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贾樟柯的电影(科幻漫谈节目不要回答为何选择贾樟柯)

由优酷和三体宇宙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科幻漫谈节目《不要回答》正在热播中,《不要回答》以《三体》宇宙观为原点,每期节目邀请嘉宾畅聊科幻奥秘和未来生活。在《不要回答》的设置中,贾樟柯担纲的是“未来探索科科长”,在节目中像是主持人一样的存在。日前,优酷文化频道制片人杨舟、节目总导演丁琪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嘉宾选择表示,“贾樟柯是中国最好的现实主义题材导演,他去聊一个科幻的事儿,这件事情我们觉得本身就是一种可能性,带来了潜能。”

如何看待贾樟柯的电影(科幻漫谈节目不要回答为何选择贾樟柯)(1)

在节目中,贾樟柯和刘慈欣各有不同的定位。

初衷:面对新事物,不要轻易下结论

“不要回答!”是科幻小说《三体》中的经典桥段,告诫地球不应向未知的宇宙提供信息。在优酷文化频道制片人杨舟看来,《不要回答》作为《三体》最有名的“梗”,希望它在节目中变成一种意义的指征,那就是面对新事物,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多观察,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这是节目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三体》中,1379号监听员虽身为高阶文明下的三体人,内心却仍保有对宇宙中其他星球文明的珍视与尊重,他选择触犯三体法律,向地球发出警告“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试图让地球逃脱被三体文明绞杀的命运。杨舟表示,节目想要去拓展“不要回答”的意涵,“我们想鼓励的是,看到一个新事物的诞生,尤其是新兴的科技事物的诞生,要去全面了解,要沉下来去思考,给出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结论,这也是我们从《三体》这本书里面拿到的养料。”

作为一档主打科幻漫谈的节目,也有观众认为,节目聊的“星际移民”等话题过于深奥,对此,总导演丁琪坦言,希望能够最大化降低观看门槛,触达更多人群,节目组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吸引更多人去看节目,感觉到它有趣。“比如第一期聊火星移民这件事情,如果对于更垂直类的观众,可能就要从另外的角度去考虑,但如果想要去吸引一批对科幻没那么了解的观众,节目组就想到了通过短片进入,抛出一个具体的困境,希望观众能够进入困境当中。”在丁琪看来,这几年出现了科幻热,很多人开始讨论有关科幻方面的内容。“科幻是有市场的。以前科幻相对来说更小众,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去发力。我们还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产生对科幻的兴趣,所以节目中聊天的角度、方式,都是希望能够降低门槛的。”

如何看待贾樟柯的电影(科幻漫谈节目不要回答为何选择贾樟柯)(2)

节目海报。

主题:希望“科幻”聊的是一个近未来的设定

据丁琪介绍,节目组在选题确定上会参考很多,比如最近什么话题讨论比较热,大家在讨论什么新闻,科技成果上展示的比较前沿的发现是什么。“节目想要讨论的是,基于一些近未来科技层面上的进展,去产生的思考,而不是那种特别漫长、遥远的未来话题。”

节目组在跟贾樟柯沟通的过程当中发现,贾樟柯也想聊离大家更近距离的话题。比如贾樟柯觉得最科幻的一件事情是网络购物,在他上初中的时候,他记得当时有一篇英语科幻课文,里面在讲两个单词computer(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其中有一个科幻设定,未来有了Internet,大家可以在computer上去购物,你一键下单,东西就给你送到家。贾樟柯上初中的时候高速公路都没修,他觉得英语课文里的设定太科幻、太神奇了,可是没过多少年,我们就已经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这对贾樟柯来说有一种巨大的又陌生又现实的感觉。“所以他给到我们的建议就是,希望‘科幻’聊的是一个近未来的设定,是一个离我们很近的事情。”

如何看待贾樟柯的电影(科幻漫谈节目不要回答为何选择贾樟柯)(3)

贾樟柯在节目中。

嘉宾:都会带来相当多对科技的反思

《不要回答》由导演贾樟柯担任节目“未来探索科科长”,刘慈欣化身“未来顾问”。在嘉宾选择的标准上,丁琪表示,跟整个节目的立意和想做的表达有很大关系,《不要回答》想做的就是科技跟人文的结合。节目的标语是“在未来之境,论现实之题”,也就是讨论未来3年或者10年的科学设定下,人类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整个社会的系统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和反思。作为该节目顾问和嘉宾,刘慈欣的作品《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等被科幻迷奉为经典,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杨舟表示,刘慈欣在节目当中有两层身份,一个是节目嘉宾,再有一个是节目顾问,策划上给到了节目组非常好的建议和鼓励,他更看重的是话题的延展性,跟当代社会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

丁琪表示,“未来探索科科长”的称呼跟贾樟柯导演在坊间的称呼——贾科长有关,它是一个“梗”,而贾樟柯自己也挺爱开玩笑的。杨舟表示,选择贾樟柯的时候,节目组是非常兴奋的,兴奋的点在于一种鲜明的反差。在杨舟看来,贾樟柯关注的是过去的人,在节目后面也会屡屡看到,他不是对过往的怀念,而是对人的一种真实的关怀。“贾樟柯是中国最好的现实主义题材导演,他去聊一个科幻的事儿,这件事情我们觉得本身就是一种可能性,带来了潜能。”

丁琪介绍,节目中每个嘉宾在漫谈中都会带来相当多对科技的反思。节目有一期探讨人工智能,邀请了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他所思考的是,人工智能越来越先进,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怎么样?人为什么需要陪伴,人为什么会孤独?每个嘉宾都会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产生这样的思考,这也是节目选择嘉宾的标准之一,去看他们对于这样科幻设定下自己的观点和想象。

难点:最难的地方在于分寸感

《不要回答》在内容形式上创新设置了“蓝色空间号”谈话场,并在现场加入了机器人瓦克(取材于阿西莫夫小说)作为“贾科长”的小助手。每期由一个科幻小片作为话题抓手,让嘉宾们在输出各自观点的同时,为小片续写结局。“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嘉宾首先享受这场谈话,并且让网友能轻松看懂、理解、喜爱这个节目,这是我们在形式设计上最大的目的。”丁琪坦言,制作这档节目最难的地方在于分寸感。因为科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有天马行空想象的科幻,也有能带来深刻反思的科幻,比如像剧集《黑镜》,让人看完毛骨悚然,每个科幻的色彩是不一样的。

在节目组看来,《三体》让人感到震撼的是,其中人类在面临三体星人这样一个巨大困境下,展现了人性当中的光辉点和火花,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精神内核。《不要回答》有一个共识,希望这个节目最终能够有温度,体现出一些温暖的色彩。节目组有一次和刘慈欣聊天,聊到他的科幻之情是如何被点燃的,刘慈欣的回答是,很多年前看到东方红一号发射的时候,觉得自己跟太空有了联系,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影响,“这件事情非常打动我们。所以我们希望节目像一个小火苗,能够点燃更多人对于科幻的热情,用一个有温度的科学思考、向善的角度去传递、点燃科幻之火。”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佟娜

校对 王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