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与答案(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九章)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与答案(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九章)(1)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与答案(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九章)(2)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与答案(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九章)(3)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与答案(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九章)(4)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与答案(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九章)(5)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与答案(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九章)(6)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与答案(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九章)(7)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与答案(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九章)(8)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与答案(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九章)(9)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与答案(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九章)(10)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与答案(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九章)(11)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与答案(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九章)(12)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与答案(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九章)(13)

1. 试述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流程及功能。

答:(1)公共危机预警流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或转化为指标体系;分析信息;将加工整理后的信息和指标与危机预警的界点进行比较,从而对是否发出警报进行决策;发出警报。具体见图9-1: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与答案(真题公共管理学第九章)(14)

(2)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具有的功能主要包括:

①信息收集与分析。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通过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将真实的信息以完整的形式收集、汇总起来,并加以分析、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将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和事态发展情况传送到公共危机指挥系统和相关部门,从而保证危机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公共危机应对与处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②危机预报。在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和分类,全面、清晰地预测各种危机情况,捕捉危机征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的类型、涉及范围及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向决策者建议发出危机警报,启动危机处置程序。

③危机监测。在确认公共危机发生后,对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发展进行严密的监测,及时搜集危机状态的有关信息,特别是要监控掌握能够表示危机严重程度和进展状态的特征性信息,对危机的演化方向和变化趋势做出分析判断,以便使危机处置指挥机构能够及时掌握危机动向,调整对策,使危机处理决策有据可依。

④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要求恰当地选择媒体,尽量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发布有关信息,即使在危机发生初期不能确切、全面地掌握情况,也应及时、客观地发布有关信息。这样做,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有利于树立权威的信息源头形象和设立权威的信息传播途径,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

⑤信息沟通。公共危机管理中与利益相关者及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是取得相关人员和机构理解、配合与支持的前提。在对抗性危机事件的外理中,信息沟通包括两个方面:a建立冲突双方之间的谈判沟通渠道,增进交流沟通,减少误解;b.洞悉对方的动机、实力和决心,有针对性地拟订有效的危机处理方案。

2. 试述行政紧急权力受到法律控制的必要性及其措施。

答:(1)行政紧急权力要受到法律的控制,其原因在于:

①同其他行政权一样,行政紧急权同样有被滥用的可能性。行政紧急权既是紧急状态下一种必要的权力,又是一种最为危险的权力。如果认为情况特殊,政府公共部门就可以为所欲为,各部门、各地区可以各行其是,权力就会无序行使,社会就会出现新的混乱。而且,行政紧急权是一种影响力和支配力极大的权力,稍有不当就可能影响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行政紧急权在一些国家的运用实践表明,它是一种最容易被滥用的权力。

②行政紧急权如果没有合法的权力来源,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持久的感召力;紧急行政权如果没有必要的规范和约束,就难以取得法律强制力的支撑;行政紧急权如果有必要的自律和他律,就得不到国民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③紧急事件的不断出现以及各国之间的相互学习,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了处理紧急事件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为紧急状态下的法治化创造了条件,也打破了紧急行政不能或难以规范的神话。

因此,将行政紧急权纳入法治轨道,建立相应的应急法制,同样是公共危机管理所必需的。一个有较高治理水平的法治政府,不仅能在正常社会状态下运用法律维护好社会秩序和国民权益,而且在非常时期也能做到依法办事。

(2)行政紧急权力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受到的法律规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范围规制。这实际上是法律保留原则的体现。法律对于政府在紧急状态下有效、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危机所必须具有的权力,事前都尽可能加以详尽、明确的列举规定。现代法治既不允许政府公共部门即使在紧急状态下任意确定自己行使何种权力,也不允许随意伤害公民权利,而是要框定行政紧急权力限制公民权利的范围和边界。

②程度规制。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不仅有范围的限制,还有程度上的约束,这主要是要求行政紧急权力以及紧急措施要符合比例原则。比例原则又称“禁止过度”原则,具体含义包括:

a适当性或妥当性原则,指行政主体采取的措施及方法应有助于行政目的的实现。

b必要性或最小侵害原则,指行政行为应以达到行政目的为限,不能给相对人造成过度的不利影响,在有多种可以达到行政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可选择时应选择对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c均衡或相当性原则,指采取行政措施所造成的损害,不得与达成的行政目的的利益明显失衡,即行政主体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损害,不可以超过所采取措施带来的好处,即不能为实现目的而不择手段。

比例原则的核心是要求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保持在适当、必要的限度之内。

③程序规制。正当程序原则在紧急状态下受到限制已是国际惯例,然而政府公共部门行使行政紧急权力应当遵循必要的、明确的法律程序规定,已被很多国家的立法机关所接受。展行正当程序的重要保障是政务公开制度。政务公开是现代公共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有时政务公开程度也被称为透明度。政务公开在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下较之于平时更为重要

④目的和条件规制。现代行政法规范和控制政府权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即在法律授予政府公共部门权力时明确规定授权的目的,在授予政府公共部门紧急权力时尤其如此,以制约政府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定目的范围内行使所授权力,防止其滥用紧急权。同时,通过紧急状态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确定政府公共部门行使紧急权力的条件。在紧急状态下,政府公共部门虽然享有比平时更多且更具强制性的权力,但是,法律授予政府公共部门这些权力是附有条件的。如果政府公共部门违反法定条件行使权力,即构成滥用权力,将因此被追究法律责任。

