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他的父亲弟弟并称三苏(他是苏轼的徒弟)

写爱情的诗常常让人落泪,但是写亲情的诗让人落泪的却很少。

可是,在宋代,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与妻儿久别重逢,激动之下写下一首诗,句句朴实,让人落泪。

后来有人评价:即使是杜甫再生,也写不过他。

苏轼和他的父亲弟弟并称三苏(他是苏轼的徒弟)(1)

这首让人落泪的亲情诗就是北宋诗人陈师道的《示三子》。

《示三子》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许多人对陈师道并不了解。

他是北宋“江西师派”的重要诗人,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是苏轼的得意门生。

乍一听,可能觉得陈师道是一个有钱有闲的大官。

事实上,陈师道出身于仕宦之家,可早年家道中落,生活困苦。

但是,他才学颇高,十六岁时,拜见当时的文坛泰斗曾巩,看了他的文章之后,曾巩拍案叫绝,称赞他将以文章著名。

苏轼和他的父亲弟弟并称三苏(他是苏轼的徒弟)(2)

也正是因为才学,北宋政坛上著名的“慧眼挑贵婿”的郭概将女儿嫁给了他。

可无奈的是,陈师道家贫无着,家中还有母亲和妹妹,无力养家,妻子和孩子只得依靠岳父为生。

元丰七年(1084年),郭概任提点成都府刑狱,妻子和三个儿子及一个女儿只得随郭概入川。

后来因为苏轼的举荐,陈师道被任命为徐州州学教授,此时,才将妻子接回徐州。

苏轼和他的父亲弟弟并称三苏(他是苏轼的徒弟)(3)

此时,他与妻子孩子分开已经四年了。

经过了一场生离死别,与妻儿的乍然相见,陈师道的心情都在这首《示三子》里了。

  •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记挂,等到你们要回来了,反而难以控制自己的思念。

这一句像极了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正是因为极度思念,所以才会越接近越难控制情感。

  •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儿女站在眼前,父亲却连他们的容貌已经认不清了。

此句写别离时间太久,儿女几成陌路。

苏轼和他的父亲弟弟并称三苏(他是苏轼的徒弟)(4)

  •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今朝相逢,高兴地不知道说什么好,眼泪流完了,凄然一笑,这笑里,又藏着多少欣喜、愧疚与凄凉。

  •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虽然知道相逢不是梦,可我的心里仍然摇摆不定,这真的不是梦吗?

久别重逢,如在梦中,这一句源于杜甫的《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整首诗没有用典,没有生僻字,语言朴实无华,但读来,却让人想要哭,因为感情太过真挚动人。

苏轼和他的父亲弟弟并称三苏(他是苏轼的徒弟)(5)

即使是几百年后,我们再读这首诗,依然会被感动到落泪,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陈师道有《后山诗话》,提出“诗文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的主张。人

即使是朴实无华的语言,但是只要是真情流露,感情真挚,一样动人。

许多人追求华美的词藻,绝妙的语言,孰不知,真挚的感情才最打动人。

苏轼和他的父亲弟弟并称三苏(他是苏轼的徒弟)(6)

作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陈师道学习杜甫,黄庭坚曾如此评价:“其作文深知古人之关键,其作诗深得老杜之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

古人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对于陈师道,清代评论家潘德舆评价:“沛然至性中流出,而笔力沉挚又足以副之,虽使老杜复生不能过。”(《养一斋诗话》卷六)

陈师道的诗真情流露,感人至深,即使杜甫复生,也写不过他。

这可谓是对陈师道最好的评价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