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越剧名人有哪几个(嵊州越剧之家的由来与发展)

嵊州越剧名人有哪几个(嵊州越剧之家的由来与发展)(1)

嵊州“越剧之家”

十多年前,我在拍摄大型纪录片《百年越剧》时,有着“越剧活字典”之称的丁一先生,曾多次和我谈到了当年建设“越剧之家”的一些往事,他是那一段历史的见证人。最近再一次看到当年拍摄的影像资料,我感到有责任写下这篇文章,使大家可以大致了解“越剧之家”来龙去脉。坦率地说,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已经不多了。

最早提出建设“越剧之家”这个建议的,是男班艺人马潮水。1885年马潮水出生在嵊县马仁村,是越剧创始人之一,男班著名老生演员。新中国成立后,马潮水在浙江越剧实验剧团、上海青山越剧团担任老戏师父和导演。1953年回到嵊县后,在县越剧团担任导演和教学工作,亲自笔录了《珍珠塔》和《越剧发展史》手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潮水提出了建设“越剧之家”的想法,并和到嵊县演出的袁雪芬等人商量,大家一拍即合,感到此事功德无量。后来因为大家工作都比较忙,这件事没有继续下去。

越剧老艺术家们相聚在一起

听了丁一的汇报以后,袁雪芬说:“这个思路很好,就是造“越剧之家”的钱怎么解决?”由此想到了通过义演来筹措建设经费。义演在越剧界是一个传统,1945年9月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在杭州举行的越剧明星大会串,1945年12月为筹募嵊县善后救济经费全沪越剧大会串,1947年8月举行的“越剧十姐妹”义演,1951年上海越剧界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杏花村”义演,都显示了越剧界空前的团结和实力。

袁雪芬说,为建设“越剧之家”进行义演,这是越剧的一件大事情,我去向上海越剧院领导班子汇报。同时发动越剧界的各个剧团举行义演,筹措经费建设越剧之家。袁雪芬考虑问题很周到,她说:“我们发动越剧界义演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们日常经费开支怎么解决?”丁一向她汇报了县里的想法,就是请各个越剧团每年把演出一场的收入捐献给“越剧之家”。当时有一百多个越剧团,一场演出的收入旧币好几万元,即相当于后来的几百元钱,这样日常开支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当然各个剧团也有待遇可以享受,就是由越剧之家提供来往于嵊县的越剧界同仁,免费提供一宿两餐的接待,给大家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袁雪芬又提出了两点意见:第一、建议你们的设计规划可以搞的大一点,但目前造的规模不宜太大。第二、越剧之家一定要造在汽车可以开得到的地方,这样外地的人会比较方便一些。

丁一回到嵊县后向县领导做了汇报。县里根据袁雪芬的意见,拟定了一个初步建设计划,首先成立了“越剧之家”筹建委员会,由马潮水、张云标、金荣水、袁雪芬、尹桂芳、姚水娟、屠杏花、竺水招、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戚雅仙、尹树春、高剑琳、毛佩卿、张茵等六十三位越剧演员组成筹建委员会,袁雪芬为主任,姚水娟、竺水招、马潮水、冯农为副主任。这个名单上的大多数人都已经作古,目前健在的只剩下傅全香和王文娟等人了。

1957年,为建设“越剧之家”的筹款义演提上了工作议程。上海越剧院的演出事务由王文娟负责,她到处去发动大家踊跃参加。上海的义演出了一个小插曲,袁雪芬提出一些小剧团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就不要参加义演了,那时一张戏票才两角钱。但一些区级剧团一定要参加,她们说义演我们一定要参加,建设“越剧之家”人人有份。你们大剧团要义演,我们小剧团也要义演,而且要选在星期六观众最多的那一天,把最多的演出收入捐献给“越剧之家”。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各地的义演就这样开始了。

义演开始不久,嵊县文化局就收到了第一笔款项,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兰州市越剧团寄来的一千多元钱。兰州市越剧团的团长是著名小生尹树春,她是嵊县浦口上江村人,1949年8月在上海为首创建了春光越剧团。为了支援大西北地区的文化建设,于1956年8月到兰州市落户,改编为兰州市越剧团。尹树春她们兰州市越剧团汇来的一千多元是最早的, 县文化局领导非常高兴。会计提出这笔钱放到哪里呢?急忙打电话来问丁一。丁一说这是专款要专用,必须在银行设立一个账户管理。全国各地200多个越剧团积极响应义演的号召,到整个义演结束,总共为“越剧之家”筹集了八万元钱左右,那时真是一个大数目的款项了。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为“越剧之家”的选址。选择了许多地方都不合适,最后选到了鹿胎山。这里原来是嵊县中学的所在地,刚好搬迁到另外地方去了。领导反复考察之后,确定了“越剧之家”建设位置。县文化局花了四万元钱购买了校舍,又花了几万元钱添置了一些设备,修通了一条沙土路到“越剧之家”门口。1961年“越剧之家”正式建成,由嵊县人民政府直接领导。

