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传承红色基因 实现角色转换)

编者按 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文职人员是军队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批公开招考文职人员步入军营后,如何尽快实现由“地方人员”向“军队人员”的角色转变?实践证明,着眼军队建设实际和文职人员身份特点,坚持用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部队特色文化精神,大力培育听党指挥、热爱军队、创新奉献、助力打赢的职业担当,应为文职人员入营后上好的第一课。

在抗大精神洗礼中成长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 钱珊珊

“从井冈山到宝塔山、从太行山到百望山,学院见证着人民军队的昨天和今天;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救亡、从人民解放到民族复兴,学院绵延着铁心向党的使命担当。”当我一次次向学员讲述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的院史时,心中升腾起的不仅是作为一名红大抗大传人的光荣和自豪,还有一种与建设一流学院并肩而行的幸运和雄心。

多年前,我受领担任院史馆解说员任务。记得第一次走进院史馆,我就被墙上的图片深深吸引,不禁沉浸在那段辉煌的岁月中。要想当好一名解说员,首先要当好学院历史的“研究员”。于是,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实物背后的故事,看到了学院在峥嵘岁月中阔步前行——从太行山区敌后办学的艰难岁月到合并组建华北军政大学,从培养高素质陆军参谋人才到跨入全军重点建设院校行列,再到重建重构重塑,成为我军培养新时代联合作战人才的摇篮。

特别是2018年,适逢学院前身抗大二分校成立80周年,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重建重构一周年,这一年,我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学院在接力传承中换羽重生,确立了“为打仗而生、为打赢而建”的核心价值理念;提出了“直面战场、引领部队、前瞻未来”的办学定位和建设世界一流联合作战学院的奋斗目标;凝练了“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强敌比肩”的世界一流院校建设标准和“办学理念先进、名师大家荟萃、原创成果丰硕、胜战将才辈出、精神文化卓越”的实践支撑;确定了“坚定信仰强基铸魂、专业化课程体系重构”等9大工程。在学院,一种“向战而师、向战而行”的氛围催人奋进,而我也光荣成为一名新时代文职人员,幸运地走进了军队人员的序列。

我常想,我是多么幸运,能够在这样一个底蕴深厚的学院里从事讲解工作,可以带领学员们徜徉在展厅中,共同回忆那一段段饱含着苦难、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我常想,我是多么自豪,能够一遍遍重温这段辉煌的历史,见证学院的开新图强,尽一己之责,用声音传递信念和力量,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奉献青春和智慧。在创建世界一流学院的征程中,我会把学院厚重的历史和红色精神当作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柱,以一流的工作标准和工作姿态,朝着建设新型高素质文职人员队伍的目标,奔跑跨越、不断前进。

(闫晓强整理)

“两弹一星”精神激励我前行

■火箭军工程大学教研保障中心 贾 鹏

“‘两弹一星’精神跟我们火箭军部队所从事的事业离得最近,也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宣扬。”漫步校园,每每路过学校“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群雕,我都会思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让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2006年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学校,岗位是教育技术中心音视频编辑,主要负责学校大项活动的摄像保障、各类课程以及专题片制作。在制作学校简介片时我才知道,学校是在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历史大背景下创建的。

学校的创建为发展我国战略核力量、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奠定了基础,建校以来,先后为部队培养输送了4万多名优秀军事人才。2018年仲秋时节,学校执行某型导弹发射任务,我主动请缨参加实弹发射的摄录像保障任务。大漠深处寒风凛冽,官兵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我与军人一样,战风沙、斗严寒,部队到哪里,跟随保障到哪里。当导弹腾空而起、任务官兵挥帽欢呼时,我热泪盈眶,觉得这一幕与当年老一代科学家实验成功时的情景何其相似。

返校后,当再次驻足“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群雕前,我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雕壁石刻,而是一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创业史诗。

“两弹一星”精神也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精神的体现。入职以来,我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其中一项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因工作成绩突出,我先后获评学校优秀文职人员2次、优秀教员1次、嘉奖1次。

这些年,因考虑个人发展、待遇等种种原因,身边陆续有一些文职人员选择离开部队,但我坚持铆在岗位上一干就是13年,用手中的镜头默默记录着学校的建设和学员的成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两弹一星”精神的滋养和激励:默默无闻,持之以恒,专心做每一件事。

2018年,我被正式纳编,穿上了崭新的“孔雀蓝”,组织上让我担任信息技术室视频组组长,参与学校信息技术室文职人员招聘面试出题、拟聘任文职人员政审等工作。新身份、新形象,要有新作为。为了尽快实现角色转变,我决心继续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融入强军梦,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

(钟福明整理)

当好红军精神新传人

■第969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 王 春

“进了红军医院门,就要当好红军传人!”记得2008年来医院当文职人员护士第一天,护士长找我谈话时,首先强调的就是传承红色基因。在医院门诊大楼前的广场上,新员工入院后都要到老院长傅连暲的铜像前宣誓:一心向党、不怕牺牲,苦练技能、争当传人!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老院长武权。2011年,武院长已是癌症晚期,尽管病情很重,但他自己能做的事情从不让别人做。治疗间歇,他还时常讲起革命年代医疗条件艰苦,医务人员攻坚克难、救死扶伤的故事,勉励大家一定要传承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武院长的最后时光,身体极度虚弱,基本不能进食,全靠静脉注射和少量的鼻饲维持生命。很多人劝他去条件更好的解放军总医院治疗,武院长却说,搞了一辈子外科,知道自己的情况,不愿浪费国家和军队的医疗资源。临终前,武院长用微弱的声音对医护人员说:红军医院以后就靠你们了,你们要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

红军医院的红色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记得我来医院没多久,就遇到一个刚满10个月的小孩患肠梗阻无法排便,术后哭闹不止,我值大夜班担心孩子哭闹影响恢复,便整整一个晚上抱着孩子。第二天交班的时候,孩子突然拉了我一身,虽然衣服被弄得又脏又臭,但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春节前夕,我正休假照顾生病住院的父亲,突然接到医院分管领导打来的电话,说包头院区野战医疗队执行战场救护演练任务缺护士,综合考虑我最合适,问我能不能抽开身。当时,托人从北京请来为父亲行冠脉造影术的专家刚到,丈夫又出差在外,我确实有些抽不开身,但想想红军医院传人在任务面前从来不退缩,我当即就答应了。我把父亲交给弟弟妹妹,把孩子托付给同事之后,就匆匆赶到包头,全身心投入严寒条件下的战场救护训练。演练考核那天,我穿着迷彩服,脸上涂着荒漠伪装色,像战士一样冲进“战场”,判断伤情、胸外按压抢救、止血、包扎、搬运伤员,一气呵成,5名裁判有3人为我打了满分,我感到特别自豪。

传承红色基因、实现角色转变,就在平常一点一滴的熏陶之中。去年医院接到抽组医疗队去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时,全院上下都抢着报名,在抽组大部分军人医护人员参加维和后,不管是医疗保障还是卫勤训练,文职人员都自觉当起了医院的顶梁柱。我完成任务赶回家,父亲术后还在治疗,孩子又感冒发烧了。我既要照顾父亲又要照顾孩子,有时候忙得连饭都吃不上,可是医院来了患重症的军人病号需要我的时候,我依然毫不犹豫地顶上去。

(特约记者汪学潮、通讯员陈 晨整理)

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传承红色基因 实现角色转换)(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