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是不是用了典故(诗词里燕然)

今天读诗词,无意间看到“燕然”二字,觉得很美,也很大气,起初不明其意。查阅资料了解后,才知道这个“典故”,还隐藏着一个历史故事。

在说历史故事之前,我们先一起品读一下含有“燕然”二字的经典诗词。要说到最有名气的,莫过于宋朝文学家范仲淹的一首,《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燕然是不是用了典故(诗词里燕然)(1)

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尤其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也是灵魂所在。描写着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另外,“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豪壮之志,力透纸面。

燕然是不是用了典故(诗词里燕然)(2)

“燕然未勒”,就是在燕然,还没有刻上功名;“归无计”就是根本没有回家的意思。为什么是“燕然”呢?除了这首词,还有两首有名的诗,也有这样的意思。

一首是,唐代姚合的《送独孤焕评事赴丰州》:

东门携酒送廷评,结束从军塞上行。深碛路移唯马觉,断蓬风起与雕平。

烟生远戍侵云色,冰叠黄河长雪声。须凿燕然山上石,登科记里是闲名。

一首是,唐代刘长卿的《平蕃曲三首》:

吹角报蕃营,回军欲洗兵。已教青海外,自筑汉家城。

渺渺戍烟孤,茫茫塞草枯。陇头那用闭,万里不防胡。

绝漠大军还,平沙独戍闲。空留一片石,万古在燕山。

燕然是不是用了典故(诗词里燕然)(3)

诗句中“须凿燕然山上石,登科记里是闲名。”说的是,大丈夫应当在“燕然山”石头上刻上名字,那些科考留下名字不过是一个虚名罢了!“空留一片石,万古在燕山。”说的也是,要是不能在“燕然山”上刻上名字,那块石头注定是浪费了。

看来诗词里的“燕然”二字,其实说的是一座山“燕然山”,那么这座燕然山到底是什么山呢?有什么故事和典故呢?

燕然是不是用了典故(诗词里燕然)(4)

据史料记载,燕然山是古代中国的命名,今天叫做“杭爱山”,在外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

值得庆贺的是,历史上记载的“燕然山石刻”,在1990年被外蒙古国发现,2017年被我国学者破译后,发现正是历史上班固所写的《封燕然山铭》。

可见,我国汉朝时期的军事实力确实强,已经将匈奴驱赶到了塞外3000里之外的燕然山了。在品读诗词之际,我们也应对中国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致以敬意。

燕然是不是用了典故(诗词里燕然)(5)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流传的万千诗篇,和尘封的无数文化往事,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探索,研究,和铭记。

读者们,关于诗词里的“燕然”二字,大家还有怎样的见解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