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1)

编辑丨小卢吃瓜

排版丨皇宫里的女人

“细节控大佬”《知否》,竟然把第一集的聘雁拍错了?

王大娘子因为两只鸟,怒扇林噙霜。这聘雁到底有啥讲究,让整个盛家焦躁不安?

剧中华兰纳征礼上,袁家来盛家下聘,带了两只袁二郎亲猎的大雁做主礼。

但这里出现了纰漏,从袁家随从举得牌子就能看出来,“文定之喜”四个字,

表明两家亲事订下了。可是这聘雁,并不是纳征礼上该有的。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2)

在当时聘雁是彩礼的必需品,更是在“三书六礼”中的五礼里都要用到,足见它的地位。

在《仪礼士昏礼》中就有此记载,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中都要用到聘雁。

唯独这纳征礼不用,《知否》大佬真是百密一疏了。

另外聘礼可不能轻易转赠或者丢失。宋朝时流行“富嫁”,像华兰的十里红妆,

白氏的三车五船嫁妆,都能看出这一点。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3)

稍微有点能力的高门大户,都会给女儿置办丰厚嫁妆,好让女儿在婆家过得好。

明兰出嫁时,盛老太太不仅自己贴补了厚实的嫁妆,更是把顾二给的聘礼

全都加进了嫁妆单子里。盛紘和王大娘子最终也都同意了,可见是有此先例,

华兰作为盛家第一个出嫁的女儿,哪能让人把聘礼都赢了去。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4)

再者大雁是忠贞之鸟,象征纯洁美好的爱情,幸福美满的婚姻。

就看这个寓意,长枫要把聘雁输了,王大娘子能不急吗?

输了聘雁就是丢了脸面,这对盛家这种清流人家可是大忌。

在当时还有送茶叶的规矩,几乎是聘礼中不可缺的东西。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5)

种茶树的禁忌是不能移根,聘礼中用到茶叶,也就象征着婚姻一但缔结,绝不反悔。

当时还有“三茶礼”的说法,订婚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洞房花烛夜的“合茶”,

都是有要求哒。不仅是这些礼节方面,在当时婚宴上得菜肴也是相当讲究。

像盛家这种官宦门户,饭桌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须得一应俱全。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6)

另外在酒水方面也有讲究,宋朝的酒可不一般。

剧中的明兰极爱喝冷酒,也就是剧中常说的错认水。

平日里喝也就罢了,出嫁前也得来一杯压压惊,足见这酒水的诱惑程度。

顾廷烨更是千杯不醉,在婚宴上陪着喝,装醉才逃过一劫,不然估计得喝到天亮。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7)

但其实这都和宋朝的酒有关系,宋朝时酿酒行业已经比较发达了。

汴京官府就售卖酒曲,人们多是买回家按照自己口味酿造,明兰咋可能错过。

而顾廷烨之所以能千杯不醉,是当时酒的度数不高。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8)

宋朝还没有蒸馏酒技术,即便酒技术有所提高,但还是生产不了高浓度酒。

就这么看,当时婚宴上的酒水,顶多算是一种酒味饮料。

要不让顾二来三大碗二锅头试试?

就这些条条框框的规矩,在古代结个婚真是相当繁琐啊。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9)

“宜修”的经典名句,竟然是《甄嬛传》拍错的误区!

我们都知道,清宫剧中常说的老佛爷,是对太后的称谓。

但其实老佛爷是对皇上帝王的称呼。历史上能自称老佛爷的太后,只有慈禧一人。

毕竟人家大权在握,光绪帝名存实亡。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10)

还有《还珠格格》里小燕子常叫的那句“皇阿玛”,也是不符合历史的。

皇阿玛是晚清汉化后的称呼,历史上皇子公主对皇上的称呼,是“汗阿玛”。

不只是皇上太后,后宫娘娘们的自称“本宫”也是不对哒,都是为节目效果才用起来的。

根据记载,在清朝自称“本宫”的人,只能是东宫太子,以及一些比较受宠的公主。

后宫娘娘们是不能用这个词自称的。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11)

还有“臣妾”这个词,也是不对的,嫔妃们平日里都是用“我”自称哒。

没想到啊,宜修这句经典名言,居然是个错误典范,别再被电视剧骗啦。

那齐衡腰都要累断了的“请安礼”,有什么讲究?

