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的玉器价值(玉文化知识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经验分享)

(接上期)

介绍了各种纹饰的特点和形制之后,我们针对良渚文化玉器的收藏做一个小结。

相信大家可能看完以后会有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在视频的讲座课程中,我介绍了良渚文化玉器的馆藏文物特点,可能很多人看不懂,其实学习收藏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真品的特征是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去博物馆,也不喜欢看文章,只希望你在视频中告诉他几个点,由此去捡漏和鉴定,这样根本不符合真正的收藏知识架构的建立,换句话说,你能掌握的那几点常识,造假的人物可能比你更明白。

所以我一直说,收藏就是需要吸收不同内容和层次的历史知识,只要是订阅了我的课程,再看目前的文章,可能两者结合就会明白很多鉴定的道理,如果不明白道理,只想凭借一招两式的技能去鉴宝,一般都是给造假者在买单。

良渚文化的玉器价值(玉文化知识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经验分享)(1)

上图就是2021年3月28日,在香港拍卖成交了一件良渚时期的三层玉琮,最后以2800万港元成交,加上佣金超过三千万的高价,引起很多人对这类高古玉器的关注和收藏热,但是关于良渚真假的鉴定方法和各种争议,也是各有发表;我的玉文化学习视频讲座发表以后,很多藏友支持,觉得应该给与这些支持者一些实际回报,特结合视频课程整理文字。

关于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网络上也有很多经验和方法,我首先强调一点,我只是介绍和分享自己包括其他老师和藏友经过实践,认为可行的经验,不见得百分百正确,但是结合每个人的实际藏品,对识别真伪肯定有帮助。如果你觉得自己水平很高,也可以拿出来分享,专门挑毛病的就不回复了,这种人你怎么做他都能找出问题,这就不是眼光的问题了,跟每个人的品行有关,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

一、良渚文化的玉器材质鉴定

良渚文化玉器的存在时间也超过千年以上,我们的认知只是冰山一角,而学习玉器鉴定,最基本也是最先需要了解的就是材料,新石器时期以后,在商代以前,各地区的文化用玉都是以地方材质为主,但是根据材料构成的角度分析,良渚文化用玉主要有两种:一是阳起石,二是透闪石。

良渚文化的玉器价值(玉文化知识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经验分享)(2)

这种带有阳起石和透闪石的成分材质大多数是周边区域所产,不要觉得一说阳起石和透闪石就是新疆和田的,网络上还有一个所谓的“砖家”说红山文化是“和田玉”的笑话,其实就是把阳起石和透闪石的概念与新疆和田玉的概念弄混淆了,一种是成分,一种是产地,不要混为一谈。

良渚文化的材料都是产自于长江下游流域的地方材质,中间虽然含有大量的透闪石和阳起石的结构,但是由于缺少新疆和田那种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这类材料的质地相对分杂,软硬不均,特别是这个阶段的玉器中很多都夹杂有各种颜色的玉筋、杂条和色斑,这是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质特征之一,可以作为鉴定材质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良渚文化玉器的沁色鉴定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良渚文化玉器主要以出土为主,即使是传世品也属于早期的出土物件,而出土的玉器受其特殊的环境影响,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干燥的土壤结构侵蚀不同,良渚玉器的玉器位置处于水土较为湿润的江南亚热带环境,水土中的各种成分更为复杂,出土的玉器几乎都是受沁较为严重的,从外观上看,我们最常见的有三种沁色,即鸡骨白、水沁及血沁。

良渚文化的玉器价值(玉文化知识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经验分享)(3)

1、鸡骨白:所谓的鸡骨白就是因为其外观与煮熟的鸡骨颜色相近而得名,鸡骨白是良渚玉器的典型沁色,这其中其实也有分类,以类似于象牙的白色为最好;闪黄者次之;而还有很多类似于米白、米黄以及土褐等色渐次不第。

形成鸡骨白的原因以前专门写过文章介绍,这里不重复,目前造假者早已攻克仿制的环节,如果大家在收藏具有鸡骨白沁色的出土玉器时,有两个重要的点需要提醒大家:

第一就是如果有条件,可以收藏到良渚文化玉器时,尽量收藏那种表面钙化成鸡骨白,而表皮下,用灯光打射,玉质依旧晶莹透光的玉器,这种程度的鸡骨白玉器,如果放在那里不盘玩可保持原有的生坑形态,但是如果你想盘玩把摸,很容易恢复玉质的特点,就会变成熟坑温润的外观,人见人爱的藏品;

第二就是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那些凡是已经深度钙化了的玉器,如果仅是摆放观摩,可能更适合博物馆,不适合文物流通,但是一旦盘玩出来,也就容易被市场追捧,所以真正的良渚文化玉器,我们一般会根据大小和外观状态,选择那种适合盘玩的,不能盘玩的品种交流的空间相对较少,收藏价值较低。

良渚文化的玉器价值(玉文化知识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经验分享)(4)

2、水沁:水沁也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常见的沁色,呈白色散点喷雾状,要注意的是,这种雾状疏散聚密的自然状态关系。

3、血沁:所谓的血沁只不过是一种褐红色的沁色,属于铁离子的一种侵染,有时会附着在鸡骨白之上,这样从外观上看,白中带有一丝红色,属于很理想的沁色组合。

以色泽浓艳者为佳品,色淡或不纯者次之。

总的来说,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沁色有着自身独特的收藏把玩价值,而且告诉大家一个细节,“灯下不看玉”,如果想全面细致的观察和品赏玉器的沁色,最好在充足的阳光下进行,可以收到百看百幻的最佳视觉效果,灯下是看不出来的,还会被灯光影响真正的色泽效果。

良渚文化的玉器价值(玉文化知识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经验分享)(5)

三、良渚文化玉器的仿制和识别经验分享

良渚文化玉器的仿制历史很早就有开始,目前查到记载大约始从宋代,直至今日,市场仿造良渚文化玉器的行为就从未间断。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高古玉收藏交易出现高潮,良渚玉器的各种高低仿品,赝品更是甚嚣尘上。

仿制的良渚文化玉器再多,只要您对这个阶段的文化熟悉并了解,看到器物以后,那种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细节同真正的艺术珍宝还是有许多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仿制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质差异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良渚文化时期用玉基本上是就地取材,质地杂芜,这是因为当时的文化背景,但很少使用和田玉或岫岩玉,因为距离太遥远。可是在市场和拍卖会却能见到用和田或岫岩玉仿制的良渚文化玉琮,这是不是我们的判断有差异?

