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

我们说,儒家哲学其实是生命哲学和人生哲学。

孔子的生命观具有重生、贵人、惜身、爱人等内容。

天地之大德曰生。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一个基本思想就是"生",孔子重生,赞美生命、生活,认同"生为贵"、"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万物恒生,连绵不绝;"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生"就是化生万物,《周易正义》释为:"天地之盛德,在乎常生,故言:'曰生'。若不常生,则德之不大;以其常生万物,故云'大德'也。"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1)

孔子认为"生本身就是好的,予以热烈的歌颂。"天地之间整个宇宙最根本的性质就是生,生命,生生不息,这是生命的哲学。"

这一个"生"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话。

孔子以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所有我心目中代表儒家道理的是生,代表佛家道理的是无生。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2)

生命是生命创造,价值创造,生命哲学就是生命哲学、价值哲学。

这正是孔子、孟子以来中国哲学的精神所在。

易传中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

孔子极其称赞尧:"大哉尧之为君也!魏魏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论语·泰伯》。因为尧效法天地的生生之德,好生而恶杀,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孔子家语·好生》。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3)

万物各得其所,天地充满生机。

怀着对"生"的赞美,孔子珍惜天地之间的一切生物。他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第二十四》。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4)

伐树、杀生,都要遵循一定的时令、节气,乱砍乱杀就是对天地的不孝。他本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不用大绳横断水流来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不射归巢的鸟。《论语集释》引洪氏曰:"孔子少贫贱,为养与祭或不得已而約,如猎较是也。然尽物取之,

出其不意,亦不为也。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即使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孔子对动物的生命也是有所取有所不取。有生必有死,在生、死关系上,孔子重生、乐生。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5)

孔颖达解释"生生之谓易"着重指出:"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前后之生,变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劝诫,奖人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

虽然生死关系不可须臾割断,但孔子更赞赏不断生长的、活跃的生命现象,所以在解释《易经》时,倾向于从生的一面来谈。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6)

天不说话,但以四时错行、百物繁生、强健跃动的生的力量不断昭示人类,使人具有乐观的人生意识。

庄子 "不乐寿,不哀夭"(《庄子天地》,视死亡为至乐:"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

时之事,纵然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至乐》,与孔子重生、乐生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7)

天地之性,人为贵。

孔子贵人,在所有的生命中,最看重人的生命。《尚书·泰誓上》中讲到:

"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孔子延续了这种看法,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8)

"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唯人最贵也。"《孔子家语·六本》也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的记载。

孔子说过"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

《郭店楚墓竹简》也一再提到"天生百物,人为贵"。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9)

人的生命是天地万物中最尊贵的。何以如此?孔子对此并没有解释。

倒是荀子说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非相》)。

中国文化包括儒道两家与基督教等文化相区别的特色所在,就是对人、对生命的感性存在采取完全肯定的态度,而不重视去叙说是否有比人、比生更高更"贵"的另一世界,"生"、"人"本身成了最终目的、价值、意义,"人活着"是首先要肯定的第一命题。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10)

与孔子贵人的看法不同,庄子泯物我,同贵贱。《庄子·秋水篇》说:

"以此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又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11)

在他看来,万物无所谓大,无所谓小;无所谓贵,无所谓贱,从"道"来看,万物,包括人都是一样的。他的理想就是"同与鸟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从根本泥灭人与动物的区别,视两者为同类。

庄子的观点是孔子无法接受的。孔子认为,生而为人,人就与动物截然不同。"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12)

鸟兽和人是不同类的物种,人只能与同类的人打交道,而不能与鸟兽合群同处。

在孔子看来,正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每一个人得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存在的价值,因而也更珍惜自身的存在。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13)

从生命的来源来说,生命是父母所赐,只有把身体保护好,才对得起父母,感恩之心从孝始。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保持身体的完整、健全,是行孝的基础;不仅如此,还要成立其身,使善名扬于后代,以光荣其父母。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14)

孝是爱护生命,增长生命,使生命尊贵化、价值化、延续化的人性的表现。因此,孝在孔子思想中,是很重要的生命哲学。

在孔子的弟子中,曾子以孝闻名。《论语·泰伯》记载: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15)

曾子铭记孔子"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的教诲(《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小心谨慎态度谨慎行事,免于毁伤至临终之时,所以郑重其事地把弟子招来,打开被子让弟子们看他的手和脚,看他被保全的身体。

朱熹注说:"小子,门人也。语毕而又呼之,以致反复丁宁之意,其警之也深矣。"

想象一下这番临终前的教诲,对弟子们思想上的震撼会是如何强烈。

他的弟子乐正子春就谨守了曾子的教诲。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16)

据《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记载: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问曰:''夫子之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17)

在孔子看来,生命是孝亲的基础,尽孝就要保重身体、维护生命存在;即使是给予孩子生命的父母,也不能夺孩子之命,他反对"棍棒之下出孝子"。

《孔子家语·六本》、《韩诗外传》和《说苑·建本》都记载有"曾子耘瓜"的故事。曾参和他的父亲曾晳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家贫,父子俩要亲自耕地。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18)

有次曾参在瓜地锄草时,错把瓜苗的根锄掉了。曾晳很生气,拿起大棍子就打他的背。曾参被打晕在地,好长时间不省人事。他苏醒后高高兴兴地站起来,走上前对曾晳说:"儿子刚才得罪了父亲大人,大人用力教训我,没有受伤吧?"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19)

说完他回到屋里,弹起琴唱起了歌,想让曾晳听到,知道他身体没有问题。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发怒了,告诉弟子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要求拜见孔子。孔子教训他说:"你没有听说吗?从前瞽瞍有个儿子叫舜,舜这样侍奉瞽瞍:瞽瞍向使唤他的时候,他没有不在身边的;但要找来杀他时,却怎么也找不到。用小棍子打,他就挨着;用大棍子打,他就逃走。所以瞽瞍没有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而舜也没有失去敦厚尽孝的机会。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20)

现在你曾参侍奉父亲,委身等待父亲的暴怒,打死也不躲避,就是你死了还要陷你父亲于不义,不孝还有比这更大的吗?你不是天子的百姓啊?杀天子的百姓,这是多大的罪啊!"曾参听后说:"我的罪过大了。"于是到孔子那里去谢罪。

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了孔子反对愚孝。父亲在盛怒之下,失去理智,拿着大棒乱打,很可能会打死、打伤或打残儿子;一旦发生这样的后果,父亲冷静清醒下来一定会追悔莫及,留下一辈子也难以摆脱的沉重心理负担。真正的孝子这时候就要"抗命不从",以免日后给父亲造成精神伤害。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21)

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即使是自己的父亲也不能剥夺儿子的生命。如此看来,后世的所谓十大孝行之一的"郭巨埋儿",是严重背离孔子的思想的。

孔子如生在当代,见到那些自杀者,必定会坚决反对,自杀是大不孝的表现。孝子要保持身体的完整、保存生命的存在,以尽孝道。

《礼记·檀弓》:

"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

人一生学会积这8德(天地之大德就是生)(22)

对死者进行吊唁是礼所要求的,但是对轻视自身的、在危险处行走而被崩坠的重物压死的、涉水淹死的这三种情况,不去吊丧,原因就在于这三种都是轻身忘孝的失礼行为,不值得同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