自己请安问候的时候,她心中充满了对她的怜惜。
胡善祥被废后,张太后对她一如从前一样——不,甚至比从前更好了。她时常让胡善祥来到自己的寝宫,陪她聊天闲话。遇到不太正式的宫廷宴会,她甚至将胡废后的位置安排在孙皇后之上,丝毫不在乎孙皇后因此不高兴。
儿子不再以胡善祥为妻子,她却仍然认这个儿媳妇。后来儿子朱瞻基去世,孙子朱祁镇当了皇帝,她成为太皇太后,依旧如此。
人性都是拜高踩低,母性更是觉得,唯有自己的儿子最好。
难得张太后如此的体谅,如此的善良,让胡善祥感激在心,这也是她在寂寞深宫唯一生存下去的依靠了。
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驾崩,胡善祥悲痛万分、“痛哭不已”。她哭的不仅是这个始终善待自己的婆婆,更哭的是自己。此后孙太后掌权,她还能有什么好日子过?
送走张太后后,胡善祥思念成疾,一年后,她就追随婆婆而去。她死后,在孙太后的主持下,她被以普通嫔妃的标准下葬,身后凉薄得很。
直到孙太后去世,朱祁镇的钱皇后才为胡善祥说了一句话,她终于被被恢复了皇后的称号,此时距离她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
4、被颠覆的影视剧形象,编剧为啥不改个名字
不久前热播的《大明风华》为了突出女主角孙若微(孙贵妃),严重颠覆了正史中真实的胡皇后形象。
在剧中,胡善祥与孙若微竟然成了亲姐妹,她们失散后多年在明宫中相遇。胡善祥变成了心机女,她处心积虑想当“皇太孙妃”,不仅屡次陷害亲姐姐孙若微,更坏事做尽:她与汉王私通,朱瞻基是忍无可忍才终于下诏废后;朱祁钰成了她的亲生儿子,她逼死了自己的儿媳和孙子……她竟然活到了最后一集,与孙若微冰释前嫌,然后无憾死去。
不,这不是历史上的胡皇后,这是电视剧中的胡皇后。
可是编剧,你明知道历史原型与你创作的人物差距这么大,怎么不能改个名字?哪怕改个同音字,也好啊!比如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如懿传》,因为主角是乾隆废后那拉氏(如懿),便狠黑历史上的令妃魏佳氏。但人家电视剧没用“令妃”,而是改成了“炩妃”,并取名为“魏嬿婉”(历史上魏佳氏没有留下名字),所以,你也可以说,此“炩妃魏嬿婉”并非历史上的那个令妃魏佳氏。
《大明风华》的编剧,我们理解您的艺术创作,是为了让故事更好看,让喜剧冲突更尖锐。可好歹,你也稍微尊重一下历史,既然把胡皇后改成了这样的面目全非,就别用真名不好吗?哪怕改一个字呢,比如“胡善香”“胡善湘”之类也好啊。
同样是这部《大明风华》,剧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孙若微的蓝颜知己徐滨。历史上并没有“徐滨”这个人物,大概是综合了历史人物许彬(这个时期的内阁首辅,很受朱祁镇重要)和袁彬(他陪着朱祁镇在瓦剌度过被俘岁月,有着深厚的感情)塑造的。所以,尽管结局偏离历史十万八千里,徐滨最后带着初恋情人、皇太后孙若微私奔出海,我们也可以一笑置之。
编剧懂得对历史上的许彬和袁彬客气,为何不肯给胡善祥一个慈悲?
是不是因为,许彬和袁彬,都各自留下了后人,哪怕时光过去了五百年,一旦电视剧播出,万一有人追究,也是无穷的麻烦。至于胡善祥,就不要紧了,她只有两个女儿,都早早去世,并没有留下一个后代。如此自是无需担忧,编剧开始放胆用真名黑化(这个理由是我猜想的,也许编剧不是这么想的,人家就是看不上胡善祥,就要不改名黑死她)。
对历史人物胡善祥来说,“皇后”不过是一场梦,她11年的婚姻,比死还要寂寞还要冷。尽管曾经被写入历史,但她的人生故事实在缺乏亮点,所以长眠在底下的500年间,无人问津。亦极少在文艺作品中出现,不是熟悉明史的人,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皇后。这次有幸借着对手孙皇后的光终于走进荧屏,被更多人熟悉,却被黑了个惨不忍睹。
胡皇后不幸,真是生前寂寞冷,死后亦是无情冷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