齐衡为娶明兰煞费苦心,好不容易带母亲来盛家,得到的只有一场光明正大的骗局。

在这场戏里,他把在场的所有人都问候了一遍。那剧中的“行礼六安”有啥讲究呢?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12)

首先来看看他对盛老太太说的“慈安”。

慈安是对大自己两辈的长辈说的,一般用于年迈的长辈。

就比如剧中的盛老太太,勇毅侯独女出身,高贵慈祥。

“慈”无疑是和善慈爱的意思,代表了后辈对长辈的孝心,暗喻长寿福气。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13)

在剧中多是用于向非嫡亲祖辈长辈问安。

而对于嫡亲的长辈,剧中是用“金安”来行礼问候的。

就像宥阳盛家大房的品兰,称呼自己祖母时,就用的“金安”。

称呼盛老太太时,就用的“慈安”。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14)

注意看,小公爷称呼自己母亲时用的“懿安”,品兰称呼自己母亲用的“淑安”,

虽说“懿”和“淑”都有些美好寓意,但二者还是有所差异。

或许是编剧想区分一下,毕竟小公爷的母亲是平宁郡主,而品兰的母亲,

只是一个商人的老婆。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15)

之后林噙霜倒台,明兰去庄子上刺激完她回家后,对祖母的称呼又有了变化。

就这么推断,剧里对于这些请安称呼并不是固定的,更没有什么历史依据。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16)

小公爷向盛家三兰问好时,用的“妆安”。

“妆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朝典籍《杨乃武与小白菜》中。

在宋朝是没有这方面记载的,足以证明剧中这一类请安词,都是编剧杜撰出来的。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17)

注意看,盛紘上朝一个手滑,差点断送全家老小!

盛紘刚入京为官时,第一次上班就丢了大脸,激动到手里的板板都拿不住。

他手里拿的板板有多沉,竟让他一个大男人都“拿不动”。

难不成他就是传说中的“细狗”?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18)

盛紘上班第一天就遭到了同行的鄙视,原因竟是他拿不住手里的板板。

别小看这个不起眼的板板,它可是大有来头。这叫笏板,是古代上朝必备好物。

记记词语、写写重点都要用到它,可以说这就是当时的记事本提词器。

不仅如此,官员向皇帝禀报时,也会做两手准备。

脑子里记一份,板上写一份,以防紧张忘词。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19)

如果没有这个板板,皇上说的话你没记住,或者禀报时忘词出了岔子,

就是抄家灭门的大罪。盛紘这个新岗位“实习生”,刚上班一天,

就被吓掉了板板,幸好皇帝没怪罪,不然就是大祸临头。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20)

可不是说笑,原著参考的是明朝的历史。明朝时,一个大臣上朝忘带笏板,

直接就被拉出午门斩首了。明朝有严格的规定,上朝必须要带笏板,不

然就是不尊重皇帝,轻则惩处重则丢命。

笏板的制度可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早在春秋战国前就出现了,一直沿用到了明朝。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21)

清朝是满洲建立的王朝,这时候的大臣是不用带笏板的。

这是因为清朝的官服没有腰带,也没有笏板袋,拿着笏板不方便,

于是就取消了“上朝必须带笏板”的规矩。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22)

尽管这个板子是上朝必备物品,但它可不是个小玩意儿。

这家伙长约两尺六寸,宽三寸,光用手拿着肯定是不方便,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

因此大臣会把板子揣在腰间,用腰带勒着。更有聪明的官员会自己准备一个笏袋,

专门用来装板板。看顾廷烨他身兼数职,要是上朝要汇报的东西多,

一个板板不够用,那么这笏袋就是必备好物了。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23)

另外笏板不只是用来记东西,还是一种礼仪工具。

要知道在古代皇帝都是高高在上的,天子真颜更是不能随意窥视。

这笏板就用来汇报时挡脸用,这样才能彰显对皇上的敬重。

在当时笏板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同等级的官员有不同材质的笏板。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24)

天子用玉做的笏板,有三尺长,也是所有笏板里最长的。

诸侯紧随其后,用象牙制成的笏板,比天子的短四寸。

而到了士和大夫这一等级,就只能用主子做的笏板了。

跟随各自的等级,笏板长度由高向低递减。

知否中郡主县主谁更厉害(细节控大佬知否)(25)

宋朝官员的笏板在颜色也有区分,像盛老爹这种刚入京的小官,

只能拿最低级的槐木笏板,剧中他拿的是黑色的板板,没有纹样。

而一边穿紫色官袍的大臣,就可以拿象牙制成的笏板。

除了板板上没有字,其余还是不错的。至于手抖的盛老爹,下次可得注意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