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寒山寺送朋友归诗句赏析(古诗中的哀牢山五首赏读)

哀牢山古诗五首:哀牢山头老松几万本,松花松叶落地如铺毡

“征役无期返,他乡岁华晚。

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

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

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唐朝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节录

路过寒山寺送朋友归诗句赏析(古诗中的哀牢山五首赏读)(1)

最早的关于哀牢的古诗是唐朝初年骆宾王写的《从军中行路难》。骆宾王父亲死得早,他聪慧善学,12岁进入道王李元庆的幕府,成为能干的高级幕僚。不久就升为皇宫宫廷奉礼郎。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从京城贬谪到遥远的西域,不得而知。或者他本人雄才大略在宫中不知道收敛,又或者他曾经是道王李元庆的门下,宫廷多有忌讳。在边塞和四川,骆宾王呆了长达20年。 其中在姚州道大总管李义的军幕府帮助平定边境叛乱,很多檄文出自他的手。

那么姚州道是指的唐朝剑南姚州,唐高宗设立姚州都督府于云南姚安弄栋,每年于蜀招募500人前往镇守,管辖云南十三个少数民族聚集州,其中就包括了哀牢地区。戍守边防,平定那里的叛乱。

在这首诗里,他写出了军人前往哀牢地区行军的千辛万苦。

当兵的期限遥遥无期,在遥远的他乡又是一年冬天到来,一年又将过去。

无穷无尽的丘陵横在眼前,苍茫的山林一望无际,连接着天边。

山路高危,峰顶上紫气缭绕,道路艰涩,到处是青苔打滑的泥泞道路。

我们去的地方,是古代有名的哀牢山,是古书上所说的不毛之地。

那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地方在一年快要过完的时候,仍旧林木苍苍,道路湿润泥泞,而不是冰雪覆盖的北方,为什么又要说去的是不毛之地呢?

这个不毛,不是说不长寸草的盐碱地,而是中国古代对缅甸等地区化外之地的古称。比如诸葛亮前出师表就有”深入不毛“。

不毛一方面是古代缅甸地区的音译,也是指得中原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所达到不了的地区。

在这里,绝壁千里,连山四望,都是连绵不断的原始山林。

在这里,华夏和少数民族的风俗明显不同。

而骆宾王同情由四川转入姚安的边关将士,一路行军,艰苦卓绝。

路过寒山寺送朋友归诗句赏析(古诗中的哀牢山五首赏读)(2)

哀牢山当然是这里的一个坐标。 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那么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在汉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

就是说,在接近两千年前,这里哀牢最大的王柳貌带着这里七十七个部落55万人,请求归属汉朝,汉显宗设立哀牢博南两县,将这里纳入中央管辖和版图。

而实际上哀牢的起源肯定比历史文字上要早。

在战国时代,这里就有哀牢王,建立类似国家的部落。

而哀牢是当地的口语,是指最高的山还是最美的酒,现在已经很难说清,但是哀牢在现在的口语中还保留着醇美醉人的酒的意思。

对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讲,哀牢山是座神山,里面有无数珍禽异兽,珍贵的树木,甜美的果实,连绵的森林,清澈的泉水,多变的气候。

但是对于从北方来这里戍边的人来讲,一次旅程就是一次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苦旅,在古代交通落后的条件下,唐朝士兵要沿着山路,从四川进入哀牢地区,风餐露宿,经历山区变化莫测的气候和气温,穿越潮湿的丛林,也算是悲哀的畏途。

路过寒山寺送朋友归诗句赏析(古诗中的哀牢山五首赏读)(3)

“汉代哀牢种,泸南大渡河。

深秋如夏热,穷腊亦春和。

雾毒飞鸢堕,风腥巨蟒过。

已还生定远,犹类病维摩。

宦思轻髦梗,閒心愿涧阿。

此乡非瘴土,何幸小婆娑。”宋末元初 · 方回 《孔府判野耘尝宦云南今以馀瘴多病意欲休官因读唐书南诏传为此二诗问其风俗》

这首方回的诗很有意思,他的一个朋友官员曾经在云南做官,因为这里瘴气多,想退休,方回就问了他云南那边的风俗。

云南人是汉代哀牢王遗留下的种族。这里深秋还同夏天一样热,深冬像春天一样和暖。

只是这里山林毒雾升起时,飞过山林的鸟会忽然坠落,风中如果有腥气,那是巨蟒出行。

如果得了瘴病,就算救回来,也仿佛失去了半条命,像僧人一样枯瘦。

做官做到病成这样,连仕途都淡然了。羡慕你长居江南,没有经历这样的苦。

那么这个神秘的瘴气往往见之于岭南的文字,如此神秘,究竟是什么呢?

