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老街图(生活杂记坊茨小镇)
以前随手记过一些乱七八糟的旧东西,回头翻翻,记起了很多旧事,边看边顺,修改了一些错字别字。
本文记于08年 12月21日,刚开始玩相机,正上瘾的时候,第一次去坊子老站,一片破败颓废。之后又去过多次,现在的坊茨小镇已经改造的已经有模有样了。
昨天晚上,潍坊迎来了今年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雪不是很大,天气却变得很冷很冷。
老婆今天原先的计划是逛商场,现在决定窝在家里哪儿也不去了。如此一来,今天我的公事儿也就只剩下接送儿子上兴趣班一项了,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出去拍点儿东西。
“这么冷的天,你有毛病啊!”
毛病就毛病,送下儿子,直奔坊子而去。
现在的坊子,是潍坊市的一个区,在几个区中不算特别发达。解放以前,却是一个相对繁华的小镇。
这地儿以前之所以繁华,是因为德国当年在这里发现了煤矿,修建胶济铁路时,在这里拐了个弯儿,建了一个小站——坊子站。
德国人设立了坊子站后,陆陆续续建了不少德式建筑,有官邸,有兵营,有医院,有会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德式建筑群。
1914年,德国战败,坊子占领权转给日本,日本人又修建了大量的日式建筑。
坊子老站别具一格的建筑格局吸引了很多摄友到此拍摄,网上关于坊子老站的照片很多,慕名已久,却一直未能前往。
今日得闲,正好一走。
美中不足,天寒地冻。
东访西问,很快找到了坊子老站。
除了几处还在使用的车站办公用房外,很多建筑已经报废不用了,不少成了危房,大都残墙断壁,遍地荒草,只是别致的式样还能依稀看到昔日的辉煌。
忒冷,不讲究构图,不推敲光影,乱七八糟拍了不少,权当是记录一下今日的坊子老站,也许哪一天,就再也看不到啦。
2008年12月21日
附上一篇别人写的坊子老站的故事,供大家更全面了解坊子百年老站。
大部分山东人都知道青岛有一批德国老房子,殊不知,“红瓦绿树”的欧陆风情在齐鲁大地上并非“独此一家”。在今潍坊市坊子老城区,有一片至今仍比较完整保存着的德式建筑群,在方圆8公里的区域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欧式社区,在有些寂寞的坊子老城区里,无声地散发着诱人的异国风情。
欧式小镇具体而微
这片德式建筑集中在老胶济线坊子站周围,这个小站原来是胶济线的必经之地。1984年,胶济线复线改造取直,但是因为坊子有一个产量不算小的煤矿,这段被“短路”的铁路一直到今天仍然在承担着货运的任务,坊子车站也因此保留。坊子车站是一个典型的德式建筑,这个车站建于1902年,为德国二级标准建筑,今天仍然保存完好,车站的票房、站台办公室今天仍然在使用。如果不是黄色的门楼上写着“坊子站”3个汉字,游客很容易以为这是欧洲某个文艺片中的场景——德建电报大楼、铁路检车段、站台仓库等建筑全都是欧式的,它们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
沿铁路两侧,也有不少当年德国人留下的老房子。据当地人介绍,在火车站周围8平方公里内,共有103处德式建筑和63处日式建筑,其中有车站、领事馆、学校、医院、官邸、民居和宗教场所,是一个完整的欧式社区。因为它们建得非常集中,在这个社区的范围内几乎没有插建、改建的大型建筑物。虽然许多房子年久失修,但这些设计精美的老建筑外观与结构并没有遭到大的破坏,现在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牛舌瓦青岛造
与青岛的德式建筑结构样貌相同的坊子老建筑,在细节上与青岛的老房子更是惊人的一致。火车站东首的一个德建铁路机务段段长办公室,是一座坚固的高等级建筑,它看上去与青岛大学路、福山路一带的建筑物一模一样,一样的深米黄色外墙,一样的门窗装饰,除了所用石料为青州一带的石灰石而非崂山花岗岩外,这座房子极易被当成一个青岛老建筑的复制品。在三马路西段的德军司令部旧址,则与青岛福山路1号的康有为故居是“亲哥儿俩”。
我在德军医院旧址捡到的一片脱落的瓦片印证了这个印象,这片瓦的背面刻着一行德文,其中“TSINGTAU”字样清晰可辨。这行德文表明,当年坊子的德国建筑曾大量使用产自青岛的这种牛舌瓦,而这种瓦当年大部分都是德商青岛捷成洋行位于大窑沟的窑厂烧制的。
殖民文化的缩影
19世纪中叶前,坊子并不存在,原址周边只有“前后张路院,南北宁家沟”等村落。清政府派李鸿章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以后,德国取得了胶济铁路修筑权和沿线15公里范围的矿藏开采权。狡猾的德国人早已探明坊子有丰富的矿产,所以在修建胶济铁路时在这里打了一个弯儿。1898年,德国开始在“前后张路院”和“南北宁家沟”之间寻找合适的开采点,因附近有一小铺名为“坊子”,德建车站便以坊子冠名。1901年德国的山东煤矿公司在这里开采出了煤矿,此后,这里成为德占山东时期最主要的煤矿供应地。
一个至今仍在使用的竖井在1904年建成时取名“安妮竖井”,而安妮就是当时德国总督的夫人。在坊子现存的德式建筑中还有一座修女楼,当地人都知道,有一位德国修女一直在这里生活到改革开放以后,在90岁高龄时才在远离欧洲大陆的遥远东方静静逝去,这也使得这座修女楼充满了传奇色彩。
1914年德军战败后,日本帝国主义便夺取了坊子的占领权,在坊子又出现了一批日式建筑。在坊子目前还存有60多所日本人修建的银行、商铺、民居等建筑,一座名为慰安所的老房子更成为了日军强迫亚洲妇女作慰安妇的又一铁证。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坊子是胶济线上最活跃的一个商埠,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就是在这里起家的,在坊子的老城区里,有银行、礼堂、领事馆等颇具规格的公共建筑,无声地记录着这里曾有的繁华。在已经废弃的德建野战医院里,旅人可以轻易了解100年前德国建筑师的设计与工程水平:这个医院的墙体有70厘米厚,地板下面有深达一米的隔温层,填满了煤渣,墙上的壁炉可以给两个房间供热。几年前,坊子有关部门曾收到德国方面的信函,称某栋建筑已经超过了百年,保质期已过,请使用部门注意修葺。可见早在100年前,德国的建筑业就已经实现了所谓的“工程质量跟踪负责体系”。
老房子大都“病危”
坊子的德日建筑在建国初期有300余座,经过岁月侵蚀,目前尚存166座。除了历史优秀建筑外,在火车站、矿务公司等地的工业设施也成为人们了解100年前铁路、采矿等工业历史的鲜见史料。坊子车站的东端有一个机车修理厂,一个巨大的转盘用铰链相连,据说机车开到这个转盘上可以用人力轻易地转动方向,直至对准某个车库。济南和青岛的火车站附近都曾有这样一个转盘,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它们已了无痕迹——许多百年前胶济铁路沿线上的建筑,也因为车站扩建而荡然无存。
建筑艺术、殖民文化、工业历史,多重的意义使得坊子德日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显得尤为紧迫。2006年7月,几位省政协委员提交了相关提案,也有专家提议将这些老建筑尽可能地修旧如旧,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国内唯一的欧式风情小镇。
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历来是老房子的天敌,许多有意义的建筑也在城市的扩建中轰然倒地,而坊子因为行政区中心的搬迁,使得这些老建筑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如何开发或许是个问题,但加强保护、防止破坏,显然已经不应该是问题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