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在蘑菇屋做饭(海清谈心居冰凉的素盒饭)

电视剧《心居》正在热播,日前,女主人公冯晓琴的扮演者海清接受媒体采访,畅谈了自己对冯晓琴这个角色的理解,也讲述了自己在拍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海清在蘑菇屋做饭(海清谈心居冰凉的素盒饭)(1)

很像女超人,特别烟火气

北青报:这部戏是一部家庭剧,它跟你以前演的这类戏有什么区别吗?

海清:我出演过很多广义上的生活剧家庭剧,但每一个剧侧重点都不一样。每一部戏里边的生态啊,家里边的环境啊,各方面还是完全不太一样的:《小欢喜》,主要聚焦于自己家里面孩子老公之间的关系;《媳妇的美好时代》,聚焦的是和婆婆的关系;《心居》这部戏,剧情设置是我以前没有碰到过的,跟我的大姑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么强烈,还有跟这个我剧中老公一大家子的关系,很多时候都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戏剧张力是非常强的。

在冯晓琴台词上面做了一些调整,让一个外地女人讲话会带多一些上海腔调,因为她潜意识里想更多地融入上海这样的一个环境,就像是有些人很怕自己会被别人看不起,会觉得自己好像不是上海人,所以会刻意要迎合这个城市和迎合这个城市的人。我觉得冯小琴多少会有一点这种感觉在,于是就调整了台词和口音。

我蛮喜欢冯晓琴的,她有句台词“打不死的小强”,很像女超人,特别烟火气。

海清在蘑菇屋做饭(海清谈心居冰凉的素盒饭)(2)

比在办公室里那些角色更吸引我

北青报:冯晓琴送外卖,你是否体验过外卖员工作?

海清:我其实特别喜欢送外卖的戏,为了送外卖我就在街上观察外卖员,他们很辛苦,非常辛苦,有人拿汤又怕撒掉,又怕给差评。他们拿东西的姿势、跑步的姿势,都是我要学习的。那个很难看的跑步啊,但我用在戏里面很真实,骑着电瓶车满大街跑。我很喜欢这样的角色,我觉得比在办公室里那些角色更吸引我,因为这些角色好像就像我们自己一样。

这样的角色,它没有剧本的光环,没有那些荣耀,没有那种奇迹,就是实打实地把你摔到泥土里,老公死了、房子买不起、孩子要上学、家里面还一堆事情。相对来说,像这样的角色更吸引我一些,演起来层次感会更强一些,真的是需要靠你一场一场戏去拼下来,让观众相信,冯晓琴就是在这样一步步往上走,而不是先天的剧本架构。

海清在蘑菇屋做饭(海清谈心居冰凉的素盒饭)(3)

冰凉的道具盒饭吃起来好香

北青报:但是不在办公室里的戏,似乎都很辛苦。

海清:我还有一场送外卖的戏,也是那天正好下雨,我也是一天奔波拍摄,也没有吃饭,饿的前心贴后背,正好剧组里边给我准备了冯晓琴的盒饭,我觉得那是吃过的在这个组里最香的一顿盒饭,真的好香啊!就是一个豆角和西红柿,虽然是素的,但我吃得好香。我把那些外卖都吃完了,导演喊停,我还在吃。

戏里那个道具就是给我的,虽然其实给我吃的时候都是冰冰凉了,当时我就觉得好香,其实也不是那个饭菜很香,就是觉得饿了一天,我们那天快拍的时候都已经晚上四五点了,我一天没吃就能吃到这样一顿饭,就觉得人生足矣。还是刚刚下完雨,几乎是在雨里吃的饭。我有时候看见外卖小哥蹲在地上吃一个很简单的饭,具体什么我都忘记了,就蹲在那边吃,我就会很心疼,非常心疼。

海清在蘑菇屋做饭(海清谈心居冰凉的素盒饭)(4)

大菜场、小菜场、菜市场、广场

北青报:你如何理解冯晓琴那种对生活的算计?

