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印象深刻的数学课(一节61)

关键词: 学生基本能力 导学案 学生展示 教师备课

摘要:参加学校“6 1”模式的赛课,课堂实录与预期效果存在很大反差,使得我不得不深度反思产生这种反差的原因。本文结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及学生考试答题卡的核对中发现的问题出发,从学生、导学案和教师三个方面来分析形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期望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更好的开展“6 1”模式课堂教学!

一、事件始末

“6 1”高效课堂改革在我校开展了一年多,平时我会根据课型、学习任务以及学生程度来决定是否实行这种模式,所以习题课和专题课用的比较多,而新授课用的少。

5月19日晚自习在我的九班进行一节有其他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的课堂教学。提前五分钟发放本节课的导学案,然后按照“6 1”高效课堂模式开展课堂教学。

1、课堂情况

合成高分子在高考中可能是聚合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或者寻找单体,分值在2到3分。导入是一张中国航天员的航天服的图片,用到高分子材料,有它的性能反推它的结构,所以要了解高分子物质,从而进入思考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完成基本概念的填空,以及独立完成四个加聚反应的方程式,四个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六个单体的寻找。基本概念没有核对答案,但是通过快问快答8个判断对错来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然后进入讨论环节,明确讨论的任务,核对答案,由加聚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加聚反应单体、链节的结构特点,以及由单体写链节的方法。

展示环节是学生讲解加聚反应单体的结构,具体是含哪些官能团;由单体到链节的书写,具体是链节的主链和支链的确定方法;加聚反应从单体种类如何分类。评论环节就学生展示的问题给予指导并补充。需要讨论、展示、评价的有三个知识点,前两个是正向思维,第三个是逆向思维,具体是一议,三展三评。检查环节是三个习题,包括两个高考题。

2、我的课堂预期

我花费五天的时间备课,做导学案和ppt,同时还给其他三个化学老师一起讨论问题的设置,仵老师说加聚反应单体有点简单,我就去改碳骨架,让它难一点,带几个支链;霍老师说如果学生去书写方程式可能会时间紧张,我决定用投影仪;符老师说容量有点小吧,我就去寻找高考试题;一共修改了至少八次ppt和导学案。我想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一段文字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培养他们多方面对比分析一个知识点的能力;培养他们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互换能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3、实际效果

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只是提前五分钟分发导学案,按部就班上课。思考环节拖沓,预订9分钟,结果是13分钟,因为我在旁边巡视的时候,发现学生阅读速度很慢,概念填空用了四五分钟,聚合反应方程式书写一个一分钟不够,只有独立思考,完成任务,讨论才能充分,所以延长了时间。快问快答并不是那么快。展示环节,以前特别活跃的孩子,这次默不作声,不是想象的那么踊跃,第一个展示的反而是平时不怎么活跃的孩子。回答问题也没有很强的条理性,需要我来提示。我的评论也就夹杂在学生的讲解中,归纳性的语言由我来总结了。因为时间关系,几个高考题留到课下完成。

  1. 深度反思

这是一次很不完美的课堂,虽然课堂不可控因素存在,但课堂实录与我的预期出入太大,使得我不得不去思考。

1、学生方面

(1)学生的快速阅读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差,概念阅读填空耗时多,导致不能完成预订任务。快速阅读和有效提取有效信息,可以提高做题速度及做题准确率。如果这种能力差,结果是做题速度慢和理解不到位而审题不清。例如选择题中有的选择正确的选项,有的选择不正确的选项,常常有同学因为没看清而错选。还有的是关键词没看到,例如题干上描述的是烃,选项中“乙烯、氯乙烯、苯乙烯均可发生加聚反应”这一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因为氯乙烯不属于烃。解决方法:边看题边把重要信息标注出来,这样眼动、手动、脑动,不易出错;同时平时注意限时训练,提高做题速度。

(2)学生心理素质差,课堂展示紧张,讲不清楚。根本原因是知识不很牢固,或者语言组织能力差,一紧张,出现遗忘。一道题能做对,可能有时候是70%会,剩下的是猜测,所以能得分但讲解讲不清楚。“6 1”的展示其实是倒逼着学生把这道题理解透彻,毕竟谁讲谁清楚。

其实,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到位也是考试考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期中考试9班化学5个一本进线,26个二本进线。查阅他们的答题卡发现:二卷17、18两个送分题,孩子17满分的6个,18满分的4个,两个都答对没有丢分的只有两个同学;还有一个现象是有的学生过二本线是基础题不丢分,难题不会,有的则是难题会做但基础题丢分,最后两者分数接近。往往后一类同学本可以过一本线的。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多讲多练。

2、导学案

(1)导学案的编制工作。导学案编写按照“6 1”模式,有思考、讨论、展示的内容,每一步要做什么需要指代明了。例如讨论环节,讨论的内容确定,你想让学生得出什么结论,需要有提醒。这次讨论环节,我让学生“观察单体特点,小结加聚反应类型”,范围有点大,可以改成“根据单体官能团,小结发生加聚反应的反应物的特点;根据单体数目和结构,小结加聚反应的类型”。指代越具体,学生讨论越充分。

(2)导学案发放时间。导学案应该提前发放,至少保证20分钟的预习时间,通过预习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讲什么,他自己哪些已经掌握,哪些需要认真听课,思考,才能学会,目标明确。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解决40%的问题,剩下的60%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展示、评讲来解决。课前预习可以为6 1模式节约时间,使议展评在充足的时间中开展。

3、教师方面

(1)备学情不充分。“6 1”模式在九班用得比较多,大多是专题课和习题课。平常情况下,小组对抗竞争,每次获得积分,一周一结算,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一组都有学生展示,因为不同学生展示积分更多,所以参与度还是很高的。有时候是我随机指定一列同学,从前到后,有时还会拐弯,很有不确定性,但只要学生提前独立思考完成所讲试题,基本上都能讲解出来,偶尔有同学讲不清楚,或者不会做,他会很机智的请其他同学帮忙讲解,课堂一直很活跃。所以在这次青年教师展示课上,我没有想到他们那么内敛,不愿展示,而且当时我也不愿意随机抓人,我一直希望他们能主动的参与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所以课堂有点沉闷。

(2)备课内容控制的也不是很好。当时选择高分子,我知道它是高考高频考点,而书写聚合反应方程式是学生的弱点,期中考试五个方程式全对的只有一个同学,大多数是书写不够完整,丢了水,卤代烃等小分子,或者配平有问题,所以导学案的编写其实更注重落实,让他们自己去书写,去观察,去总结。但是,当其他老师拿到导学案时,很惊讶地说这节都不用讲。目前我们在做集体备课,编制导学案,分配到人,也完成了。但是实际教学中每个老师都使用了吗?

去年春天,山西省忻州一中吕羡平校长在我校做的报告“高效课堂的核心是落实”中,提到的精准教研是课改的前提,如图所示

一节印象深刻的数学课(一节61)(1)

一节印象深刻的数学课(一节61)(2)

一节印象深刻的数学课(一节61)(3)

按照忻州中学的做法,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一节课,有主备人编好导学案,制作好配套ppt,然后教研会中,主备人讲解之后,大家再共同讨论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习题怎么呈现,6 1每个环节怎么编排,思考讨论展示评论哪些问题,课堂例题学生具体怎么做。这样一来,工作量瞬间会增多很多,但坚持下去,循环使用,第一次累,之后只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反而会越来越轻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