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
- 1、极昼、极夜
极昼/极夜,指的是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黑夜。极昼极夜的出现,与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运动有关,具体的规律如下:
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时间恰好相反,以北半球为例:
①春分-夏至,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并逐渐扩大到北极圈;
②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极圈的极昼范围逐渐缩小到北极点;
③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并逐渐扩大到北极圈;
④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北极圈的极夜范围逐渐缩小到北极点。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VS极昼极夜的变化
- 2、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当地时间12:00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下图中的α)。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观察者的纬度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α = 90° - | β - γ |
其中α为正午太阳高度角,β为观察者所处的纬度,γ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其中β-γ表示的是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遵循“同减异加”的规律,即当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时,用减法;当位于不同半球时,用加法。例如位于同一半球:40°N-20°′N=20°;位于不同半球:40°N-20°S=40° 20°=60°。
图2 正午太阳高度角示意图
例题
图3 例题
答案:B、A
精讲精析:(1)分析M地的日期。①图中的横坐标表示一年中的日期,纵坐标表示纬度(北半球),曲线和数字表示太阳辐射的大小;②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左侧边缘到M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太阳辐射都在增加,23°26′N处从小于30增加到大于40,66°34′N处从0增加到大于40;从M点到右侧边缘,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太阳辐射不断减小;③因此,当处于M日期时,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太阳辐射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因此M点位于夏至附近。
(2)判断极昼极夜。①图中阴影部分没有太阳辐射,表示一直位于黑夜状态(极夜);②从左侧边缘到第一根虚线(M点左侧的那一根),90°N处一直位于极夜,第一根虚线处结束极夜,因此这根虚线表示春分;同理,从M点右侧那根虚线开始,90°N出现极夜,因此M点右侧那根虚线表示秋分;③M点恰好位于春分和秋分的正中间,因此M点为夏至。
(3)分析太阳辐射的差异。①a地位于第一根虚线,即a地此时为春分;b地位于M点右侧的虚线,因此b地为秋分;②春分和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因此a、b两地的白昼长度相等;③太阳高度角=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由于春分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0°),因此太阳高度角=90°-当地纬度。由于a地纬度小于b地纬度,所以a地太阳高度角大于b地;④太阳辐射强度和白昼时长、太阳高度、海拔和天气情况有关,其中a、b两地的白昼时长相等,海拔与天气情况未知,因此太阳高度是影响两地太阳辐射差异的主要原因。
总结
-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大,解题思路为:①分析同纬度太阳辐射的变化,确定日期;②分析北极点极夜范围的变化,确定日期;③分析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分析太阳辐射的差异。其中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主要与4种影响因素有关:
①纬度。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较短,被大气削弱的较少,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
②昼长。昼长越长,则日照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③海拔。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
④天气。天气越晴朗,则天空的云层稀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
在进行分析时,要考虑主导因素。例如赤道地区(0°)和副热带地区(30°),①赤道地区虽然纬度低,但由于盛行上升气流,对流雨较多,因此太阳辐射较弱;②副热带地区虽然纬度较高,但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因此太阳辐射较强【每晚20:00,每日一题,学好地理】;③总体来看,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要弱于副热带地区。
我国的太阳辐射能的分布,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抓住主导因素来分析。①青藏高原海拔较高,西北内陆地区天气晴朗且日照时间较长,因此太阳辐射较强;②南方地区降水较多,沿海地区空气中的水汽较多,北方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小,因此太阳辐射较弱。
图4 我国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图
【每晚20:00,每日一题,学好地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