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李辅国简历 寇连材忧国忧民
前言
太监一词是指封建社会时期被阉割生殖器后入宫服务的男性,即宦官。此种现象不但在中国出现,在世界其他国家历史上也出现过。我国的太监制度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由于太监的生理缺陷,地位卑微,造成其心理畸形、变态的现象大有人在。有个别太监一旦有了权力,就拼命捞钱,仗势欺人、甚至坑害百官、擅权乱纲、祸国殃民。在中国历史如赵高、魏忠贤、高力士、王振、童贯、李莲英等就是这样的太监。
本文介绍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太监品德,而是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敢于斗胆上谏慈禧太后而遭杀生之祸的清末“义烈宦官”寇连材。
寇连材
少年身世
据寇连材的长孙寇长城,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回忆说,寇连材在1868年生于直隶昌平州(今北京市昌平县)南七家庄村。他原名寇成元,进宫以后被赐名为寇连材。寇连材不同于一般太监的文化水平,因其家境尚可,其父寇士通,粗通文墨,秉性豪爽,好打抱不平,常为受欺压的贫苦农民打抱不平。寇连材读过几年私塾,稍大即边务农边自学,不仅通读了经史子集,还通过在城里做事的亲友,借阅了洋务派和维新派所写的书籍报刊。加之距离京城很近,消息灵通,对于朝廷的内部纷争,以及列强的步步侵略,也多有所闻。寇连材深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积弱积贫,深感有亡国之患。因此,他日夜忧愤,不时地与亲友谈论,表示要为国为民效力。
那年头时兴早婚。寇连材15岁时与铁匠营村张氏女结婚,生有两男一女,1891年,寇连材23岁时,他父亲寇士通因事与鲁疃村大地主赵灿打官司。赵灿的儿子、女婿都在衙门里做事,官官相护,反诬寇士通有通匪嫌疑,结果有理的官司打成没理,自家的几十亩地倒被赵家讹去,几平倾家荡产,寇士通气恨交加而死。
自阉入宫
家中遭此大难,寇连材无法在家维持生计,决定到京城发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寇连材的长孙寇长城回忆是寇连材自己动手净身,以便进官“陪龙伴驾”,好直接进谏最高统治者。
寇连材净身、入宫的事,当时在家中及附近村镇人们都大为震惊。大家知道,小老百姓入宫当太监,等同于判终身监禁差不多,能爬上高位、有钱有势的太监只有那么几个。寇连材说:我也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也留恋母亲、妻子和儿女,但是,我不能眼看着国家任人宰割,不能坐等着当亡国奴。
经过三个多月的诊治调养,寇连材的伤好了,即去北京地安门外五斗钱庄,他二姐夫在钱庄管事,托他设法引荐入宫。
这个钱庄的东家,有一个哥哥叫王俊如在宫里当太监,人称“梳头王”。有一天,王太监来钱庄,寇连材的二姐夫把他引荐给王太监,并说明意图,王太监一看寇连材仪表堂堂,眉清目秀,谈吐文雅,就有儿分喜爱不已,连声说:“有出息,有出息!”随后叫寇连材把姓名、年龄,履历写清楚,交给他带进宫去。寇连材当时就行大礼,拜王太监为师父。当下,王太监认为寇连材准能出人头地,很乐意收这样的徒弟,不多几天,王太监兴高采烈地来到钱庄、告诉寇连材,已经跟内务府说好,叫他准备一下,换上新衣帽、明天上午随他进宫。
进宫以后、内务府还没有安排好候选日期、暂时叫他在东夹道打杂儿。一天,寇连材从屋里出来倒洗脸水,被慈禧太后看见,一下引起了她的注意,传旨把他叫到跟前,问过姓名、年龄、来路、端相良久,甚是喜爱、当即留在身边、做梳头房太监。之后,又见寇连材能写会算,就让他掌管自己房里的账目。
而有些史料上说是他在京城经一个太监介绍,被阉后进入皇宫的。无论是那种情况都说明寇连材是主动自残身体,慷慨赴义的。
在清朝初年,宫里曾经订有“内监言国事者斩”的严规。后来,这条规定就失效了。皇帝或太后要派太监了解官外的动向和王公大臣的密事,王公大臣也要向太监打听皇帝或太后的心思,无形中太监成了他们之间的桥梁,不但“言国事”,甚至代皇帝、太后出谋划策了。
慈禧太后
尽管慈禧太后对他十分宠爱、格外加恩,寇连材耳闻目睹慈禧处理内政外交的种种做法、虚待光绪皇帝的种种情形、心中非常慎慨,曾多次婉言进谏。慈禧以为他年少无知、不甚介意,捺着性子未加罪于他。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一败涂地。第二年,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消息传遍京城内外,康有为等人进行“公车上书”,变法维新运动进入高潮。这时、慈禧太后把寇连材安插到光绪皇帝身边、名为侍候皇上、实则令他监视光绪,随时密报。
