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恭射死晁盖(史文恭曾用毒箭射死晁盖)
第六十回,是水浒全书的重要节点。在这一回,晁盖因为攻打曾头市而战死,从此梁山好汉开始由宋江统领。晁盖之死,是因为他轻信两个和尚的话,致使大军误入埋伏圈,他本人在突围的时候,面颊中箭。回到梁山后,不到一更,晁盖就含恨死去。
其实,晁盖之死的致命原因,不是因为中箭,而是因为箭上有毒。
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林冲叫取金枪药敷贴上,原来却是一枝药箭。晁盖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
央视水浒史文恭形象
一些读者认为,史文恭是高手,战场上不可能会用毒箭,所以凶手很可能是宋江。其实,这种看法完全属于主观臆测。因为高手和是否用毒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古代战争中,双方考虑的常常是以最小代价赢得战役,各种阴谋诡计都会用,又怎么会放弃用毒呢?
事实上,从先秦到明清,古代战争中一直都有用毒的例子,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非正面战场。接下来,就说说中国古代战争中的用毒情况。
从“荆轲刺秦王”说起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燕国太子丹,为了保证荆轲能顺利刺杀秦王,不但重金请徐夫人打造锋利匕首,而且匕首上还淬了毒。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来源网络)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出自《战国策》,由此可见,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会在兵器上淬毒。而且,这种毒相当厉害,这说明当时人对毒药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事实上,三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已经懂得把毒抹在箭头或者其他兵器上,以此进行捕猎。到春秋时期,军事战争中用毒更是发展为常态。汉代时,已经有了专门解决中毒的医书。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医书上,就记载有治疗“毒乌喙”的方子。
从史料来看,战争中用毒,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水、酒或食物中下毒,另一方面则是在兵器上直接用毒。
水、酒或食物中下毒
早在2600多年前,就有水中下毒,从而杀死敌方军士的例子。
齐人灭遂,遂民不安,欲去,齐强戍之。遂人共以药投其所饮食水中,多杀之。——《春秋公羊传》
《英雄》中的秦军
《春秋公羊传》中,遂人在水中投毒因而毒死大多数齐国军士,这事发生于庄工十七年,即公元前677年,应该是中国最早把毒用在战场且成功的例子。另外,《左传》中还曾记载“秦人毒泾上流”,说明秦人也是在水中下毒,毒死了很多敌军士兵。
此外,《墨子》《通典》等也记载过在井中或者其他水源中下毒的例子。
其实,用强毒药有弊端,因为军队不可能所有人同时引水,而是分批次地引水,而一旦有人中毒倒下,后续的人就会戒备。所以发展到后来,人们已经考虑用慢性毒药。比如,清代军事著作《洴澼百金方》有这样一段话。
妙莫妙于慢毒。赵王如意,以十四日死,宋江诸人以五日死,皆慢毒也。今诚得五日、十四日之毒,何敌之不可毙哉?
《投名状》里的清军
这说明,清代时人们已经知道,立竿见影的强毒不是杀敌的最好办法,只有慢性毒药,才能最大程度地杀死敌人。
除了在水中投毒,还可以在酒中下毒。
(长贵)呼诸君长,多酿毒酒,欲先以劳军,因袭击尚。尚知其谋,即分兵先据邛都,遂掩长贵诛之。——《后汉书》
用毒酒毒死对方将领或士兵的例子,史料中记载颇多。
