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碑上的字有什么讲究(立碑刻字用显字是有条件和讲究的)

立碑上的字有什么讲究(立碑刻字用显字是有条件和讲究的)(1)

给父母等亲人立碑,用“先”还是用“显”,有一种说法不知从哪来的,但很流行,说:比墓主人大的如父母、祖父母没了,比墓主人小的子辈、孙辈都有人,配偶不在,立碑时用“显”不用“先”,达不到这个条件的,用“先”不用“显”。有的地方有的人在这个条件上进一步发挥,说:比墓主人大的范围包括:配偶、父母、叔伯、祖父母、叔祖父母,岳父岳母,更有甚者,将墓主人的兄、姊也纳入上述范围。

纯粹胡扯,无稽之谈。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

1、现行立碑的形制和来源分析

明清及以前,坟前是可以立碑的,但一般居民人家,坟前立碑的很少。古典时期的立碑总体上有两类:一类是标识碑;一类是旌表碑。标识碑是标注墓主人,如武帝茂陵的卫青墓、霍去病墓,亚圣孟子墓等等,都是石刻标识碑。标识碑大都是后人祭奠先人立的,先人死时是没有的。旌表碑是歌功颂德用的,一般人没有这个资格,如明十三陵前都有旌表碑,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也是旌表碑,只是没写字。

旌表碑就是一篇颂扬性文字,标识碑只有墓主人的名讳,都没有上款和下款,也不需要,因为与逝者相关的有关情况都在墓志铭里。我们现在的坟前立碑,有标识碑的意思,也有墓志铭的意思。从形制和内容上讲,应该是近代以来才有的,且并没有正规的传承渠道,是野路子。

2、古法礼仪关于碑刻的规定

按古法丧礼规范文本《仪礼》《朱子家礼》的规定,人死之后,在丧事治丧阶段,有一个特定程序,叫“刻志石”,即将逝者的生平、功业、德操等刻在一块石板上,叫志文,后面用韵文对逝者进行咏唱,叫铭文,合起来叫墓志铭。在逝者下葬阶段,有一个特定程序,叫“下志石”,即将刻好墓志铭的石板埋进坟墓里。

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依据在哪?在经典典籍文本《仪礼》《礼记》之中。《仪礼》成文很早,与《尚书》《易经》相当,有些篇章在商代就已形成。春秋时期,儒家孔子及弟子,研习《仪礼》,将学习心得等汇编成书,即《礼记》。《南宋朱熹,根据《仪礼》和《礼记》的规定,结合生活实际,作《朱子家礼》。宋元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仪礼》《礼记》《朱子家礼》是官方给定的礼仪操作的规范文本。《仪礼》是基本规定,《礼记》是具体解释,《朱子家礼》是结合生活实际的操作要求,从根本上说,讲的是同一件事。

从隋唐开始,一直到明清,一千多年,《仪礼》《礼记》都是办学和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教材。换句话说,丧礼和祭礼的操作文本依据,一直到清代都是统一的,没有变化。我们现在的坟前立碑,不是古制,应该是晚清至民国之后才有的。而且不是官方给定的礼仪,是民间形成的习俗。所以,坟前立碑怎么刻字,并没有一个规范的格式和要求。

3、汉语语汇分析

《礼记----曲礼》有:“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意思很明确,父母过世之后称“考妣”。先考的“先”不是先前、先后的意思,显考的“显”也不是显赫、显达的意思,从汉语语法和词法的讲,先和显作为语助词使用,没有实词意义。考就是故去的父亲,先考和显考的语汇意思就是考。这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如中学课本中《桃花源记》中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的“有”不是有没有的意思,是语助词,“不知有汉”的意思就是不知道汉。字典里都有,可以查查。

还有的人家立碑,在“先考”前面加“故”,错的没边了,说轻点是不懂,画蛇添足,说重点是诅咒自己的。“故”是故去的意思,“先”是故去的意思,“考”也是故去的意思,到底有几个父亲呀?到底父亲死没死呀?查一下《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词源》《康熙字典》等,“故”没有立碑的这个义项,“显”也没有。

就是论事说,父亲死了,母亲还在,父亲立碑用“先”不用“显”,过几年母亲也死了,符合用“显”的条件,是用“显”还是用“先”?按一般道理说,父母用字应该一致,如果都用“先”,母亲的条件浪费了;如果都用“显”,先前父亲立碑的“先”还要改过来。你是儿子,你会这样做吗。

所以,所谓立碑用“显”用“先”的区别,是无聊文人穿凿附会胡扯的。现实生活中,立碑用“先”还是用“显”都一样,没有区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