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开放平台(能源云平台的破局点思考)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北极星输配电网讯:最近“新基建”很火,5G、工业物联网,能源云平台也是这个范畴里的,似乎也有些春的希望,但是寒风依然凛冽。作为一个相关领域的从业者,说点自己的看法。

(来源:微信公众号“鱼眼看电改” 作者:俞庆)

一、能源云平台的两个宏观概念

1、狭义的能源云平台

狭义的能源云平台,应该叫做“以企业能源管理为目标的云平台”,即参照ISO50001,GB/T23331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把原来本地化部署的“企业能源管理系统”,进行云化。这里的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百度百科的定义是“能源管理系统是以帮助工业生产企业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合理计划和利用能源,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降低CO2排放量为目的信息化管控系统。”

2、广义的能源云平台

其实大部分公司在宣传的能源管理云平台,是广义的概念,即把能源相关的所有业务对象,进行管理、调度、控制。比如能源设备运维、分布式能源监控、能源安全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相关管理流程优化、能源工艺等,并且面向工业和建筑,包括能源的生产、输配、转换,一直管理到每个用能设备为止。狭义的能源管理平台只是其中的一个模块。

在这个意义上的能源云平台,本质上和能源互联网是同源的,也是工业互联网的一个应用方向,只不过很多工业互联网是面向“生产过程管理”,而广义能源云平台,或者叫能源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面向“能源过程管理”。

所以我们看到一部分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也对设备的用能情况进行监测和优化,能源云平台做到设备能效和系统(工艺)能效的时候,也需要对设备的生产参数进行采集分析,呈现水乳交融的态势。

二、能源云平台的三个层次

1、技术层面的能源云

以能源相关数据的计量、采集、通信、处理、存储、分析、展现为主。不少人理解的能源云主要是技术概念的。

要做出一个相对靠谱的能源云,需要解决很多细节上的技术问题,比如现场计量的便捷性、稳定性;采集通信方案的适用性;特别是云平台架构的稳定性、可扩展性等。

举个例子,电网公司的采集系统,以及住建部的能耗分项计量系统等,是“以我为主”制定采集通信标准,现场的所有技术方案都是标准的,但是到了实际的应用现场,各种奇葩的事情都会有,比如遗留的各种表计问题,现场没有通信条件怎么办?

所以技术层面的能源云,看上去大家说的功能都类似,但是能否解决一个个实际的细节问题,其实就体现出差异了,这些细节问题甚至需要推翻整体技术架构的,这种坑在在云平台开发中也是常见的。

2、业务层面的能源云

业务层面的能源云,我认为是目前大家考虑相对比较少的,也就是技术能源云需要承载什么业务,面向什么客户,产生什么价值。

政府部门和企业推工业互联网、能源云平台、能耗监测系统等等,往往是从“数据”的层面去考量的,这些数据对政府来说可以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更多的是关注“宏观价值”。但是对被采集的对象和业主有什么切实的“微观价值”,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而且,业务和技术是需要结合的,狭义的能源管理云(或系统),本质上是能源管理体系的落地工具,像ISO9000和ERP的关系一样。ISO50001的本质是把能源当成一个产成品进行跟踪监管,没有ISO50001一整套的管理目标、制度、流程、组织、考核激励,能源云技术再好也不起作用,我们下面详细分析。

3、生态层面的能源云

某些上市公司和国企,口气颇大,话里话外都是要做“能源淘宝”的,以为建了一套技术上的能源云平台,就能在上面拉起很多生态流,自己卡住了平台这个生态位,B2B、B2C乃至C2C就能做的飞起,甚至还要搭售“能源区块链”了。

我们回过头看看马云的淘宝吧,淘宝起步阶段,姿态非常低,是从C2C二手交易中介开始的(这也是支付宝的起源),然后慢慢的进入到服装电商的细分品类在线销售,结合二手物品的买卖(也是闲鱼前身)。

所以生态云平台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是起点高就厉害,而是能否掐准细分痛点起步,每一个阶段的起承转合,都考验企业的战略能力。

总结一下,能源云平台要从技术云,走向业务云,最后形成生态云,其实要实现的是三个闭环:数据闭环、业务价值闭环、生态循环闭环。

能源开放平台(能源云平台的破局点思考)(1)

三、不少能源管理系统是失败的

在能源云平台之前,不少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以各种形式推广了很多能源管理相关的系统,比如工业企业的能耗在线监测平台、住建部的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平台、需求侧管理平台(本质上也是对负荷和能源的监测)、还有一些行业能源管理平台。此外很多企业也上了一些能源管理软件。

但是个人认为,这些本地化部署(或者二级部署)的能源管理系统,有不少是失败的,有一些是技术原因,比如采集装置不稳定,数据完整性不足,管理系统架构落后,经常瘫痪等。

但是根本原因是业务层面的问题。国内制造业整体水平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还处于中游偏下的位置,高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制造业还有待升级,制造业整体管理水平还比较粗放。这种产业链分工水平,以及与之匹配的制造业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能源管理还处于非常粗放的阶段。

这个粗放就意味着可以节约的空间还比较多,所以我们看国内的节能产业大多还停留在“设备节能”,特别是设备改造节能的水平。能源管理系统是能源管理精益化思维的产物,即在单纯改造节能投入产出比偏高,而通过工艺流程和行为管理的挖潜效果更好的时候,企业才有动力实施ISO50001,以及配套的能源管理系统。

这个是能源管理系统的业务现状,而且是无法通过云化部署就能解决的问题,也是能源管理云平台推广的最大障碍:不是普及系统,而是普及一个管理逻辑,并且这个逻辑还要经得起客户的灵魂拷问:“我上了你这个平台,是不是马上就能省钱?你告诉我能省多少钱?”

