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体的5种形式(歌行体是34)

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是初唐时期以汉魏六朝的乐府诗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创作,可视为歌行体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的文学理论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这样的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明代的文学理论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这样的解释: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

按照《辞海》的解释, "行"就是乐曲的意思; "歌"与"行"虽然名称不同,但实质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因此后来"歌""行"一体。

歌行体诗歌有如下特点:

一、篇幅可长可短。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有十八句,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歌行体代表作《长恨歌》竞长达一百二十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的叙事特点,将记人、记事、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怀融为一体,内容既充实又生动。以杜甫的《兵车行》为例,诗中既有对"行人"出征时景象的描摹、记叙,也有"道旁过者"与"行人"之间的问答,最后生发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足以令人肝肠寸断。

歌行体的5种形式(歌行体是34)(1)

三、声律、韵脚相对比较自由,不拘平仄,还可以换韵。歌行体在格律、音韵方面不受近体诗的束缚,由于它需要"放情长言",所以篇幅较长,这就很难做到一韵到底、讲究平仄了。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仅二十四句就换了多个韵脚。可以说,歌行体的形式较为自由,是由它丰富的内容决定的。

四、句式比较灵活。歌行体多为七言,也有以七言为主的杂言,其中穿插了三、五甚至九言的句子。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言为主,但也夹杂有二言的("呜呼")和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子。

歌行体的5种形式(歌行体是34)(2)

五、在命名上,诗人通常用"歌"行"或"歌行"来命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