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特色传统文化 努力画出旗袍的文化内涵
旗袍,是中国乃至全球华人妇女的代表性服饰,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和女性的国服,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为灿烂辉煌的代表之一。专家们将旗袍定义于流行于上个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发端于上海并风靡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女性的一种服饰。
华侨画家陆志德
因为名为“旗袍”,曾以为是承袭了旗人、即满族妇女的一种宽袍大袖、上下一统的长衣。但据近代学者研究,实际上是上个世纪20年代辛亥革命成功不久,十里洋场的上海,部分新派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并逐步进入社会,她们仿效其时上层社会男性多穿长衫的习俗,也穿起了长衫。但终究欧风东渐,男女有别,女性穿的长衫从蓄意遮掩、到逐渐显露她们优美的身材,在剪裁上出现了胸省、腰省,衣长、袖长、领高、皆不断地变化,侧面的开叉还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在缝制方式上吸取了西服的装袖、垫肩诸法;在面料上更是中西统吃、百花齐放。大约到了30年代,上海滩上旗袍发展到鼎盛时期,一些名媛淑女、演员歌星的穿着,更起了引领的作用,一时月份牌上、商品广告上的女性都穿上了旗袍。到了40年代,更有普及版的旗袍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所以可以说旗袍的出现也是思想、文化进步的结果。
作品:思恋 尺寸 65 x 85 cm
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面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的贤淑、典雅、温柔和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所以旗袍不仅仅是一种服式,更是一种文化。旗袍忠实的拥趸者张爱玲女士的诗曰:“一袭青衣,染就一树芳华,两袖月光,诉说绝世风雅。行走在芳菲的流年里,身着旗袍的女子,永远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她还说她喜欢这样的画面:“江南的春天,烟雨迷蒙,撑着油伞的婀娜女子,着一袭素色旗袍,略带哀怨的眼神,恍然若有所思,就这样在在雨中漫步。”旗袍就是诗,旗袍就是画,旗袍便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
作品:龙与凤 尺寸 65 x 85 cm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旗袍的文化特质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旗袍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不但在一些重要的社交场合又重新见到旗袍的身影,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旗袍爱好者的社团组织,旗袍文化被研究、被推崇。
归侨画家陆志德先生原籍上海,对于生他养他的这一片土地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他说在海外漂泊时离家越远,思念越深。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促使他关注家乡特有的文化。发端于上海,兴盛于上海,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旗袍,成了他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他的旗袍画在海外深受欢迎,确是印证了“越是乡土的便越是国际的”说法。回国定居后生活安定,创作欲大振,不久便与上海对外友协合作“摩登海派旗袍世界巡展”展览于欧美、日本各国。宣传了中国的文化,促进了与各国民间的友好交流。
作品:上海的早晨 尺寸 43 x 83 cm
回国定居以来,陆志德先生利用他的绘画专长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公益事业,成了知名度颇高的归侨画家。陆先生有感于时代的发展,觉得对于旗袍画、尤其对于旗袍的文化内涵应该有更深刻的发掘。于是计划用三年的时间,画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到现在的100年中的100位有代表性的女性旗袍画,并计划邀请友人对这些图画配诗、配歌曲、配故事,形成一个立体的“旗袍文化”文献巨著。
作品:梁祝 尺寸67 x 136 cm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陆志德先生已经在逐步实践他的创作计划。陆先生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人,言必行,行必果,我确信陆先生的计划一定能完成,我们带着祝愿、期待着。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
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杨秉辉
2023年1月31日
编辑:周远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