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九伐中原胜败和时间经过(姜维屯田避祸始末)

文:刀与笔(作者原创授权)

蜀汉后期,后主刘禅宠幸宦官黄皓,朝纲混乱,小说《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黄皓更是欲为阿附自己的右将军阎宇谋取功勋重爵,向刘禅进谗言诏远在祁山与邓艾鏖战的姜维班师回朝,姜维无奈回师后,得知是黄皓弄权,忿恚万分,便向刘禅请求诛杀黄皓。可最终在刘禅的庇护下,黄皓毫发无损。而姜维与黄皓之间的矛盾此时也愈发不可调和。在秘书郎郤正的建议下,姜维主动要求前往沓中屯田,名为养兵,实则避祸。这就是小说中有名的姜维屯田避祸的故事。

小说中姜维屯田避祸的故事有其历史依据,但不同的史料在记载上略有差异,《三国志姜维传》的记载如下:

“(蜀汉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从《三国志 姜维传》的记载来看,姜维驻兵沓中的直接原因是蜀汉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北伐失败。而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姜维的北伐活动屡遭失利,蜀汉上下皆有怨言,二是蜀汉朝政混乱,宦官黄皓欲废黜姜维扶持阎宇,姜维为此感到担忧,遂驻兵沓中,不敢返回成都。同时,《三国志姜维传》的记载似乎也未详细说明姜维欲在沓中屯田,也未载有姜维向刘禅进言诛杀黄皓的情节。

姜维九伐中原胜败和时间经过(姜维屯田避祸始末)(1)

裴松之在给此处注解时,引用了《华阳国志》的相关记载:

“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

裴松之的引注,补充解释了:一、姜维因黄皓擅权,向刘禅进言诛杀黄皓(此处也是小说中相关情节的历史原型);二、姜维在向刘禅进言诛杀黄皓未果后,因后怕黄皓报复主动要求前往沓中屯田。从而说明了姜维驻沓中实际上是为了避灾祸。

当然,裴松之的引注只是截取了《华阳国志》的一部分,《华阳国志》对姜维屯田沓中的完整记载如下:

“大将军维恶皓之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者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本羁旅自讬,而功效无称,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皓承白后主。秋,维出侯和,为魏将邓艾所破,还驻沓中。皓协比阎宇,欲废维树宇,故维惧,不敢还。”

按照《华阳国志》记载的逻辑顺序,历史上姜维之所以在沓中屯田避祸其前后因果如下:首先,姜维不满宦官黄皓擅权,向刘禅进言诛杀黄皓,然而在刘禅的庇护下黄皓毫发未损。接下来,姜维发现自己与黄皓的矛盾愈发不可调和,于是主动请求前往沓中屯田。再次,姜维在蜀汉景耀五年再度北伐,结果遭受失败,转而驻兵沓中。此时,黄皓正欲废黜姜维扶持阎宇,所以,姜维更加惧怕,不敢返回成都。

按照这个逻辑,可以发现姜维屯田沓中存在几处疑点。

姜维九伐中原胜败和时间经过(姜维屯田避祸始末)(2)

第一是蜀汉景耀五年姜维此行究竟是外出屯田还是再度北伐?从《三国志姜维传》以及《三国志 三少帝纪》的记载来看(《三国志 三少帝纪》:“(景元三年)冬十月,蜀大将姜维寇洮阳,镇西将军邓艾拒之,破维于侯和,维遁走。”),无论是蜀汉方面还是曹魏方面,均视此次活动为战争行为,这与姜维本身所陈述的沓中种麦的目的似有矛盾。第二,《三国志姜维传》及《华阳国志》 记载姜维最终因惧怕黄皓报复而“不复还成都”或“不敢还”,从字面理解,只有率兵北伐方有复还成都一说,如外出屯田,则似乎未有复还成都一说,故“不复还成都”或“不敢还”亦与外出屯田存在矛盾。第三,即使退一步说,姜维是在沓中屯田之时顺带又筹划北伐,但以姜维之智不会预料不到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进军导致失利会使得自己在朝堂上的处境更加尴尬,事实也证明了,这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若姜维真为避祸,则实不会再在屯田之时贸然进兵。

那么,《华阳国志》记载表现出的以上几处矛盾该如何解释?在笔者看来,这大抵是《华阳国志》的记载采用了插叙的方式,把原本先发生的姜维北伐的情节补充记载在后。《资治通鉴》在记载此事件时进行了时间上的重新梳理,使得整个事件的逻辑更加清晰:

“(曹魏景元三年)冬,十月,维入寇洮阳,邓艾与战于侯和,破之,维退住沓中。初,维以羁旅依汉,身受重任,兴兵累年,功绩不立。黄皓用事于中,与右大将军阎宇亲善,阴欲废维树宇。维知之,言于汉主曰:‘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请杀之!’汉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汉主敕皓诣维陈谢。维由是自疑惧,返自洮阳,因求种麦沓中,不敢归成都。”

姜维九伐中原胜败和时间经过(姜维屯田避祸始末)(3)

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姜维沓中屯田一事的前因后果就可以理顺:首先,姜维在蜀汉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出兵北伐,结果遭受失败,姜维率众退往沓中。其次,此时蜀汉朝纲混乱,刘禅宠幸的宦官黄皓把持朝政,黄皓正好因姜维北伐多次失利欲废黜姜维扶持阿附自己的阎宇,姜维深感不安,向刘禅进言诛杀黄皓,但由于刘禅的偏袒,黄皓毫发无损,姜维见自己与黄皓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于是主动请求在沓中屯田以避灾祸。

当然,小说中姜维屯田避祸的故事虽然有历史原型,但与历史记载还是存在几处细节上的不同,一是小说中姜维在蜀汉景耀五年的北伐虽然遭受了失利(如:夏侯霸阵亡在洮阳城),但最终在姜维的努力下蜀汉和曹魏双方维持均势,而历史上则明确记载姜维的此次北伐活动遭受失败;二是小说中姜维被刘禅下诏班师返回成都,并亲自面见刘禅请求诛杀黄皓,而历史上姜维北伐失利后似乎没有返回成都而是径直前往沓中,向刘禅请求诛杀黄皓也极大可能是奏表而非亲自面陈;三是小说中建议姜维沓中屯田的是秘书郎郤正,而历史上并未载明是郤正的建议。

小说中,郤正曾为姜维列举了沓中屯田的四大优点:一者,得麦熟以助军实;二者,可以尽图陇右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视汉中;四者,在外掌握兵权,人不能图,可以避祸(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第四点)。姜维闻言亦大喜。通过如此分析,沓中屯田不失为长远的安身保国之策。而历史上,姜维屯田沓中,似为形势所迫的无奈之举,未见有小说所描绘的诸多优势,反倒对后期防御曹魏入侵造成了众多不便。不过,无论从小说还是历史,姜维屯田避祸都表现出蜀汉后期朝纲混乱,姜维一人早已是独力难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