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家雨果经典语录,法国浪漫文豪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法国文学家雨果经典语录,法国浪漫文豪雨果(1)

1802年2月26日,雨果诞生在法国东部的贝藏松城。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总是东征西讨,母亲是个天主教徒,保皇主义者。父母常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争吵,对雨果的思想有很大影响。童年的雨果受母亲的影响很大,同情保皇党,对革命充满了敌视情绪。他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随母亲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度过,由于母亲接受的是自由教育,爱好文学,尤其是伏尔泰的作品,她的这一爱好对雨果的一生深有影响。

1809年,雨果和哥哥欧仁被母亲送到巴黎一家私塾,他们在那里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课余时间,兄弟俩就在花园里玩耍。在学习和游戏中,雨果的想象力不断得到丰富、发展。1811年,在父亲的安排下,雨果兄弟俩在马德里贵族学校学习了一年。第二年雨果的父母由于感情不合而分居,雨果兄弟俩随母亲回到巴黎,这时他们不再上学了,由私塾的老师到家里给他们上课。这一时期,雨果兄弟读了许多有益的书籍。母亲酷爱读书,她对儿子的读书兴趣也十分放心,任他们自己选择读物。他们完全沉浸在读书之中,连续博览了老胡野约尔图书馆的全部藏书:莫里哀、卢梭、伏尔泰、狄得罗、瓦尔特、司各特的著作等,不管是戏剧、小说、诗歌,还是游记和惊险作品,无所不读。书读多了,雨果也越来越想自己动笔写点什么,他尝试着写了不少诗歌。

14岁时,他写了一部悲剧《伊尔塔敏纳》。他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我要成为夏多勃里昂,要不就一事无成”的豪言壮语,少年的雨果敢于向当时红极一时的桂冠诗人、法国消极浪漫派的创立者提出挑战,显示出了雨果的勇气和魄力。他写下这个誓言不久,法兰西学士院出诗题进行征文比赛,他写了一首长篇《读书乐》,列举了历史上大量事例,雄辩地证明:在最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学习如何使人变得高尚起来。结果,这个年仅15岁的诗人获了大奖,被誉为“卓绝的神童”,这个消息在各个报纸上都作了报道。

17岁那年,雨果同两个哥哥合办刊物《文学保守者》,开始创作小说,写了中篇小说《冰岛魔王》。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上,获得“百花诗赛”第一名。20岁时,他把少年时代的诗歌以《欲歌和杂诗》为名出版,他的这本诗集深受国王路易十八的称赞,决定褒奖这位年轻的保皇党诗人,赐给他1000法郎的年俸。同年,出版了诗集《颂诗集》,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雨果一生都很感激母亲。雨果在母亲的引导、培育下,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天资聪慧走进了文学的大门。母亲对他要求十分严格,经常教给他做人的道理。一次,雨果看见一套时髦的服装,便向母亲吐露了心愿,母亲却教导雨果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学,而不在于他的衣着!”雨果一直把这句话铭刻在心里。1821年,雨果的母亲因肺炎逝世,第二年,他的一个哥哥又患了疯癫病,这时,穷困潦倒已同母亲分居的父亲回来照料患病的儿子。雨果在和父亲朝夕相处中对这位拿破仑时代的老将军有了更多的了解,面对老人,他开始改变自己的偏见,写了《献给我的父亲》一诗。

法国文学家雨果经典语录,法国浪漫文豪雨果(2)

随着雨果在文学上的成功,残酷的封建统治使他日益醒悟,雨果的政治观点也开始有了改变。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这部剧本标志着雨果走上了同保王主义思想彻底决裂的道路,是雨果的世界观转向进步的明显标志。剧本的序言一发表,立即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书。此后,从19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许多绚丽多彩的诗歌、戏剧、小说从雨果笔下像泉水般涌出来。1831年,雨果出版了浪漫主义的杰作,反封建反教会的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以它紧张奇异的故事情节、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性格夸张的人物形象、华丽活泼的语言,震撼了法国文坛。作者的目的是要唤起读者美好人性的情感,激起人们去反对过去时代的,并且仍然笼罩着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小说刚一发表,立即就被翻译成欧洲各国文字,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但是,随着1831-1834年间几次工人起义的失败,雨果在政治上采取了同现实妥协的态度。这个时期,雨果在政治上的徘徊,影响到他所写的作品,从此,他在文学创作上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

1851年拿破仑三世发动军事政变,实行军事独裁,雨果坚定地站在共和派一边,参加反政变的斗争。拿破仑三世对他恨之入骨,下令悬赏通缉。雨果每天更换住处以逃避暗探的追捕,最后化装逃出巴黎,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活。流亡期间,他拒绝了一次又一次的收买,也拒绝了拿破仑三世的“大赦”。在艰难的岁月中,他写了政论《小拿破仑》,诗集《惩罚集》《历代传说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它们如同一把把匕首,揭露着专制统治的虚伪与罪恶。在诗歌《最后的话》中,雨果表达了自己的斗争决心:“如果只剩下一千个人,我定是其中之一;万一只剩下一百人,我还是不会放下武器;如果只剩下十个人,我就是那第十名;如果只剩下一个人,我就是那最后的一人!”

《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所以,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同样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接着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但政权落在资产阶级政客中。由保皇党人组成的所谓国防政府,立即宣布向普鲁士投降,并与普鲁士签订了《停战和巴黎投降协定》。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雨果结束了长达19年之久的流亡生活,赶回巴黎,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和主权,雨果自告奋勇,以68岁的高龄报名参加了国民自卫军。他捐出稿费,铸造了两门大炮,一门命名为“维克多?雨果”送往前线,打击侵略者,给法国军队带来极大的鼓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雨果在其生命的最后10年,仍然不懈创作,他先后完成了4部诗集、2部政论和1部戏剧。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坠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法国文学家雨果经典语录,法国浪漫文豪雨果(3)

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与世长辞,这消息震动了法国和欧洲。他的灵枢在巴黎凯旋门下停了一昼夜,群众还是围住不肯散去。法国人民为雨果举行了国葬,以表示对这位伟大诗人、作家和民主战士的尊敬。上百万人高唱《马赛曲》,不顾大主教的抗议,把雨果的遗体送到法国伟大的墓地――先贤祠安葬。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于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所以尽管他无缘诺贝尔,但不可否认他的文学成就很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