初期,光绪皇帝对寇连村存有戒心。后来两人由谈论古文到议论时事,光绪得知寇连材胸怀大略、有胆有识、极力赞赏变法维新,很快就把他作为自己的贴心人和助手、器重、信任他、与他商讨大政方针,派他给维新派传递书信、从中穿针引线。
光绪皇帝
寇连材曾与家人说过、光绪好学不倦、思想清新、励精图治,礼贤下士。他不但阅读中国古书,更认真钻研翻译过来的外国政治论著。他讨厌宫廷的繁文物节,办事讲求实际。他的思想和言行,与慈禧形成鲜明的对照。寇连村每提到光绪皇帝、都肃然起敬,表示“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1896年3月12日早起,寇连材从光绪那里来见慈禧,声泪俱下的进谏到:“危难到了这个地步,老佛爷即便不为国家社稷着想,也要为自己的后日着想,怎么能只图眼前快乐啊!”慈禧以为寇连材得了癔症,怒斥一顿,把赶出门外。
绝别家人
寇连材随即向宫中请假五天,回到南七家庄与亲人诀别,顺便把他记录的官中轶事一册交给他大哥。册子有二百多页,其中关于慈禧虐待光绪的记录占相当大的篇幅。主要内容有:
慈禧骄奢淫逸,根本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比狠心的后娘还要狠十分。
皇上年少时,常挨慈禧的鞭打,或罚长跪。长大以后,也常受慈禧的斥责。皇上见慈禧,如见狮虎,战战兢兢。
皇上每天要到慈禧那里去下跪请安。慈禧不叫他起来他就不敢起来。有时慈禧下棋,或与别人闲谈,旁若无人,皇上一跪达两点多钟。
寇连材在家这几天,还写了一份《上太后书》,并念给他大哥听。他大哥吓坏了,忙着把稿子夺过来扔进灶膛烧了。据老人们说:《上太后书》共十条,其中有:一请太后勿揽朝政,归权皇上:二请太后停修楼台殿阁,把财力用于富国强兵:三请太后勿再阻挠变法维新,内修政理,外御列强:四请太后不要相护贪官污吏卖国贼,交部严惩,以儆效尤:…总之,这份上书不亚于声讨慈禧的檄文。
他大哥劝寇连材:“太后专权,杀人如割草,路人皆知。你不希图荣华富贵,不跟她同流合污,这就很不错了,怎么去做这种虎口拔牙的事?”寇连材说:“我进官当太监,抛下了慈母,抛下了妻子儿女,为的是救国救民:而今,我参加变法维新,冒死进谏,还是为国为民。舍身取义,别无他求。”随后,他又连夜重新赶写出《上太后书》。离家时,他饱含深情地安慰老母,劝勉妻子,爱抚儿女。他哽咽着说:“我不是妈妈的好儿子,不是妻子的好丈夫,不是儿女的好父亲。对老少三辈,我都没有尽到责任。可是,我的所作所为,要对得起国家社稷,对得起数万万骨肉同胞!”说完,酒泪而别。全家相送到距村一里远的小清河畔,很像易水河畔送荆轲上路,慷慨悲壮,感人肺腑。
冒死进谏
3月17日,寇连材回到宫里,把自己随身的钱物分送给其他太监,然后向慈禧上书。慈禧看后大怒,声色俱厉地问寇连材:“我看这不是你的本意,准是受了别人的指使吧?”寇说:“是我的本意,没有别人指使。”慈禧让他复述一遍,他背得很流畅,只字不差。慈禧又煞有介事地搬出家规威胁说:“本朝‘内监言国事者斩’,你知道不知道?”寇说:“家规早已被你破坏得不成样子了,国家的大好河山被你破坏得不成样子了。而今我参加变法维新,就是以身许国,不怕抛头颅,洒热血!”
慈禧即命内务府把寇连材关押起来,19日指令移交刑部押服菜市口刑场处斩。临刑时,寇连材神色不变,从容就义年仅28岁。围观的群众无不为寇连材爱国忧民、舍生就义的壮烈行动所感动。光绪皇帝听到噩耗,痛哭流涕,几日不思饮食。京城志士仁人,莫不叹息。
寇连材就义后,其尸由一个远房本家收敛,葬在南七家庄。到了民国,有人集资在京西百花山上建立了寇公祠,树碑立传,每逢忌辰农历二月十七日都举行祭奠。
后人评说
晚清的变法维新运动的倡导人之一梁启超,在他所著的《戊戌政变记》一书中,称清官太监寇连材为“义烈宦官”,并且代寇立传《烈宦寇连材传》,附于“戊戌六君子”传之后。
我国著名作家杨树彬先生编写的话剧《清官外史》及香港在1975年由著名导演李翰祥导演的电影《倾国倾城》中也有寇连材这个角色。
我国著名甲午战争史学家戚其章先生曾查阅清宫档案到《寇连材死谏折》(即《上太后书》),其内容主要是:一、整饬吏治、奖惩分明;二、加强国防、防范外患;三、普及教育,男女平等均可上学,选拔官员择优而取;四、各地官员连任不宜超过三年,京官与外阜官员实行轮换调任制度;五、整理全国的度量衡混乱的现象;六、择贤为嗣、继承皇位;七、国家统一发行纸币,禁止各省私印纸币。但由于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寇连材也提出了在今天看了比较荒唐的进谏内容,如:他认为外国的枪炮“打硬不打软,宜牛皮极软之物能挡外国枪炮炸”,抵制铁路修建和西药的使用等。
在那个封建制度等级森严的社会,地位低微的寇连材忧国忧民、在他的心中闪耀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能够敢于冒死进谏,舍身取义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
主要参考资料《义烈宦官——忆我的祖父清宫太监寇连材》(寇长城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