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性词人简介(追寻宿迁清代女诗人倪瑞璇)
宿迁网讯(记者 徐其崇)倪瑞璇作为清代宿迁知名度很高的先贤之一,一直深受文化学者的推崇。宿迁市历史文化学者王晓风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相关地方历史文献中涉及到的一位人物,应该是倪瑞璇的先祖。他就是明代末年守卫宿迁的一位武官,明末崇祯年间史可法辖下的副总兵倪鸾,明代末年宿迁营务的负责人。
倪氏族谱
倪家先人 宿迁履职
据《宿迁县志》中记载:“倪鸾,字和鸣,山东临清州人。由武举历任凤阳留守。崇祯十六年,漕抚史可法疏调,以副总兵官管宿迁营务,严御部卒,无敢入民舍者。时土寇蜂起,河道阻塞,鸾设伏出奇,剿之殆尽。流贼犯宿迁,鸾擒斩数十人,余被创走,未几,可法升南京兵部尚书去,河上军溃,过宿迁,诡言失马,欲开关大索,鸾令居人闭关守潜,率军结阵于马陵山以待之,溃军相戒不入境。”
以上记载虽然简略,却可以看出,在明清交替的兵荒马乱年代里,这是一位为宿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军官。他担任的副总兵,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司令员,按照当时的品阶,属于从二品左右的高级官员。
之所以推测他是倪瑞璇的先祖(或祖父、曾祖),源于在倪瑞璇的诗稿中,始终展现出对于明朝末年坚守正统的义士们无比崇敬和怀念,这种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感情,不是无缘无故的。尤其在她的重要作品《过凌城庙谒古、戴二公忠义冢》中更能说明问题。古、戴二公,是和倪鸾同时期担任守卫宿迁、睢宁一带防务的武官。《宿迁县志》中对于此二人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古道行,是扬州人,崇祯九年被史可法调任宿迁护漕参将;戴国柱,浙江人,崇祯九年被史可法调任宿迁协镇,这两人和倪鸾是同僚关系。崇祯十四年九月,巨寇袁时中进犯宿迁,古道行统兵五千,与戴国柱合兵,在宿迁城西四十里凌城血战袁时中,因为寡不敌众,双双战死在凌城庙。
非凡家世 隐于诗中
在倪瑞璇所处的年代,祭祀前明将士,需要极大的勇气,对于一般人来说,专门到这二人墓前拜谒,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是什么原因使她前去虔诚拜谒,并专门写下泣血长诗来歌咏颂扬这两位英烈呢?
在倪瑞璇的诗序和诗歌里面提到:她所处的年代里,古、戴二公的英烈事迹并无任何文字资料记载。她在序中说:“呜呼,二公真烈丈夫哉!丁酉秋,余同母氏往过拜其墓,深惜其事之未传于史也,因为诗以俟輶轩之采。”诗中也有:“如何八十年,荐绅少凭吊?国史于野乘,记载未及到。”既然是国史和野史都没有记载过这些事迹,倪瑞璇作为一个处在深闺之中的大家闺秀,又是如何晓得这些战斗细节的?并用诗歌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会不会是倪瑞璇作为倪鸾的后代,自小就耳濡目染的先辈故事?
从倪家的亲属关系中可以看出,倪瑞璇出身于官宦之家。首先,倪瑞璇投奔睢宁的舅父是一位地方豪绅。倪瑞璇诗作中,大量记载了她在舅父家里的生活场景,这个家里有很多仆从婢女,并有园林楼台,在园中喂养仙鹤,在家里饮酒作乐,请戏班唱戏等。如其诗作“舅氏构春荫草堂,植丛杏百株,落成日,诗以志,余步韵和之”,这些生活细节都可以说明,其舅父樊正锡在睢宁是一位影响很大的地方士绅,他的朋友都是地方官员和地方名士,倪瑞璇多次代他作送迎诗歌,如《代舅氏送学博王先生迁汉阳令之官》等诗。从倪瑞璇后来的诗歌作品中的史实来看,她和其夫徐起泰与宿迁籍贵官徐用锡的来往甚密,这种关系也应该开始于他们在宿迁、睢宁生活时期。
官宦之家 有据可查
更能说明倪瑞璇家族亲属关系的,是出自倪瑞璇《送表弟罗生回淮西》一诗。诗序中记叙:倪瑞璇母亲的外祖父甘薇公为进士出身,当过郯城的县令,后入南明弘光朝中为官,曾多次上书弹劾马士英误国之罪。朝代更易以后,退而隐居湖畔山林。清朝官方屡次征荐他出来做官,他都拒不出山。文中的表弟罗生,就是甘薇公的曾孙子。根据古人的门第观念,身为朝中贵官的甘薇公之女,绝不会下嫁一个普通人家。所以,倪瑞璇的母亲和舅父樊正锡他们的出身也应该是官宦之家。而这样一个家庭的女儿嫁给宿迁的倪绍瓒,可见倪绍瓒也应该是出身于官员家庭。这就和倪鸾的身世可以相呼应了。
