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安定性试验步骤(提高粉煤灰物理检测准确性的方法)

0前言 粉煤灰源于电厂煤粉炉烟道气体中收集的粉末按煤种分为F类(低钙灰)和C类(高钙灰),具有一定的活性、能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在混凝土生产中使用粉煤灰,既能减少水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因此,在粉煤灰混凝土生产、砂浆制品等方面得到大量的利用粉煤灰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等的产品质量,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有利于实现对粉煤灰质量的有效监控现行的粉煤灰性能检验标准主要为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粉煤灰》它的物理检测指标主要有细度、需水量比和安定性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了在检测这些性能时应注意的一些事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粉煤灰安定性试验步骤?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粉煤灰安定性试验步骤(提高粉煤灰物理检测准确性的方法)

粉煤灰安定性试验步骤

0前言

粉煤灰源于电厂煤粉炉烟道气体中收集的粉末。按煤种分为F类(低钙灰)和C类(高钙灰),具有一定的活性、能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在混凝土生产中使用粉煤灰,既能减少水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因此,在粉煤灰混凝土生产、砂浆制品等方面得到大量的利用。粉煤灰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等的产品质量,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有利于实现对粉煤灰质量的有效监控。现行的粉煤灰性能检验标准主要为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粉煤灰》。它的物理检测指标主要有细度、需水量比和安定性。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了在检测这些性能时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1检测项目

1.1细度

在试验前,粉煤灰应在105~110℃的温度下烘至恒重,并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天平量程≥50g,最小分度值≤0.01g。试验筛为45μm方孔筛。(一般筛析150个样品后进行筛网的校正)。修正系数应在0.8~1.2范围内,当修正系数超出0.8~1.2范围时,应更换试验筛,并应经常清洗试验筛(因45μm方孔筛筛孔较小,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筛析不应超过5个样品)。

检查喷嘴上口与筛网间距离是否在2~8mm之间,因为距离太小容易造成喷嘴不动或者磨损筛子;距离太大容易造成压力下降。

用负压筛测试细度时,负压需保持在4~6MPa,筛座一定要转动灵活。刚开始试验时,要用小木棒轻轻敲打筛盖,使样品不要吸附在筛盖上,3min后筛析停止后,观察筛余物,如出现颗粒成球、黏筛或有颗粒沉积在筛框边缘,用毛刷将颗粒轻轻刷开将定时开关固定在手动位置,再筛析1~3min直至筛分彻底为止。

试验完毕后,要把筛网和筛子边缘的筛余物全部移入蒸发皿中,并防止毛刷上的毛丝掉入筛余物中。

定期检查负压筛的密封状况,并及时清理收尘布袋。以防压力下降。

1.2安定性

C类粉煤灰要进行安定性试验。它的检验方法应按照GB/T1346-201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的试验方法操作。因为2011版标准与2001版标准在操作过程中有较大的变化,所以要注意操作方法的改变。

做安定性试验必须先找到标准稠度用水量。标准稠度用水量有两种方法:标准法和代用法(不变水量和调整水量)。建议新进人员采用代用法中的不变水量法,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做两次就能找到标准稠度用水量。两种方法试验前必须做到:维卡仪的金属棒能自由滑动;调整至试杆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搅拌机运行正常。

(1)标准法:用水泥净浆搅拌机搅拌,搅拌锅和搅拌叶片先用湿布擦过,将拌和水倒入搅拌锅内,然后在5~10s内小心将称好的350g水泥和150g粉煤灰加入水中,防止水和水泥溅出。拌和时,先将锅放在搅拌机的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启动搅拌机低速搅拌120s,停15s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水泥及粉煤灰浆刮入锅中间,接着高速搅拌120s停机。

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步骤: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及粉煤灰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用宽约25mm的直边刀轻轻拍打超出试模部分的浆体5次,以排除浆体中的孔隙,然后在试模上表面约1/3处,略倾斜试模分别向外轻轻锯掉多余浆体,再从试模边沿轻摸顶部一次,使净浆表面光洁。在锯掉多余浆体和抹平过程中,注意不要压实浆体。抹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降低试杆直至与水泥及粉煤灰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1~2s后,突然放松,使试杆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及粉煤灰净浆中;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记录试杆距底板之间的距离,升起试杆后,立即擦净。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6±1)mm的水泥及粉煤灰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及粉煤灰的标准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及粉煤灰质量的百分比计。