中医中的瘴, 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多指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

这个中间的成分可就太广,可能是有毒气体,有毒微生物和病菌,甚至是传染性的疾病。

很多唐宋的人畏惧这种疾病,谈起岭南就色变。

雾毒飞鸢堕落,可能是山林形成的雾气带着致命的气体,能够让飞鸟在短时间神经麻痹呼吸困难而堕落。

如果人得病了后瘦得像维摩,那大抵是疟疾。但是这些在古代都是没有特效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路过寒山寺送朋友归诗句赏析(古诗中的哀牢山五首赏读)(4)

汉武穷边开永昌,哀牢部落散丁当。

流人不学花蛮语,城郭风烟半建康。” 明 · 施武《永昌词》永昌古哀牢国也国初流配独多吴郡人故语言风俗宛似南都为滇之首

这首诗写的是明朝哀牢地区的方言情况。

明朝初年,有很多流放到这里的官员罪犯以及家属,他们多半是南京人,于是在永昌和附近也出现了很多南京口音的人,他们的后代仍旧保持着南京特殊的语言。

自从汉武帝设立永昌郡以来,哀牢的原始部落,散落在山间。

这些流放的人不学哀牢山的土语,在这里建设城市,风俗和语言都类似南京啊。

路过寒山寺送朋友归诗句赏析(古诗中的哀牢山五首赏读)(5)

“忆昔官南滇,曾上哀牢山。

哀牢山头老松几万本,松花松叶落地如铺毡。

清阴下,跨骢马;

款段徐行神潇洒,飘飘一若登仙者。

今日坐松间,又似重游也。

乃知人间清闲真境不易得,得之往往在于寂寞荒凉之穷野。”清 · 颜检《 由南山口至松树塘》 清朝颜检是乾隆嘉庆时候的官员,云南巡抚颜希深之子,在云南曾经工作过很长时期。

他是难得真正踏上哀牢山的古代官员。

写出了哀牢山松林之美。

我曾经记得在云南做官,上到哀牢山顶。

那哀牢山头几万棵老松树,那松花松针落下林间地上,就像厚厚的地毯。

在晚春早夏的松树林中,树荫可人,骑着马,款款徐行,像一位神仙。

我今天坐在类似的松树下,终于明白,人间的仙境,就在在寂寞荒凉的穷山野外。

这是对哀牢山人间仙境的赞美,当然前提是,他是四五月份松花落时,天气晴朗的出游,看见了最美的松海春色,万山连绵。

路过寒山寺送朋友归诗句赏析(古诗中的哀牢山五首赏读)(6)

“哀牢细织兰干。

慢剪破秋江浪几湾。

任退红水碧,都嫌色腻。

轻容方目,且放纱单。

一抹双心,两当八撮,曾入诗人体贴间。

裁缝就,正佳人丽服,风日跻攀。”明末清初 · 陈世祥《沁园春 裁白纻作春衫 》

哀牢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在用桑蚕织布的同时,这里特产一种本地的木棉布,是用木棉的纤维织成,在汉朝就已经是贡品,不过当时称为桐华布。

这种布洁白细密,光滑温润。当地人是用它覆盖亡者,多余的就自己穿或者市卖。

在元朝以前,棉布就是指的木棉布,这种木棉树由哀牢地区向北推广种植,曾经每年向民间征收的木棉达到50万匹。

宋朝之后,棉花的兴起更适合南北种植,取代了木棉。

但是哀牢地区的白色木棉布仍旧有着很高的价值。比如春天来了,美女春天的白衣裳,要选就选哀牢山的白色木棉布,因为红绿和它比,都没有那种洁白温润清爽。

路过寒山寺送朋友归诗句赏析(古诗中的哀牢山五首赏读)(7)

在当代,哀牢山以风景奇丽,自然资源丰富,是天然巨大的森林而闻名。但是去哀牢地区旅游,考察一定要心存敬畏,防范自然风险。

谨以此篇向最近遇难于哀牢山的科学考察人员致敬默哀。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