王晓风说,倪瑞璇之父的死亡原因十分可疑,所有文献资料都语焉不详。大家只是知道其父倪绍瓒是宿迁县秀才,对于他的生平经历一片空白。倪瑞璇丈夫徐起泰的《室人倪氏行略》中,只是提到倪瑞璇为“宿邑庠生绍瓒公女也,幼孤”。按照古人撰写逝去之人的行文习惯,往往要上溯到祖上三代。但徐起泰显然在避讳着什么,闭口不提倪家的家世。但仍可以从女诗人的诗歌中做一些分析。
倪瑞璇的诗歌《扫墓归故里过青宴轩》中提到,其父亲兴建园林后,“未久而卒”;诗中又说:“结茅未几时,先人病双趾。困甚梅昌言,衰过习凿齿,白鸡谢安祟,溘然竟长逝。”诗中所谓“先人病双趾”,似乎是说其父两只脚都生病了,但足疾之病无论如何不应该是迅速致命的疾病。过去,囚禁的另一种说法是“禁足”。从这一点来看,如果是倪绍瓒的确是前明官员倪鸾的后代,那么他的言论或诗文将随时遭到满清当局监视。在文字狱盛行的康雍乾三代,偶尔有一言论不妥,都会遭到杀身之祸。倪绍瓒如果是被当局陷害而身亡,倪瑞璇在那个时代是无法清楚明白地在诗歌中表现,只有用曲笔写出。
人生短暂 影响深远
倪瑞璇有一首诗歌《哭地师程叟》,所谓地师,就是看阴宅风水的人。诗序中说,这位名曰程叟的地师,是清朝初年为了躲避战乱从河南省到宿迁定居的,倪绍瓒的墓地就是这位地师给定的穴位。倪瑞璇听说他去世以后,十分悲伤,故而写作了这一首诗歌。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仅仅是因为曾经给其父亲看过风水,倪瑞璇就如此悲伤,痛哭不已?是否她父亲的辞世并没有这么简单?联系到其父亲去世以后,他们一家便匆匆离开宿迁,不惜寄人篱下,投奔了睢宁的舅父,是不是有躲避当局迫害的隐情?
也许,正因为倪瑞璇曾经亲身经历过亲人因为文字狱陷入灾难,才会如此担心自己的诗稿会给亲人带来灾祸,这才会将平生之中呕心沥血的诗文作品付之一炬。这也许是最为合理的解释。
当然,这是合理推测的结果,迄今为止,没有实证资料可以确证,作为境内一位历史人物的佼佼者,必须多方考证,挖掘其文化历史影响力的根源,将倪瑞璇的家世挖掘得清楚明白,这无疑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历史文化的重大课题。从目前的境内研究状况来看,并没有触及倪瑞璇文化影响力的核心,比如,倪瑞璇当时在江南一带的影响。
倪瑞璇的一生虽然短暂,但饱含着催人泪下的悲剧色彩。江山易代,国破家亡带给她无限的痛苦和怀念。也许,她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造就一位伟大的女诗人必不可少的要件吧!
伟大诗人 一生传奇
过去,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研究者往往只是注意到她诗歌中的进步性和文学性,屡屡将其冠以革命诗人、中兴志士,往往忽视了作为一个伟大的女诗人,她本身带给世人和历史的巨大作用。其实,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文化事实,从来没有人注意过,期待进一步研究。
王晓风认为,倪瑞璇一生中的重大经历,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二者都是美女加才女,林黛玉当然毋庸多言,她是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美丽才女。而倪瑞璇也是一位标准的大美女,这在其自己的诗歌中,还有其夫记载她生平的《行略》文章中,都反复谈到这一点。
而在清代宜兴才子曹嘉的笔下,更是称其为“徐君佳偶,倪氏名姝”。再者,她们都是从小失去家庭温暖,都是投奔到舅父家里,寄人篱下,托荫于舅父。还有,二者都在临终之时焚烧诗稿,这个情节,如出一辙。甚至两者的名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倪瑞璇的“璇”字意即美玉,而吴语中“倪”字和“林”字基本相近。
有关《红楼梦》创作缘由,一直存在自传说和创作说两种,大多数专家偏重于创作说。倪瑞璇病逝于雍正八年,此时曹雪芹刚刚成年,那时候,倪瑞璇的《箧存诗稿》在江南一带的影响巨大,大江南北的士子们人人争说才女倪姑。她在当时的江南文化人中口口相传的传奇经历,以及她的作品,难免会被经常来往南京的曹雪芹知晓。而这些文化现象和传奇故事,势必对一个文学少年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素材和想象空间。所以,从某种角度上分析,可以大胆推测: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曾受到过倪瑞璇故事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