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经典语录译文(西方经典的中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包含在这句流传了几百年的名言中的,就是被誉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的《哈姆雷特》。
哈罗德布鲁姆说:“莎士比亚之所以是西方经典的中心,是因为《哈姆雷特》是经典的中心”。是什么成就了这部戏剧作品如此之高的评价呢?
2. 故事梗概
作为一部几个世纪以来风靡全球、久负盛名的杰作,哈姆雷特的故事恐怕早已是家喻户晓。
故事围绕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闻父亲死讯,回国后的哈姆雷特意外遭遇自己父亲的鬼魂,得知继位的叔叔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他不仅在哈姆雷特的父亲熟睡时通过向其耳朵灌入毒药而杀死国王,还迎娶了不知情的王后,成为新王。同时,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此时正在率兵进攻丹麦,原来,福丁布拉斯是哈姆雷特父亲的上一任国王的儿子,这位前任国王因与哈姆雷特的父亲打赌而失去了国土和性命,如今福丁布拉斯正是为了替父报仇而来。
哈姆雷特得知这场巨大的宫廷政变的内情后,在复仇的巨大动机驱使下,一边装疯来掩护自己,一边用计确认了父亲惨死的真相,此时,他失手杀死了他叔叔的帮凶波洛涅斯,而波洛涅斯却是哈姆雷特苦恋着的恋人奥菲利亚的父亲,哈姆雷特的叔叔决定假手英国国王除掉他,于是哈姆雷特作为外交使臣搭上了去往英国的船。
得知阴谋的哈姆雷特逃回丹麦,才知道自己的心上人奥菲利亚已经自杀,而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为了替父亲和妹妹报仇,而与现任国王密谋通过与哈姆雷特决斗之时,用毒剑与毒酒将其杀死。两人绝对中,雷欧提斯心生恻隐,不愿意用毒剑杀死哈姆雷特而渐落下风,于是,国王拿出酒杯,斟满毒酒向哈姆雷特表示祝贺,却不料哈姆雷特的母亲饮下毒酒意外身亡,而此时,哈姆雷特也被毒剑刺伤,不知情的他夺过剑也刺伤了雷欧提斯,这时,王后毒发身亡,眼见得自己也将死的雷欧提斯说出了真相,哈姆雷特掷出毒剑,刺伤国王,并交代王位由凯旋而来的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继承。这出悲剧就此落幕。
3. 三条复仇故事线
在整个故事中,虽然哈姆雷特是核心角色,但复仇的故事线却并不只有一条。
在故事中,前任国王的儿子挪威王子想要通过推翻丹麦新王替父报仇、夺回王位;哈姆雷特想要杀死国王替父报仇;而雷欧提斯也想要通过杀死哈姆雷特来实现自己替父报仇的目的。
而故事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这三条复仇的故事线在最后仿佛失控了一般的混乱走向中,竟然全部完成了各自的复仇,仿佛交响乐中的三条和弦在一个时刻同时收束到了同一个终止符上,故事虽然戛然而止,却让听者回味无穷。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福丁布拉斯与雷欧提斯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不同,福丁布拉斯不惜带兵造反,即使牺牲了两千人的生命也坚决要推翻国王完成复仇;而哈姆雷特则在复仇中反复地思索,进而一次次错失了复仇的良机,最终酿成了一个个无关于他叔父政变事件的人的惨死;而雷欧提斯则是一个意志不坚的复仇者,他虽然有着高超的武艺,也同意了国王的阴谋,却因为自己内心的恻隐,不忍向哈姆雷特复仇。
这三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选择,实际上也同时存在于哈姆雷特的内心之中。此时,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出悲剧?