四、能源云平台实施的困境

不管是狭义的云还是广义的云,在业务云这个层面上,到了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遇到下面这些问题:

1、上了系统,客户不会用。涉及到管理目标、流程、组织、考核等一系列的问题。往往是只有动力科的几个人简单看看而已,忙起来就连看的兴趣都没有。

2、上了系统,客户不愿意用。能源管理云可以把粗放的能源管理,变成每个作业都成本清晰化,但是水至清则无鱼,粗放模式下的很多灰色利益就没有了,有动力科的小科长直接问,你们云平台给不给回扣?

3、数字化成本如何解决。云平台只是解决了本地化部署的初始化和运维成本,但是也有成本,另外很大一块是现场的硬件采集成本,能否产生实际效益,这些成本客户是否买单?

4、如何避免项目模式的竞争。很多硬件厂商是项目型销售,往往出现“硬件藏利润,平台免费送”的竞争模式,售后服务“只管硬件不出事,软件都送你了你还能说啥”。能源云平台真正的价值是长期使用中的服务,而不是一次性买断。那么如何与“送软件的模式”竞争?

5、节能效果争议巨大。云平台很难直接承诺用户节能收益,但是在具体项目中,销售人员免不了“拍胸脯”,那么很容易出现节能EMC项目中的困境,一是能耗基线(能耗的参考值)的不确定性;二是节约量的纠纷。

6、如何持续改善。云平台往往是轻资产运营,很难大规模的布局线下的服务团队,一方面需要通过服务营销,实现客户决策链各个环节的共赢推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实现能源管理复杂业务环境下的持续价值实现,这对云平台企业是很大的挑战。

五、谁都没有大数据

能源云平台不宜鼓吹大数据概念,个人认为:

1、在用户侧的能源数据方面,目前谁都没有大数据。大数据是两个方面,一是数据总量大,二是单个用户数据量大。电网公司可以说自己是数据大,但是用户侧仅有15分钟及以上的关口电量负荷数据,算不得大数据。

2、能源大数据是两个维度的细分。一是空间维度细分,从一级计量做到四级计量,从能源计量到能源数据量测,乃至能源相关全景数据获取(如ERP、MES、生产设备状态数据);二是时间维度细分,从微秒级数据到十年的数据。

3、大数据很有用,前提是你付得起这个代价。阿里物联云平台有一个案例,他们实时并发采集一条生产线上3000多个工艺数据和参数,寻找产品与能源之间的相关性,提出工艺优化方案。这里有两个大的代价,一是采集成本,一套产线3000多个点的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二是人力成本,虽然可以训练AI算法,但是能源大数据的AI都是个性化的,同一个工厂的两条产业不一样,训练的AI也需要个性化,这些实施和分析的人工成本都是个性化投入的。这两方面的代价是否就一定能从工艺优化里收回来?

4、小数据和小场景迭代才是关键。企业战略的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大的“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这些面上,真正的微操能力才是核心,如何在现场能源管理的小场景里,寻找小数据的应用可能,我认为是能源云平台的关键点。

5、多个小场景的迭代,大数据才会滚动出来。大数据不是凭空而来的,小场景产生小数据,小数据满足小价值,这么一点点滚动起来才有大数据。而且即使是大数据,也是在小场景里发挥价值的。

六、能源云平台的破局点思考

作为能源云平台的从业者,我对平台的未来始终是乐观的,这种乐观不是宏观的,更多的是在平台下沉到现场的很多小场景里不断强化来了。

1、能源云平台不能用“基建”思维去构建,基建是项目制,项目完了也就完了,能源云是服务制。如果说项目制是建五星级酒店,服务制是运营五星级酒店,世界上最知名的五星级酒店品牌,没有一家是建筑商,而都是五星级酒店运营品牌,建酒店三年,但是真正伟大的五星级酒店都是百年运营的。

2、破局点需要志同道合的客户。我喜欢把共同破局的,志同道合客户叫做天使客户,大家理念一致,愿意做长期价值的事情,能源云平台需要去找这样的客户,而不是忽悠园区或者政府给你买单,拿了销售数字走人的这种。在破局点的前后,找价值观一致的客户很重要。

3、场景下沉才能找到入口。虽然新基建有利好消息,但是我觉得这种项目型的投资模式,不一定适合能源云。场景下沉,在现场找到细分中的细分入口,这种小而美的数据闭环 价值闭环,我认为是破局点,而且这种闭环肯定是长期价值驱动,不要被短期价值绑架,我一直不赞成把“容改需收益分成”作为云平台的盈利模式,教育客户的事情,你不做,别人也会做。

4、在迭代中慢慢熬。2015年开始,售电公司和云平台企业就开始了迭代,现在能活下来的售电公司,平台企业,都已经经历了2-3轮的业态迭代,也都是从面上的“售电、能源大数据、AI”,下沉到小而美的细分场景里去了。至于今天还在忽悠这些大概念的企业,我认为很多高端用户经历了多轮的忽悠,可能已经审美疲劳了,任你说的再好,没有实际价值,是不会买单的。

最后,希望能源云平台这个细分产业能在电力市场化的过程中发展得更好!

原标题:能源云平台的困境与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