其实这样的物品虽然不属于良渚时期制造的,但是也具备一定的收藏价值,只不过价格需要按照后来的仿制品价格来谈了,这些大多是宋代或清代的仿古玉器,他们的差异就是则多用和田玉,例如下图这件就是清代仿制的玉琮,从材料上就可以看出端倪。

良渚文化的玉器价值(玉文化知识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经验分享)(6)

所以,看到材料如果不是当地的材料,也不用一概弃之。如果能看到使用新疆和田玉材质雕制的良渚文化玉器,只要制作精细,这种也有一些收藏价值;

但是目前市场近年的仿制品则大多使用岫岩玉或南阳玉,甚至还有用青田石为材料的。可能只是从材料价格的角度考虑的,很多玉器制作完毕都要经过酸咬和腐蚀侵泡,甚至火烤土埋,才能仿制出鸡骨白的外观,所以造假者愿意从成本低廉的角度选择仿制石材,但是会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异,就是这些玉质的硬度与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不同,用手工雕琢出的线条与机器加工出来的观感完全不同,只要看过真品,就会有所感觉。

2、仿制良渚文化玉器的沁色作假

良渚时期文化玉器的赝品种类很多,但是因为上面介绍的成本原因,材料以次充好,为了混淆用户,仿制品大多外观仿鸡骨白沁,不管其工艺方法又出现什么创新,用什么方法制作,其沁色都属于短期快速形成的,十分死板,缺少循序渐进的变化是最突出的特点。

在拍卖市场的交易中,有些熟坑的良渚文化玉器,情况也比较复杂,仔细分析以后,大约有三种玉器组成:一是真正良渚文化玉器,早期出土后被藏家把玩的熟坑;二是宋元时期的旧仿品被盘熟;三是属于现在的赝品被加工成熟坑的藏品。

良渚文化的玉器价值(玉文化知识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经验分享)(7)

这三种藏品,前面的两种可以收藏,但是第三种则是属于直接被剔除的对象,千万不要浪费金钱,但是必须承认,这种仿制品容易成交的现象很普遍,其实际的欺骗性甚至大于一些生坑物品。

所以,建议收藏爱好者在遇到熟坑物品时,不要冲动,一定要慎重,最好多询问和参考再做定夺。

3、良渚时期文化玉器的纹饰仿制

从良渚时期的玉器纹饰上看,一般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第一就是极为常见的神人兽面纹,这种良渚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纹饰,对普通收藏爱好者的诱惑极大,又似曾相识,所以容易丧失警惕;

良渚文化的玉器价值(玉文化知识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经验分享)(8)

第二就是生僻的纹饰或冷僻的器形,无典可查。

这种纹饰、器形对普通的收藏爱好者也同样会产生强大的诱惑,在“物以稀为贵”的收藏原则诱导下,会慷慨解囊,资助赝品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且这类人在收藏圈所占的比例很大,拿出来的东西“语不惊人死不休”,也会被人嗤笑。

除此之外,同时要注意的是老料新工的欺骗。

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中,带有纹饰的玉器不多,从考古的实物挖掘数量中可以看出,占大多数比例的是素器,为了牟取暴利,不少人将原始出土的良渚素器加雕工后高价售出,这种半真半伪的玉器,极易混淆普通收藏爱好者的鉴定视线,所以,对待此类物品要客观,要综合而全面地判断玉器的真伪。

另外,造假者往往根据已经发表在图录上的器形与纹饰进行仿制,这样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下面这件良渚的纹饰玉器,就是按照出土器仿制而成,但是雕工明显地看出现代工具的制作痕迹,例如眼睛是用钻管加工出来的,很规整;鼻翼使用的是战国以后的“撤法”;上面的线纹打磨得过于圆滑,而真正良渚兽面很有立体感,整体沁色不自然,人为痕迹明显;从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到因造假者在器物学方面的不成熟,而给我们留下太多的鉴定依据。

良渚文化的玉器价值(玉文化知识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经验分享)(9)

4、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雕工仿制

良渚时期的玉器雕工,实物看多了就会有直接的感受,真品特征比较鲜明,就是前面这几篇文章和视频课程内容中我所介绍的工艺特点,简单总结出来就是几点:浅、软、圆、细,这种效果我们不能以“好”与“不好”来判定,只能以此作为鉴定的标准。

一般现代仿品和赝品都达不到真品的这种感觉,原因不外乎两点:

第一就是材料的硬度不同,比如和田玉硬度高,岫岩玉质脆,完全做不到那种细而软的效果;青田石虽然软度符合,但是现在仿制,有谁会用手工琢制?还有哪一个工匠具备古人的腕力和娴熟的技艺?这种差距,多看真品就能有直接感受。

第二个原因就是工具的不同,这点在以前的文章和视频中都做过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头条文章,查阅参考,这里不再重复。

良渚文化的玉器价值(玉文化知识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经验分享)(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