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为什么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选三家分晋作为起点)

资治通鉴为什么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选三家分晋作为起点)(1)

咱们聪明的老祖宗们历来就重视事情的本源所在,他们觉得只要问题浮出水面了,想补救就已经晚了,无力回天了属于是,所以那些圣人们都会说这样的话: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尚书》中说:“一日二日万几。”

我们的关注重点,从来不是事物的具体表现形式,而是它形成的原因。因为事情的发展都是有逻辑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的第一个“臣光曰”写到:

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这就可以看出,司马光想传达的观点和那些上古圣人们是一样的。

资治通鉴为什么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选三家分晋作为起点)(2)

那么问题就来了,后来历史的“致乱之源”在哪?是什么事件让历史一步步发展到不可收拾的?

司马光认为,这个事件就是——三家分晋。他认为这个事坏了名分,名分乱了,一切牛鬼蛇神就都出来了。

我们都知道三家分晋是历史的拐点,大家对这个故事都耳熟能详,恨不得都倒背如流。但是很多人都低估了这个历史事件的意义。

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三家分晋是怎么造成历史的“雪崩”的。

资治通鉴为什么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选三家分晋作为起点)(3)

01

首先,我们来看看三家分晋之前的事。

周王朝建立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一共有643年。

在这643年间,不管华夏大地上有多乱套,但是名义上周王朝的“封建”制度还是管用的。

西周时期就不用说了。

进入到春秋时期,礼乐开始崩坏,什么杀兄弑父篡位,臣子弑君啥的都开始有了。但这些事就是听起来吓人,其实没出什么大格,还都算是懂规矩。就比如说大臣杀国君,宋国的华父督把宋殇公杀了,但也不是自己做国君,而是立了宋殇公的儿子。再比如说杀兄篡位,鲁桓公杀了鲁隐公夺位。左不过是贵族亲戚们之间的事,也算是肉烂在锅里。

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也都是贵族老爷们互相博弈,输赢都是自己家的事。郑庄公那么跋扈,也没说把周桓王射死;齐桓公那么厉害,也得尊王攘夷;楚庄王都问鼎中原了,但也就是问问;晋文公那么厉害,也没啥别的想法。

资治通鉴为什么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选三家分晋作为起点)(4)

那时候世道是乱,但大家还有在一个制度框架里。而只要还在这个制度框架里,把制度修修补补,大家相敬如宾,日子还能凑活过下去。

直到有一天周威烈王做了个决定: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完了,绷不住了。在这之前,阶级固化非常严重,你该是啥就是啥,老老实实呆着,不要有啥想法。诸侯、大夫、士各司其职,要想改变身份往上爬,比登天还难。

这下好了,大夫们把诸侯打倒不仅成为了可能,还获得了周天子的正式册封。这不仅让大夫们都跃跃欲试,也让诸侯们心思活络了起来,都像是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让他们看到了制度创新的可能。

哟,大夫打倒诸侯都没啥事,那更进一步,诸侯打倒天子是不是也没啥事?

周王朝的“封建”制度开始迅速崩塌。

资治通鉴为什么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选三家分晋作为起点)(5)

02

这件事就像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它的连锁反应马上就要凸显了。

在发生三家分晋的十七年后,就发生了田氏代齐事件。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虽然田单谋划了将近一百年,但是如果没有赵、魏、韩三家在前面打样,田氏应该还会继续策划下去,等待时机。

这个时候,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散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就此改变,从“仁义礼智信”变成了“实力为王”。

各国迅速开始变法,只以提升自己的实力为目标,为建立新王朝,获取最高权力做准备。

经过196年的“炼蛊”,秦国脱颖而出,于公元前207年,完成了统一大业。

统一之后,秦始皇觉得之前周朝那一套肯定是行不通了,要是那玩意好使,根本就轮不上他嬴政当始皇帝,所以他废了分封,搞了郡县。创造出了一套官僚体系,实现中央集权,将权力一竿子插到底,同时他还创新出了很多新制度,比如说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等等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基础。

资治通鉴为什么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选三家分晋作为起点)(6)

但好景不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秦二世而亡。

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撩动了亿万人的心弦。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史记中记载,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是打着秦国大公子扶苏、楚国抗秦名将项燕的旗号的。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

为什么?

这个逻辑就是,你秦国是诸侯,我楚国也是诸侯,咱们同样都是贵族,为什么你秦国就能当皇帝,我楚国就不能当?

这就是名分混乱的结果。名分是什么时候乱的?三家分晋啊!!

在这种情况下,摘取最高权力果实的前提条件,已经不是身份了,而是功业!什么特么天子,谁的地盘大,谁的实力强,谁就是天子!

资治通鉴为什么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选三家分晋作为起点)(7)

03

陈胜、吴广们失败了,接着就是楚汉相争。刘邦赢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在功成之时,汉王刘邦的小弟们劝刘邦当皇帝。

刘邦推辞说:

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那意思是说,皇帝得是好人才能当,我不是好人,所以不能当皇帝。

小弟们接着劝说道:

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然后,刘邦就同意了。从这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此时要当皇帝,硬件还得是“功业”。谁最厉害谁就是皇帝。

但是“谁最厉害”这是个相对的概念?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所以,刘邦为了江山能够千秋万代,把有可能成为“最厉害”的那些人都杀了,还搞了个“白马之盟”巩固自己家族的权力。然而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用处,刘邦死后,吕后临朝称制,要不是“军功集团”以命相搏,大汉差点从此姓吕。

资治通鉴为什么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选三家分晋作为起点)(8)

文帝上台,与民休养生息,但是“军功集团”们又开始尾大不掉,对皇权产生了威胁。文帝听从了贾谊的建议,开始“温水煮青蛙”,分散“军功集团”权贵们的势力。

贾谊的《治安策》是一针见血,他指出:“第一,亲疏不是主要问题,即同姓诸侯王不比异姓王可靠。第二,是强者先反叛,弱者后反叛,在这样的封国条件下,最后都是要威胁中央集权政权的。贾谊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在“胜者为王”的历史环境下,反叛是肯定要反叛的,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

为什么?因为名分乱了,什么高低贵贱已经没有了。你文帝姓刘,你弟弟也姓刘,你可以是天子,我就不能是天子?别人又说了,这个世道是看实力,你刘家能打,我周家就不能打吗?

