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真正的精髓(佛教的核心四大真理)

佛教的发展情况同基督教有点相似,它是在印度人明显地反对不公平的种姓等级制度和婆罗门祭司阶级的过程中产生的的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公元前483)原属释迦族,资族出身,因对自己周围见到的种种不幸深感苦恼而舍弃优裕舒适的家庭,去过四处漂泊的苦行者生活终于在似乎受到天启的刹那间,达到了彻悟的境界;从此被称为佛陀,意即“觉悟者”,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佛教真正的精髓?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佛教真正的精髓(佛教的核心四大真理)

佛教真正的精髓

佛教的发展情况同基督教有点相似,它是在印度人明显地反对不公平的种姓等级制度和婆罗门祭司阶级的过程中产生的的。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公元前483)原属释迦族,资族出身,因对自己周围见到的种种不幸深感苦恼而舍弃优裕舒适的家庭,去过四处漂泊的苦行者生活。终于在似乎受到天启的刹那间,达到了彻悟的境界;从此被称为佛陀,意即“觉悟者”。

佛教的核心是四大真理:(1)人生是苦的;(2)苦的原因在于欲望:(3)只有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4)要做到这一切,只有通过“八正道”,“八正道”包括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以涅槃为终极目的,所谓涅槃,译意为“无为”、“寂灭”。

佛陀并未打算建立一个新宗教,但佛陀死后,他的弟子们布讲他的教义,并建立了一些开始对佛教起决定性影响的寺院团体。这些团体的理想是通过苦修身心最终达到神秘的涅粲境界。

虽然僧侣们对此很满意,但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感到难以做到。因而,与“希那衍那”即小乘佛教相对立的“摩诃衍那”即大乘佛教逐渐发展起来。大乘佛教在包容一切这一意义上说,是“大”了,它除了吸纳人们改信大乘以前的某些宗教思想外,还兼容并包了更多的佛教以前的印度思想。它稍微改变了原先偏好默祷的做法,开始采用一些较易于领会、奉行的戒条。于是,只要有信仰,甚至只要有一个不动脑筋、表示信仰的举动,如念叨佛陀的名字,灵魂便可得救。涅槃的含义也改变了,至少对那些世故不深的信仰者来说涅槃仅指天国中的来世,而天国是很有可能进入的,只要乐善好施便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