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选择制冷剂(上海添帝推出制冷剂供应优化装置)
在制冷系统内,制冷剂的纯度非常重要。若系统管路内混入不凝性气体(如空气、氢、氮、润滑油蒸汽等),将影响两器(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换热效果,随之增加压缩机的能耗,进而影响压缩机的寿命。而在冰箱这一细分制冷行业中,冰箱的制冷系统因注入的制冷剂量少,受混入不凝性气体的影响更为敏感,受此影响而导致的制冷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为了有效避免因为充入制冷剂混入气体而导致冰箱制冷不良的问题。近日,上海添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添帝)推出了全新设计的制冷剂供应优化装置。2022年5月,该公司总经理王蕊在接受采访中向《电器》记者解惑了该装置解决各冰箱生产商所面临的“制冷不合格痛点”的原因。
基于实际生产配套定制
在冰箱产品的实际生产中,向制冷系统注入的制冷剂中经常会混入不凝性气体或者制冷剂,导致管路中存在大量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
这些不凝性气体混入制冷剂或气态制冷剂生成的途径通常有3种。据王蕊介绍,一是,制冷剂在增压过程中,更换制冷剂空瓶(空罐)过程中,管路接头与制冷剂瓶、罐断开和接通过程中无法避免地混入空气、水汽。二是人为误操作的原因,技术工人接错制冷剂瓶(罐)的气、液相,导致增压泵吸入的都是气态制冷剂。而气态制冷剂输送过程中无法完全转化为液态。三是增压站的入口管路不密封、制冷剂空瓶后没及时更换,导致吸入空气、水汽。
据了解,在正常的冰箱生产中,当发现产品出现制冷不良的问题时,都是批量性的,一般会有60~70台,多时甚至有超过100台冰箱需要返修。这对冰箱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可小估的成本支出。据王蕊透露,部分冰箱厂每个季度大约会出现2~3次因制冷不良导致的产品批量故障。
为了帮助冰箱厂解决产品制冷不良的问题,上海添帝联合冰箱厂深入研究,研发出了全新的制冷剂供应优化装置。
何为制冷剂供应优化装置,王蕊介绍说:“该装置是基于客户的生产现场定制配套的,通过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及增压,确保输出的制冷剂完全是液态,从而有效避免因制冷剂混入气体而导致批量产品制冷不良的问题。该装置的安装使用很简单——制冷剂瓶接到该装置的“制冷剂入口”,装置的“制冷剂出口”接到使用端(增压泵入口)。”
将制冷剂气液分离,正是上海添帝针对冰箱厂产品制冷不良痛点推出的核心技术。王蕊告诉《电器》记者:“我们不单是利用了气体与制冷剂密度的不同、重力沉淀的原理,而如何利用最新科技有效控制制冷系统,将无用气体从储液罐中排出才是重中之重。该装置中的防爆液位计可以实时无级线性监测储液罐中的制冷剂液位,液位值可从0~100%任意设置,用户可以设置任意两挡液位输出值,如排气液位值为60%,报警液位值为20%。当液位值低于设置的排气液位值时,该装置启动间歇排气功能,间歇时间可设置;当液位值高于排气液位值时,该装置停止排气。如果出现排气超时,该装置会给出预警,亮黄灯。当液位值低于设置的报警液位值时,该装置会启动报警功能,亮红灯,并自动关闭“制冷剂出口阀”。当人员消除故障并复位后,“制冷剂出口阀”打开,该装置恢复正常工作。该装置的控制系统智能且易操作,针对不同用户设有分级密码保护的功能。”
谈及制冷剂供应优化装置的优点,王蕊认为主要有3点。第一,该装置由液位计判断制冷剂瓶是否空瓶,根据实际的产能、制冷剂输送速度设置判断条件,更加精准,且可利用液位计判断空瓶的功能,精确配合增压泵自动切换制冷剂瓶,不需要增压泵打压超时才判断空瓶,有效避免了增压泵长时间空打,延长了增压泵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保成本。第二,该装置是基于客户的生产现场定制配套,可以与增压泵成套新增,也可以在客户现有增压泵基础上增加;这样企业就只需要投入非常有限的改造成本,而且这个成本是远远小于因制冷不良导致批量产品故障而产生的额外成本。第三,适用范围广。整套设备包括分离的机械柜和电气柜,不仅适用HC-600a、HC-290、HFO-1234yf等可燃制冷剂,也适用于HFC-134a、HFC-404A等不可燃制冷剂。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该装置已获得专利保护,授权专利号为202021618226.5。
助力冰箱厂降本增效
在原材料成本不断上移、需求不振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制冷剂供应优化装置的出现或可为冰箱企业的降本增效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目前,该装置已经在部分冰箱厂投入使用。据王蕊介绍,目前首批交付的8套制冷剂供应优化装置已运行了6个月。在此期间,这些生产线没再出现过冰箱批量制冷不良的故障报告。相比于以往部分工厂每个季度出现2~3次因制冷不良导致的产品批量故障,可谓效果显著。“可以说,投入本装置后,冰箱企业当年即可实现投资效益。”他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