海清: 拍摄现场我编了一个绕口令,我说冯晓琴的戏就是“大菜场,小菜场、菜市场、广场”。有一天拍完了,导演说,“我们晚上在西餐厅拍你来啊”,我就穿着外卖服就去了——有的时候收工以后,那外卖服我也穿着,尽可能把它穿得脏一点旧一点——坐在门口,他们在里边拍红酒啊西餐啊,就是拍那样的戏,我说这是我进到的最好的主场景,我的戏基本上都是比较接地气的场景。

谁不为自己的生活算计呢,我觉得冯晓琴的打算站在她的角度,我是能理解的,她还是希望能够在上海有个立足之地——我一个外地人到北京,前20年没有买房子,周围无数人跟我讲,你不在北京买房子啊?你为什么不在北京买房子?你要为自己打算。我觉得这个东西无可厚非,都是在正常行为里面。

她是小城市出来的,格外希望能够离开旧的环境,把弟弟、妹妹、孩子都弄得特别有出息,她有一种长姐如母的风范,只身闯大上海的感觉。

海清在蘑菇屋做饭(海清谈心居冰凉的素盒饭)(5)

我自己是有了孩子才买的房子

北青报:你如何看待房子?

海清:现在我帮很多年轻人介绍对象,大部分会问学历和老家,第三个问题就是在哪有房,这好像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我们好像下意识认为有房子才有家,像我这种都生了孩子还没买房子的,真的是算少的,我觉得我都算是另类的。

我的孩子大概两三岁时我才买房子,而且我买房子还是我妈让的,说你要买房子,不买房子将来你孩子住哪呢?我说住租来的房子我没问题啊,我妈说那不行,她不同意。要按我的想法,以后开个房车,带着我的孩子四处去,在哪儿拍戏就住在哪,这才是我的理想生活。

冯晓琴和顾清俞,这两个人代表不同的家庭背景,边界感极强,所以她们俩的这种隐隐约约的敌对,是和她们的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是上海本地人担心害怕算计和侵占,冯晓琴又比较希望能够在上海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她们就天然会有一些敌对的矛盾。再加上后面我剧中老公死了,更把这种关系推到了顶点,而我老公死跟这两个人都多少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所以这种矛盾的设置就先天具有对立性。

在我看来,房子重要,但也不是那么地重要,最重要的是你的心到底是住在房子里还是住在哪里。我觉得“心居”这个名字非常好,是心安定的居所。有的时候就算有了家,但在里边心依然不安,这个家就不是家,我觉得是你要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找到自己的价值。

冯晓琴恰恰在很长一段时间丢掉了自我,那么当反过来,这些老人需要她的帮助了,开养老院这件事情既有社会效益又有个人利益,当这两个利益结合得特别好的时候,你会发现冯晓琴的人生有了很大的转变。

海清在蘑菇屋做饭(海清谈心居冰凉的素盒饭)(6)

冯晓琴是值得尊敬的

北青报:能否谈谈对冯晓琴的理解?

海清:我当年拍《蜗居》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很少有人是海藻,但大部分是海萍。我可能比较钟情于这样的角色:人物性格是多面的,有自私,有阳光,有乐于助人,有犯错。我喜欢这样比较真实的,而不是那种自带高光自带光环的角色。

我觉得很多人都是冯晓琴,像我自己是南京人,我到北京也希望可以在北京立足,在北京有所发展。我不觉得冯晓琴卑微,也不觉得要低着头去看她,甚至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是她,在经历人生这样的低谷后我真的能够翻身吗?我很尊敬也很敬佩这样努力生活、好好生活的人,我觉得冯晓琴是值得尊敬的。

我对冯晓琴的解释:我凭本事吃饭,我不偷不抢,该我的就是我的,不该我的我也不要。之前冯晓琴依赖于丈夫,依赖于家庭,依赖于其他的东西来改变她,这是她原有的教育和背景给到她的思维,是她的先天不足。

可是当经历过这些事情——有的人在事情中是可以成长的,有的人在事情中是堕落的——对于人生给的这个大考,冯晓琴给了很好的答案,她完全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我也不是很讨厌她,她的缺点我也能理解,像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知识面、她的认知、她的三观。起初她还在意很多事情,但后期的转变我们也看到了,也要给予她正面的评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崔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