名分是什么时候乱的?三家分晋啊!!

接着到了景帝,他觉着时机差不多了,接受了晁错的建议,开始消藩,平定七国之乱。之后下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损黜其官制,王国官吏由皇帝任免。至此,汉朝才摆脱周朝的“封建”余毒。

资治通鉴为什么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选三家分晋作为起点)(9)

04

到了武帝这里,依然面临着“坐天下”的问题,你不能只因为你姓刘,就理所当然的当皇帝。这位雄心壮志的帝王,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他要一次性解决名分混乱带来的困扰,他觉得之前的用“黄老之术”没啥用,于是,他的秘书董仲舒同志,给他提供了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然后进一步改革创新,说自己母亲是“梦阳入腹”生的他,搞出了“君权神授”的概念。自此,皇帝就是受命于天,是老天爷的代言人,跟什么“功业”都没啥关系了。

“君权神授”跟“儒家”相辅相成,为汉武帝提供了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

天命在德,别想着“舞刀弄枪”了,你们没有资格,都把刀放一放。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些概念。

这样,汉武帝就使自己的名分唯一化,大幅度的降低了维护名分的成本。

再也不用天天担惊受怕的跟防贼一样的防着亲戚和大臣们了。

至此,秦汉帝国政体的根基,在彻底的完成了加固和定型。

由三家分晋导致的名分混乱问题,到汉武帝这,才用了另一种制度做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资治通鉴为什么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选三家分晋作为起点)(10)

05

然而好景不长,汉武帝的这套概念的bug就让人找到了。你说皇帝受命于天,而受命于天的关键在于德,德行好的人,才会被老天爷看重。

只过了100多年,问题就出现了,怎么你后面的皇帝一个不如一个?水平不行也就算了,吃喝嫖赌啥也不落?这就有德?就这德行的人,怎么能当皇帝?老天爷是瞎了眼了吗?如果老天爷瞎了眼了,那我为什么要信老天爷?

这时候一个“神”一样的人物——王莽,出现了。

王莽,用近乎完美的德行征服了所有人,他让所有人认为,他才是天命所在,老天爷如果眼睛不瞎,就应该让王莽当皇帝,他成功的让所有人都为他投了票。

但是王莽不争气啊,就是一个绣花枕头。上台之后胡搞瞎搞,搞的民不聊生,支持率直线下跌。不久就被轰下来了。

这时候人们觉得,以德行来作为评判标准,确实是不靠谱。还不如以功业作为标准,来吧,干就完了。

这时,名分又乱了。

资治通鉴为什么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选三家分晋作为起点)(11)

06

其实这个时候,“受命于天”还是有用的,当时无论揭竿而起的草寇也好,世家大族也罢,都要找一个刘姓宗亲去当大哥,以示正统。

但是直到光武帝刘秀横空出世,一系列操作秀的人头皮发麻,继承西汉,刘姓宗室再成为皇帝时,人们才再一次相信受命于天的理论。

这就给人一种表象:“看来天命还真是在老刘家,咱们都受不起,还是老实待着吧。”

刘秀也很懂,他恢复汉制,大兴儒学、推崇气节,进一步控制意识形态。

这一下又坚持了两百年。

同样,东汉也遇到了跟西汉一样的问题:怎么你后面的皇帝一个不如一个?水平不行也就算了,吃喝嫖赌啥也不落,还有搞修仙的,搞同性恋的!这就有德?就这德行的人,怎么能当皇帝?老天爷是瞎了眼了吗?如果老天爷瞎了眼了,那我为什么要信老天爷?

世人的信仰又一次崩塌了。

而踢出临门一脚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董卓了。

资治通鉴为什么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选三家分晋作为起点)(12)

07

董卓这个臭盲流子,一脚把洛阳的大门踹开,把皇帝这个老天爷的儿子放在手中把玩,不听话的话,就废,废完就杀。把皇帝整的跟叫花子一样,带着东奔西走。

世人这一看,这特么就是天命?

可拉到吧,什么特么天命,原来都是糊弄人的!皇帝真要是受命于天,为什么不惩罚董卓?老天爷是瞎了眼了吗?

从此,两汉400年的统治基础动摇了,汉武帝搞的那套“君权神授”完全不好使了,糊弄不住人了。

名分,又一次成为了军阀们手里的玩物,玩乱了套了都。

而天下理所应当地就陷入大乱之中,三国时代开启了。

资治通鉴为什么是从三家分晋开始(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选三家分晋作为起点)(13)


先写到这儿吧,回归主题。

为什么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要从三家分晋作为起点?

因为三家分晋就是名分混乱的开始。司马光在开篇就直抒胸臆: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纵观咱们的历史长河,说白了就是名分之争。

名分确定,摆正了人的长幼尊卑,天下就会太平。反之,就会天下大乱。

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古今莫不如此。

所以,司马光选择了历史上第一个破坏名分的历史事件去写,就是为了说明如果破坏了名分,影响会有多么深远,以警示后人做事之前要三思而行。

以上。

PS:本文章是某乎问题的回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