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平学会释怀 汪建平学会释怀

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某个人心里难以排解,人们就用耿耿于怀来形容他,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汪建平学会释怀 汪建平学会释怀?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汪建平学会释怀 汪建平学会释怀

汪建平学会释怀 汪建平学会释怀

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某个人心里难以排解,人们就用耿耿于怀来形容他。

也是的哦,要让一个人放下他心中所牵挂的人或事,确实比较难。难,就难在他有七情六欲,不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因为,他所牵挂的人不是一般关系的人,他所惦念的事又是让人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

尽管如此,有的时候,人们又不得不放下。放下了,身心才会轻松。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但是,懂得和做到是两回事。放下,话好说,有时却真的难以做到。比如,一个已经握在手里的东西,你让他放下、松手,他就会想:你凭什么?又为什么让我放下?于是,与别人有了比较。我为什么要放下?于是,又有了计较。

比较,会产生差异,比如职务大小、地位高低、学识深浅和生活的富裕与否等等;计较,又让人有了得失心,利与弊的算计。越比较,落差越大;越计较,心里就越不平衡。让人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愈发纠结,难下决断。有时,甚至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生起很大的气来。

而生气,又都是在与他人做了一番工作的、生活的,甚至是老婆和孩子的比较后产生的。情志不遂,火发不出去,气血不畅,久而久之,就会得病。中医认为,过度的悲伤、思虑、劳累等,即为“过用”。“过用”,是致病的主因之一。“人比人气死人”,此言不虚,俗话不俗。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大都有这样的体会:眼睛,看到不喜欢的事物,就会心生烦恼;不去看它,就眼不见心不烦。耳朵,听到刺耳的声音,就会产生烦恼;把耳朵塞起来,就会杜绝或减少许多。想一件开心的事,就会愉快;再念起一件不堪的事,就会十分痛苦。为什么会这样?佛教的解释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成见、闻、嗅、味、觉、知六种认识。六根原本是清净的,皆因蒙尘而让人产生烦恼。故而,明朝破悭道人在《一文钱》里说:“内六尘,外六根,中六识,去缚解粘,立登般若。”

“和高人比较使我们自卑;和俗人比较,使我们下流;和下人比较,使我们骄满。”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和别人比较。

然而,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和事。譬如,有个人在河边钓鱼,每钓上一条鱼就用尺子量一下,凡是比尺子大的鱼就放回到河里去。众钓者不解:“别人都希望钓到大鱼,你却将钓上来的大鱼又放生了,为什么?”回答说:“我家烹鱼的锅只有尺子大小,太大了装不下呀。”

够吃、够用就好,这是一个看似“比较”和“计较”,却又不比较不计较的生活态度与方法。值得人们思考。

由是看来,放下日常生活中种种的多余或不必要,最为关键和值得。而放下日常生活中种种的多余或不必要,就是释怀了。

何为释怀?“释”者, “释放、放下”;“怀”借指“胸怀、内心”。表示在心中放下(某个让人牵挂的人或事),或放下心中所牵挂的人或事。

放下,是打开耿耿于怀“心门”的一把钥匙,是一种自我解脱的有效方法。为此,要想得开、看得透、做得到,譬如:对过时的衣物,不再保留;对过往的事,不再怀念;对离开的人,不再纠缠;对做不到的,不再自责;对得不到的,不再留恋。

“不求世间名闻利养,不乐多畜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及馀资具。”《佛母般若经·菩萨相品》规劝人们,对金钱欲、权力欲和物质欲的淡化或断舍离,会让一个人脱胎换骨,重新出发。

年轻时曾陷入过绯闻旋涡的台湾知名女人璩美凤,老来以“喝咖啡”来比喻释怀前后的心情。她说:过去,在公众场合喝咖啡,那是喝形象;和情人在一起喝,那是喝风情;即使独处,也避不开红尘纷扰,喝得心不在焉;大彻大悟后再喝,就真的是在喝咖啡。

要让自己活得更好,能品咂出生活的原有味道来,就从学会释怀,给身心减负做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