4. 性格的悲剧
如果说古希腊的一幕幕悲剧是命运悲剧的话,那么,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莎翁悲剧就可以被称为是“性格悲剧”。
古希腊悲剧的令人震撼之处根植于命运的不可捉摸,是命运造就了注定的悲剧,例如在《俄狄浦斯王》中,为了逃脱“杀父娶母”这一诅咒般的命运预言,而离开底比斯,却意外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忒拜国王,迎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完成了命运的预言。在一切的背后,有着一个名为“命运”的齿轮在默默转动,谁都无法逃脱自己的命运,在北欧神话中,即使神王奥丁以一只眼睛作为代价窥知诸神黄昏的迫近,他也最终无法改变命运的到来。
在《哈姆雷特》中则不然,在剧中,哈姆雷特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在得知叔父篡位的阴谋后,他首先安排戏剧表演来确认真相,这体现出了哈姆雷特性格中的智慧与果敢。但在面对手刃杀父仇人的绝好机会时,哈姆雷特却心生退意。而就在后来,心思缜密的哈姆雷特却又鲁莽地杀死了波洛涅斯。细细想来,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是复杂而又多面的,他的母亲、他深爱之人的父亲、他的挚爱、他的两个朋友,以及与他对决的雷欧提斯全都是因为哈姆雷特这复杂的性格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铸就了这出悲剧。
然而,正是因为哈姆雷特这个集多重复杂性格于一身的角色,让我们对这部戏剧本身产生了更多的震撼与共情。哈姆雷特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一样,集性格魅力和缺陷于一身,他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英雄或是国王,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当我们去反思,如果我们站在哈姆雷特的视角上,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时,戏剧的剧情已经照进了现实,具备了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除了哈姆雷特,我们看到心狠手辣篡夺王位的国王也会在自己一个人时默默忏悔,而老奸巨猾的波洛涅斯也会为了自己子女的幸福做一些应尽的事,正直勇敢的雷欧提斯也会答应国王的毒计,整部剧中每一个角色性格的复杂性都让这些人物鲜活了起来,让这个悲惨的故事熠熠生辉。
5.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那么,造成这部悲剧中众多人物一个接一个付出生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哈姆雷特性格中的拖延吗?
在故事中,国王默默为自己杀死作为自己哥哥的老国王而忏悔时,哈姆雷特有着十足的把握可以杀死他,可是他却说:
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他用卑鄙的手段,在我父亲满心俗念、罪孽正重的时候趁其不备把他杀死;虽然谁也不知道在上帝面前,他的生前的善恶如何相抵,可是照我们一般的推想,他的孽债多半是很重的。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乱伦纵欲的时候,有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踢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我的母亲在等我。这一服续命的药剂不过延长了你临死的痛苦。
看起来,哈姆雷特是因为西方宗教的信仰,害怕临死前的祈祷让这个本应堕入地狱的叔父上了天堂而延宕了自己复仇的计划。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哈姆雷特的思索中,他说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一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当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潮,哈姆雷特在思索死亡这一终极问题的时候,他的观点是“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而并非死后荣升天堂或是堕入地狱。这与此前他拖延复仇时内心的对白显然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包括在工人挖掘奥菲利亚的墓穴时,调侃棺材要比教堂还要坚固时,都表现出了在文艺复兴背景下人们思想的解放。
也许,通过故事第四幕最后哈姆雷特的自白中,我们能够窥知他不去杀死自己叔叔的原因:
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冗余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为了一根稻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
可以看出,哈姆雷特的心中有着一种中世纪骑士精神笼罩下的正义观,结合他推迟复仇时的对白,我们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所说的害怕他的叔叔因为被他刺杀而上天堂,这里的天堂并非指的是基督教所说的天堂,而是荣誉。彼时,哈姆雷特的叔叔篡位的罪恶尚未昭然天下,如果哈姆雷特杀死了他,就意味着他的叔叔将会留下一个清白的名声。而直到故事的最后,哈姆雷特的母亲被国王的毒酒毒死,雷欧提斯说出国王的阴谋,在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见证下,哈姆雷特不仅完成了他的复仇,也成就了他的正义。
这场悲剧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体现在哈姆雷特的复仇表现了十分先进的法律实证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程序正义的现代文化。
6. 人类的悲剧
《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局限在一个丹麦王子自身身上的悲剧,而是一个全人类的悲剧。
歌德在评价《哈姆雷特》时说“《哈姆雷特》悲剧是把伟大的事业放在了一个不适合执行他的人身上的结果”,正如哈姆雷特自己所说: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整个世界是一座监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牢房。
倘若不是因为我做了噩梦,那么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国王。
在《哈姆雷特》诞生的十六世纪末的欧洲,一千年来笼罩在教会统治之下的根深蒂固的旧思想与文艺复兴运动掀起的人性解放的新思想之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突,而那个时代也因此成为了哈姆雷特所说的“颠倒混乱的时代”,哈姆雷特的疯狂是整个欧洲文明的疯狂,哈姆雷特的延宕是历史风云变幻之下,每一个欧洲人在新旧思想冲击下的迷茫。
时至今日,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经受着多种价值观,多种文化的冲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坚定我们的内心,在新时代中同舟共济,避免内心延宕、随波逐流带来的悲剧,正是这出跨越了几个世纪的精彩故事带给我们的新的启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