当时的“越剧之家”设有陈列室、练功房、教室和接待室,担负着剧种的史料搜集整理、艺术交流、培养训练青年学员、接待联络广大越剧工作者等任务。1964年“越剧之家”又开辟了越剧史展览室,以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越剧在各个时期的历史沿革。不料在“文化大革命”中,“越剧之家”搜集到的全部资料被当成“四旧”被焚毁,连建在长乐镇的筱丹桂墓也被夷为一片平地,这是文化毁灭的黑暗时期。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1978年,“越剧之家”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重新搜集和展出了小歌班男班和女子越剧时期的名伶照片、道具、乐器、服饰、唱片、堂彩、唱腔录音以及各种流派的主要唱段等,受到越剧界同仁和喜爱越剧人们的欢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省文化厅领导来嵊县检查文化工作,看到“越剧之家”后大为赞赏。建议在“越剧之家”展览室的基础上,发展成一个越剧博物馆。经过几年的辛勤建设,建筑面积2253多平方米、与剡溪名胜“溪山第一楼”相邻的全国首家专业戏剧博物馆,于1990年10月18日竣工开放。开馆的那一天我也在现场,见证了这一个历史时刻的到来。当时袁雪芬发表了一篇非常感人肺腑的讲话,越剧界名流欢聚一堂。

越剧博物馆的布局分为三厅一廊,系统反映了越剧发展的历史,展示了越剧在形成发展中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不断改革创新走向繁荣的历程。第一展厅为落地唱书、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时期。第二展厅为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时期。第三展厅为解放后繁荣发展时期,展廊里介绍艺术交流情况和唱腔艺术特色等。

培养越剧下一代,是当初建设“越剧之家”的重要任务。当时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专职教师,开办第一届训练班的教师都是从嵊县越剧团来的演员,为嵊县越剧团定向培养了第一批演员,过两年又培养了一批,一直到“文革”爆发。文革结束后招了三十多个学员,大多是嵊县的乡下农民,这些人什么叫越剧都不知道,越剧发源地也不知道,根本不会唱。“越剧之家”培养了一批农村俱乐部骨干,掌握一些越剧的基功,然后分配到农村俱乐部当骨干。到了1979年下半年,全国各地越剧团相继恢复,迫切需要接班人,都到嵊县来挖掘人才。看到“越剧之家”有三十多个人,一下子就抢光了。丽水地区要去的就是这一批人。每一个学员付给嵊县一定报酬,也就是每个人几百元钱。这件事情给嵊县文化部门领导以启发,十年动乱越剧传人青黄不接,全国各地都需要接班人。于是县里决定正式成立培训班,当然培训班是短期的,因为教师水平不高,教师技能有限,只能教授学习一些基本功,如场步、水袖、唱腔等,然后回到剧团以后进一步深造。根据这个思路,“越剧之家”每年都办两三期这样的培训班,有时招五六十人,有时招六七十人,少的时候也有二三十人,当时这些学员非常抢手。北京红旗越剧团、武汉市越剧团、云和县越剧团、九江市越剧团,卢湾区越剧团的做法,是他们来嵊县招生,然后送到进行培训,每个学员要缴纳培训费,这样教师的经费就有着落了。到1985年已经举办了十四期培训班,培养了五百多名学员,输送到全国十六省市四十多个越剧团。1996年“越剧之家”正式易名为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办学50多年来,已先后向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专业文艺团体,输送了1200多名优秀演员、演奏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越剧艺术人才的教育基地。

丁一告诉笔者,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是“越剧之家”演变而成的,但和“越剧之家”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越剧之家”是众多越剧团通过义演筹款建立起来的,应该是越剧界的共同财富。再就是当年答应给来往于嵊县的越剧界同仁,免费提供一宿两餐的接待,最后也不了了之,多年以来一直有一种内疚的感觉。

2005年夏天,我带着摄制组在嵊州拍摄30集电视剧《飞花如蝶》,期间和嵊州市委宣传部何部长与几位嵊州籍企业家相聚。我建议他们共同出资,建设一所艺术门类的嵊州学院,除了设置越剧诸专业之外,还可以设置工艺美术专业和书法专业。因为嵊州竹编在全国非常闻名,可以培养一批这方面人才,业能解决就业问题。金庭观是王羲之墓地所在地,在中国书法界极其瞩目,知名度很高,设置书法专业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后来在企业家宋卫平的鼎力支持下,香港丹桂基金捐资一亿元港币,建设一所新学校的设想最终变为现实。并由金耀、葛南尧、宓建栋、李园等四位嵊州企业家共同出资,设立了“嵊州·中国越剧艺术传承基金”,专门用于对学生的奖励与补助。从当初的“越剧之家”,到今天集越剧教育、研究、交流和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艺术学校,足以告慰越剧先贤的在天之灵了。

——钟冶平

2017年6月12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