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五大特征(紫砂壶的各个部位的详细介绍)
上次“泥石头”小编简单的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紫砂壶的组成结构》很多壶友说并不详细,小编这次把每个部位都详细的图解下,让壶友们更好的了解紫砂壶的各个部位。
一把紫砂壶结构上分为:壶身(体)、壶盖、壶把、壶嘴、器足(壶底),下面咱们详细介绍每个部位。
一、壶体
壶体指紫砂壶的形体造型,是紫砂壶的主体。壶体形状往往与紫砂壶的名称有关。有几种壶体是常用的,比如四方壶、洋桶壶、斗方壶、钟壶、鼎式壶、梨形壶、松段壶、梅段壶等。
二、壶盖
紫砂壶的壶盖有嵌盖、压盖、截盖三种形式。壶盖上一般都要开一个内大外小的喇叭形小孔,使其不易被水气糊住。紫砂壶烧成后,口和盖的配合应该达到“直、紧、通、转”四项要求。
2、压盖:压盖是指将壶盖覆盖于壶口之上,盖的直径要略大于壶口的外径。
3、截盖:截盖是指在制坯时,将紫砂壶上端口盖相应的部位切割开来,截下部分做成盖,壶身切口做成壶口,盖合后外形完整。由于制作技术难度大,只有中高档紫砂壶菜会采用截盖。
壶纽:紫砂壶的壶盖一般都有造型别致的壶纽,有宝珠形、桥形、牛鼻形、瓜柄形、树桩形、肖动物形等。一般圆壶多用宝珠形纽,扁壶多用桥形纽,像生壶则用瓜柄纽、树桩纽等。
宝珠纽
桥形纽
三、壶嘴
紫砂壶的嘴式可分为“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流”五种基本样式。紫砂壶嘴的制作非常讲究,嘴式的长短、粗细及安装位置都要恰当,壶嘴内壁必须光滑畅通,出水流畅,收水时不滴水、不流涎。壶嘴根部的出水眼,多为独眼因易被茶叶堵塞,从清代中期起做成网眼式。
1、直嘴:形状简洁,出水流畅
2、流:流形似鸭嘴,又叫“鸭嘴”,近代才流行,多用于茶具、咖啡具。
3、一弯嘴:一弯嘴形似鸟喙,故又名“一喙嘴”,也有读为一啄嘴的。
4、二弯嘴:二弯嘴的根部较大,出水畅快,用于一般紫砂壶。
5、三弯嘴:三弯嘴的造型丰富了紫砂壶的线条,但制作有一定的难度,比较难掌握。
四、壶把
壶把是为了便于执壶而设置的,有端把、横把、提梁三种基本形式。
1、端把:与壶嘴分别安装在壶体的两侧,大多数紫砂壶均采用端把。
2、横把:安装在壶体上与嘴成90度,圆筒形壶上多用横把。
3、提梁:一种特殊的壶把形式,安装在壶体的上方,有许多式样,因此处位置明显,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提梁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硬提梁,另一种是软提梁。硬提梁与壶身同时制出,还有一种金属提梁壶,是用螺丝将单梁固定在系纽上,也属于硬提梁。硬提梁空间大,形式感强,上虚下实,上轻下重,既飘逸又沉静,显示出一种高雅气质。软提梁也叫活络提梁,是制坯时在壶的肩部做一对用于安装提梁的系纽,壶烧成后,用金属丝或金属细管细藤条、细竹根等做成半圆环,装在系纽上。金属提梁多为双梁,藤、竹提梁多为单梁。
由于提梁的存在,使紫砂壶有了更高大的形体,也由于提梁的内部有一个必然要存在的虚空间,加之提梁特又可做成不同的形态,可以表现出风格多样的形式美感,有的飘逸,有的沉静,有的华丽富贵,有的质朴庄严,为艺人所喜爱。
五、器足(壶底)
器足关系到紫砂壶的放置是否平稳,其设计师否得当,直接影响紫砂壶的美观,故艺人对器足设计制作十分重视。紫砂壶的器足分为“一捺底、加底、钉足”三大类,这个三类器足的做法既多样又统一,是紫砂壶器足的鲜明特点。
1、加底:因制坯时在紫砂壶坯的底边口上附上一道泥圈而成,故名。
2、一捺底:实际上是没有足,是器身的自然结束,制作起来省工省时。为了搁放平稳,底部是向上鼓起的,多用于圆形紫砂壶,使器形简介灵巧。
3、钉足:因紫砂壶宜矮不宜高,故多选用口小底大的器形。为使器形不呆板,趋向活泼,搁放平稳,便采用“钉足”方式。至于“钉足”的具体形状,则与器形相统一。
转载请注明 “ 泥石头紫砂壶平台 ” 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