除上述例子外,《后汉书》中还有张纡“设兵大会,施毒酒中”,从而诛杀八百多名酋豪之事;《晋书》中有“以毒酒鸩其将牛金”的例子;《魏书》中有“新成乃多为毒酒”,诈败而去骗敌人饮毒酒后,又杀败敌人的事迹;《明史》中则记载过“倭寇嘉兴,守宪中以毒酒,死数百人”等。
还有在食物中下毒的例子。
《大明王朝1566》中的胡宗宪
根据明代揭暄的《揭子兵法》记载,东南沿海一带倭寇严重,他们常常上岸劫掠百姓。胡宗宪曾想过一个办法,他让人把米用毒药浸泡后晒干,倭寇抢去后煮食,很快就会中毒而死。后来,倭寇也怕了,每次抢掠食物后,就让当地人试吃。
兵器上直接用毒
古代战争中,箭镞上常常会用毒。比如汉代的耿恭,他在西域屯兵金蒲城时被匈奴人包围,耿恭就“以毒药傅矢”,告诉匈奴人这是汉家神箭。结果,匈奴人中箭后“视创皆沸”,大惊之余,又被耿恭冒雨击杀多人,遂退兵。
关于毒箭,最有名者莫过于“关羽刮骨疗毒”。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三国志》
新三国关羽形象
所谓“流矢”,就是战场上的乱箭,没有目的性。关羽所中的流矢,矢镞有毒,这就说明,汉末时毒箭已经开始大量使用了。
唐代时,李光弼曾命猛将郝廷玉,率精骑三败冲击敌军。结果,郝廷玉因为马中毒箭,不得不退回。而后,郝廷玉换马继续冲阵,冲突四次,最终大败敌军,并生擒贼将徐璜。
廷玉见使者曰:“马中毒箭,非败也。”光弼命易马而复,径骑冲贼阵,驰突数四。——《旧唐书》
李光弼画像
如此也可见,战场上会大量使用毒箭。
《宋史》记载,元丰六年,朝廷一次性发给兰会路的武备中,有“25万支药箭”;《文献通考》中,提到过“上器甲数百及毒箭药”;明代《武备火攻》中还说,“箭到身上,不满数步即毙矣”;《皇清开国方略》中也曾记载,“用蟒毒淬箭”等。
这些都能说明,古代战争中,用毒箭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而且毒箭数量也非常多,显然是大规模使用。
宋代有一种枪,枪头处会绑着火药筒,谓之“梨花枪”。使用时,点燃火药筒,可以喷出火烧伤敌人。这种火药也是有毒的,可以使“敌着药昏眩倒地”,火药用尽后就再用枪直接杀敌。
宋元明时期,火器中也会用毒。
《武经总要》记载的毒药烟球
烟毬是火攻时用的武器,其内部是火药,外面是干草,使用时引燃即可。烟毬种类不一,有一种是“毒药烟球”,里面是硫黄、草乌头、芭豆、狼毒、沥青、砒霜等剧毒物,引燃后就会放出毒烟,敌人闻到后,不死也无法作战。
除了烟毬外,还有火毬、火罐等,有时候里面也会放毒物,引燃后就能放毒。
而后,喷筒、手掷炸弹万人敌、二级火箭飞空砂筒等,这些火器也都可以在其中放上有毒物,从而达到放毒杀敌的目的。
明代“万人敌”
正是因为战场上不可避免地会与毒打交道,所以《武经总要》等兵书还提醒将领,靠近敌人安营扎寨时,要留意周围环境是否有毒,要时刻防毒。比如,对于刚占领的地方,不要喝井水;如果水源出入敌境,不要轻易饮水;周围有毒虫、毒草等时,也要注意防毒等。
综上可知: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战争中就开始用毒,可以是直接在兵器上用毒,也可以是通过水、酒、食物或者其他方式下毒。而且越往后发展,用毒范围越大,方法也越高明,为此,双方不得不谨慎防毒。
回到水浒中
实际上,从明清小说也能发现,战场用毒,尤其是毒箭,是很平常的事情。
《大明风华》中的朱棣形象
比如《水浒传》后面,曾和卢俊义打平手的孙安,他部下就曾用毒箭射中邬梨;《说唐》中,苏定方与罗艺单挑时,趁其不备,用毒箭射死罗艺;《七剑十三侠》中,徐寿层中毒箭;《女仙外史》里,铁铉素知燕王朱棣喜欢从阵后偷袭,还特意在阵后“设置火炮药弩毒箭等物于地中”;《三春梦》中,杨遇明也用毒箭射死了杨飞熊等。
以上这些,也都是战场上用毒箭袭击敌方将领的例子。
所以说,水浒中的史文恭,在与梁山交战时,使用毒箭对付晁盖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因为他是高手,就说他不用毒箭。毕竟,曾头市之战不是史文恭一个人的战役,而是双方无数人的生死较量。
参考资料:《水浒传》《左传》《战国策》《宋史》《明史》《武经总要》《春秋公羊传》《三国志》《后汉书》《文献通考》《旧唐书》《洴澼百金方》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