3. 结合实际分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答:我国政府和社会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灾难和危机的考验,并目在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与公民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其问题主要存在几个方面:

(1)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以及整个社会公民的危机管理的意识比较弱政府官员以及公共管理者通常不把危机管理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他们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比较弱,过分考虑自己的经济指标而忽略社会的公共危机治理是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首要问题。同时,社会民众也缺乏危机管理的意识,缺乏对政府危机管理的监督,从而不利于整个社会危机管理意识的形成。

(2)政府的危机管理缺乏系统的战略和政策规划事实上,导致危机发生的正是某些特定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环境。尽管人们不能消除危机,但是人们可以消除危机产生的原因,防止危机的扩大和恶化。因此,把危机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是十分重要的。要把危机管理同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危机管理同资源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把危机管理和文化发展结合起来,把危机管理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克服我国以往的缺乏管理战略和规划的弊端。

(3)政府的危机管理缺乏组织化的保障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国家有必要在中央政府建立高层次的危机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

①制定危机管理的战略、政策和规划。

②进行危机信息管理。

③进行危机风险的评估。

④在非危机时期,负责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工作。

⑤在危机发生期间,负责领导与协调工作。

⑥负责危机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⑦对政府管理者和社会公众进行危机管理的教育和培训等。

(4)政府的危机管理缺乏完善的法制的保障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整。

(5)政府的危机管理缺乏制度化的财政资源保障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危机管理的预算纳入政府的预算体系之中;政府有必要设立必要的专项基金,用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并且建立监督的制度和程序以保证基金的合法、合理及有效的使用。

(6)政府的危机管理缺乏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和支持系统政府的危机管理,无论是危机的预防、准备,还是危机的回应和危机后的重建,必须建立在准确、全面、适时的信息基础之上;政府危机管理的政策制定、危机决策也离不开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危机管理最大的特点之一在于危机的不确定性和环境的复杂性,所以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7)政府的危机管理与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合作机制有待完善在危机管理上,要积极争取国际性的组织和地区性的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在信息方面的沟通。

4. 论述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

答: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会是危机处置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共危机新闻发布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对干妥善外理危机事件、减少危机损害和维护公共部门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新闻发布应急响应机制

公共危机发生后,在启动紧急处置机制的同时,要迅速启动新闻发布工作,在负责处置事件的指挥部下面,设立专门的新闻发布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新闻发布工作。新闻发布是处置公共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和决定处置公共危机的方案时,要根据公共危机的不同应急响应级别,成立相应的新闻发布机构,确定新闻发布方案,明确新闻发布内容,组织新闻发布工作,使新闻发布工作更好地为处置公共危机服务。

(2)新闻发布机制

公共危机新闻发布要坚持及时准确、适度、“于我有利”的原则:

①只有及时地报道,才能有效地引导舆论,避免和减少猜测性和歪曲性报道,争取主动权。快速、及时一定要以准确为前提。

②新闻发布要注意适度,讲究策略,认真策划,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到公众的心理接受能力,注意消除和化解公众的恐慌情绪,维护社会的稳定。

③新闻发布的目的是应该“于我有利”,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有利于树立公共部门的形象。

④新闻发布要得到授权,发布的内容要按程序报批,无新闻发布职能的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就公共危机事件处置工作接受记者采访或发表谈话,以避免说法不一,造成信息混乱。

⑤新闻发布可由新闻发言人通过新闻发布会、吹风会、散发新闻稿、接受记者采访或书面回答记者提问等多种方式进行,采访应优先安排中央或当地的权威新闻媒体。要注意针对不同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各自的特点,接受采访,发布新闻。

(3)中外记者采访管理机制

①新闻工作机构要及时受理中外记者的采访申请,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方式,主动向记者提供危机事件的有关信息,为记者的采访提供方便。要使记者有正式的渠道获得权威信息,避免根据猜测和传闻做报道;要使记者清楚在哪里了解情况、找谁了解,而不必四处打探消息。

②要加强对记者采访的组织、现场管理工作。出于抢救工作及其他因素考虑,可以划定区域,不让记者进入现场,但应该对记者说明原因;在不影响事故抢险和记者安全的情况下,则可以尽量安排一些记者进入现场,并为其提供便利。对记者的管理要避免简单生硬,要把管理工作与正面信息的提供与采访安排结合起来。

(4)境内外舆情跟踪和通报机制

负责新闻发布工作的机构要密切关注境内外媒体的报道,汇编连情简报,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通报,并组织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工作,澄清事实,解疑释惑,驳斥谣言。

(5)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和特殊的媒体,具有传播快、影响大、互动性强、管理困难等特点。

①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及时传达政策、举措以及各种正面信息,主动引导舆论,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汇聚的特点,将其作为了解、搜集舆情的重要来源。

②要警惕并及时删除各种歪曲事实、煽动矛盾、影响公共危机处置的有害信息及时封堵境内外一些采取恶意攻击和敌视态度的网站。

(6)公共危机事件分类处理新闻发布机制

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危及公共安全并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及时组织新闻发布;对于一些涉及重大政治性、群体性、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形象的社会安全事件的新闻发布要十分谨慎,并要得到统一的授权。

在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处置过程中,新闻媒体作为应急管理组织的主要合作对象之一,在危机状态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多重任务。应急管理组织要从控制社会秩序、防治危机升级和不必要的恐慌等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选择地控制信息源和信息传播渠道,这就涉及妥善利用新闻媒体力量的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