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准确含义(乌托邦是啥意思)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创作的游记,首次出版于1516年。该书分两卷,第一卷借一位旅人之口,谈他周游列国所见,由此而导入对英国当时情况的观察与批判;第二卷才是对以“乌托邦”命名的一个想象的国家的描述。
《乌托邦》一书是欧洲第一本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它第一次完整地描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图景。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首次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提出了以组织生产、普遍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和平等的原则,奠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根基,为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材料。
在这部书中,莫尔以他和一位名叫拉斐尔·希斯拉德的虚构人物对话的方式,借用后者之口,描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在一个名叫乌托邦的海岛上,有54座城市均匀地分布于广阔的乡村之间。所有城市都具有共同的风格、语言、习俗和法律。每座城市分成四个相同的区,居住着6000户居民,每户居民的人口都在10到16名之间。城市所有的适龄人口都要劳动,每天工作6小时,产品集中到位于各区中心的市场; 由各户户主任取所需,而不必用货币或其他物品相交换。居民们按每30户一厅的规模集中用膳,最美味的食品由老年人首先食用,然后大家再平均分配。在乡村,每户不少于40人,外加两名农奴。每家农户都自给自足,没有的物品则可以到城市领取。乡村每户每年有20人返回城市,他们都是在乡村住满2年的。其空额由从城市来的另20人填补。乌托邦因为没有游手好闲的人,所以能够生产出用之不竭的产品。城市之间可以互通有无,但是同样不需要用货币来交换。他们把大量的剩余产品运到国外,换回自己缺少的铁和大量的金银。金银的主要用途是雇用外国人为乌托邦作战。除此之外,它们就只配用作制造便器和惩罚罪犯的锁链了。犯人也都佩戴金子的耳环、戒指和项圈,作为耻辱的标志。在外邦人看来无比珍贵的珍珠宝石,玩物。所以当外邦的富人身着华装丽服,到乌托邦人的嘲笑,被当成傻瓜和小丑。
乌托邦的所有财产都不属于任何个人私有。但乌托邦人也有阶级之分,除了选举官员管理公共事务,官员还要选出500人为学者,不必参加劳动。官员和学者在公共医院里可受到特殊的照顾。乌托邦还有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奴隶阶级,他们由罪犯和自愿前来的外国人构成,从事屠宰等下等职业。
看来上面这些叙述,估计大家也能够看出些什么了吧。
确实是空想的,这种好像也不公平,奴隶和外国人依然地位底下……
那么乌托邦的本意到底是啥意思呢?
《乌托邦》一书的全名,叫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乌托邦的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
其中文翻译也可以这样理解:
“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
“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
那么,莫尔写《乌托邦》的源头是什么呢?
14、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血腥的原始积累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穷苦老百姓终年劳作,是他们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然而生活却牛马不如。贵族、富人则不劳而获,穷奢极欲,挥金如土。深受柏拉图《理想国》影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莫尔,对这种现象极为愤慨,对现存社会制度深恶痛绝,对人民群众充满同情。他幻想着能有一个地方:财产公有,政治民主,共同劳动,按需分配,高效公平,没有剥削,没有贫困,人们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16世纪,刚进行完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不仅扩大了殖民者的殖民地,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这为他写作《乌托邦》提供了条件。
当然,莫尔虽然只是写了《乌托邦》一书,并未得到实施。
不过,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位牛人,它拿自己做实验,建立了现实中的乌托邦。
这个人就是英国人罗伯特·欧文。
他凭着首创的工厂管理办法(现代企业管理的鼻祖)不仅使他的工厂(其实也是他岳父的)利润大增,而且工人福利也不错。大获成功的欧文并不满足于做一富翁,在 1824 年,他卖掉工厂,带着老婆和四个儿子来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一说印地安那州),买了一大片土地,建立起“新和谐公社”,开始了他人间天堂的实验。
公社里除了儿童和少年全部免费受教育以外,“ 20 岁到 25 岁的青年人,是公社建设的主力,因分工不同,有的在工厂作工,有的在农田参加农业劳动,或是参加一定的脑力劳动。公社的未来发展,全靠这个年龄段的主力军。25 岁到 30 岁的人,每天只需以参加两个小时的生产劳动,其余时间则从事公社的保卫工作和参与产品的分配工作,也有一部分人从事科学研究和艺术工作等脑力劳动。30 岁到 40岁的人负责管理、组织和领导各个部门的生产工作。 40 岁到 60 岁的人,则主持对外交往。接待宾客或是产品交换等。 60 岁以上的老人组成老人集体,负责捍卫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监督宪法的实施落实等。
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构想图
但是,好日子并不长,随着参加这一实验的人越来越多,人开始变得形形色色,怀有各种想法,抱有各种目的,在如何办好公社的问题上总是不能统一意见。领导成员的私心也日益严重,光想指挥社员,不愿共同劳动。所以,社员之间不久就产生了各种矛盾,变得不像预想的那么“和谐”了,工厂、作坊经常停产关门,农田收成微薄。这种情况持久下去,连欧文自己也没有钱来贴补亏损了。
四年以后,公社宣告破产,欧文灰溜溜地返回了英国,因为他真的没钱了。
公社虽然有当时最先进的纺织厂,磨坊,但却没有人工作,大家都喜欢做脑力工作,结果没有人愿意到工厂和田间干活,做指示的人多,干活的人少,东西产出少,吃穿不够用,欧文只好往里贴,将近上千人的开销,欧文如何能持久,几年下来欧文最终还是失败了,公社就此解散。
欧文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公社社员的道德不够高尚,认为在此种道德水准之下,不可能在人间建立天堂,所以他在余生也致力于人类的道德感化,写了若干著作,最著名的著作为《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