(2)代用法:采用代用法测定水泥及粉煤灰标准稠度用水量,可用调整水量和不变水量两种方法的任一种测定。

采用调整水量方法时拌和水量按经验找水。采用不变水量方法时拌和水量用142.5mL。

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及粉煤灰净浆装入锥模中,用宽约25mm的直边刀在浆体表面轻轻插捣5次,再轻振5次,刮去多余的净浆。抹平后迅速放到试锥下面固定的位置上,将试锥降至净浆表面,拧紧螺丝1~2s后,突然放松,让试锥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及粉煤灰净浆中。到试锥停止下沉或释放30s试锥时记录试锥下沉深度。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

用调整水量方法测定时,以试锥下沉深度(30±1)mm时的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及粉煤灰质量的百分比计。如下沉深度超出范围需另称试样,调整水量,重新试验直至达到(30±1)mm为止。

用不变水量方法测定时,根据测得的试锥下沉深度S(mm)按式(1)(或仪器上对应标尺)计算得到标准稠度用水量(P)%。

P=33.4-0.185S(1)

当试锥下沉深度<13mm时应改用调整水量法测定。

(1)测定前的准备工作:每个试样需成型两个试件,每个雷氏夹需配备两块边长或直径80mm、厚度4mm~5mm的玻璃板,凡与水泥净浆接触的玻璃板和雷氏夹内表面都要稍稍涂上一层油。

(2)雷氏夹试件的成型:将预先准备好的雷氏夹放在已稍擦油的玻璃板上,并立即将已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一次装满雷氏夹。装浆时一只手轻轻扶持雷氏夹,另一只手用宽约25mm的直边刀轻轻插捣3次,然后抹平,盖上稍涂油的玻璃板,接着立即将试件移至湿气养护箱内养护(24±2)h。

(3)沸煮:调整好沸煮箱内的水位,使能保证在整个沸煮过程中都超过试件,不需中途添补试验用水,同时又能保证在(30±5)min内升至沸腾。

脱去玻璃板取下试件先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间的距离(A),精确到0.5mm,接着将试件放入沸煮箱水中的试件架上,指针朝上,然后在(30±5)min内加热至沸并恒沸(180±5)min。

(4)结果判别:沸煮结束后,立即放掉沸煮箱中的热水,打开箱盖,待箱体冷却至室温,取出试件进行判别。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的距离(C),准确至0.5mm。当两个试件煮后增加距离(C-A)的平均值≤5.0mm时,即认为该粉煤灰安定性合格;当两个试件(C-A)的平均值超过5.0mm时,应用同一样品立即重做一次试验,以复检结果为准。

1.3需水量比

水泥:GSB14-1510强度检验水泥标准样。标准砂:符合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的规定0.5~1.0mm的中级砂。胶砂搅拌按照GB/T17671-1999的试验方法进行操作。胶砂搅拌后按照GB/T2419-2005《水泥胶砂流动度试验方法》测定流动度。

跳桌宜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水平的混凝土基座上,不宜安装在操作台台面上或不用螺栓固定。

跳桌推杆应保持清洁,并稍涂润滑油。圆盘与机架接触面不应该有油。凸轮表面上涂油可减少操作的摩擦。

(1)定期检查搅拌叶和搅拌锅之间的间隙。间隙过大,不能保证样品被充分搅拌;间隙过小,标准砂容易被搅碎,影响中级砂的粒径。使用水量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跳桌在24h内未被使用,先空跳一周25次。

(3)用潮湿棉布擦拭跳桌台面、试模内壁、捣棒以及胶砂接触到的用具,将试模放在跳台面中央并用潮湿棉布覆盖。

(4)将拌好的胶砂分两层迅速装入试模,第一层装至截锥圆模高度约2/3处,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方向各划5次,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5次,装第二层胶砂,装至高出截锥圆模约20mm,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方向各划5次,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0次,捣压后胶砂应略高于试模。捣压深度,第一层捣至胶砂高度的1/2,第二层捣实不超过已捣实底层表面。装胶砂和捣压时,用手扶稳试模,不要使其移动。

(5)捣压完毕,取下模套,将小刀倾斜,从中间向边缘分两次以近水平的角度抹去高出截锥圆模的胶砂,并擦去落在桌面上的胶砂。将截锥圆模垂直向上轻轻提起,立即开动跳桌,以每秒一次的频率,在(25±1)s内完成25次跳动。

(6)流动度试验,从胶砂加水开始到测量扩展直径结束,应在6min内完成。

(7)测量流动度扩散直径时要按跳桌台面上的刻度线,找两条相互垂直的线来测量。不能随意地测量,并且不宜用钢直尺直接测量。

2结论

除了上述这些操作细节外,试验室的仪器设备要定期检定或校准,平时注意保养和维护,使它们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试验室及恒温恒湿养护箱严格按国家标准规定的温、湿度要求来控制。操作人员积极参加外部的学习和培训,了解和掌握最新、有效的各类产品及检测方法标准;并经常组织内部的比对和参加外部的比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