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别里科夫的套子是一具致命的枷锁)

《套中人》是俄国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在189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文: 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 ,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及杰出的剧作家,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小说讲述了别里科夫在现实生活中时时惴惴不安,如同惊弓之鸟,于是他就躲进自己制造的套子里面,过完了悲剧性的一生。

现实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别里科夫的套子是一具致命的枷锁)(1)

故事主人公别里科夫是四十岁左右的未婚希腊语教师,性格孤僻,生活中的一切都让他胆战心惊。即便晚上睡觉也会怀疑家里的老仆会随时来伤害他,担心盗贼会半夜偷偷潜入屋内,于是他就躲进自己制造的套子里面。而学校里的老师乃至全城的人们在他的影响下,也在不知不觉中过起了套子生活。

后来,学校新来了一位乌克兰的史地教师和他的妹妹华连卡。华连卡就像一个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性格活泼,爱唱爱笑爱跳。她带来的轻松欢快的气氛,很快感染了周围的人们,包括别里科夫。于是在众人的怂恿下,别里科夫打算向华连卡求婚,但考虑到婚后未知的责任和安全,他去劝告华连卡的哥哥不应该做与政府相背离的事情。由于怕此番谈话被人告密,他还准备将两人的谈话内容告知给校长,于是被忍无可忍的华连卡哥哥揪着脖领子从楼梯上推了下去,而这一幕却恰巧被华连卡看到。别里科夫又怕又羞,过了一个月就离开了人世。

现实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别里科夫的套子是一具致命的枷锁)(2)

作者以讽刺、夸张的叙事手法在书中描绘了三个个性鲜明的套中人形象,语言简练、精悍。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作者的引导走进书中细细品读。

文章开篇是以留宿在村长家的兽医伊凡内奇和中学教师布希金的聊天展开,从而让套中人一步步进入读者的视野。

第一个套中人是村长夫人玛芙拉,身体健康,智商正常,却一辈子没出过村子,没见过城市,没见过铁路。直到夜深人静时,才会像幽灵一样出现在黑暗的苍穹。而像这样的游荡者却绝非她一个人。

第二个套中人是伊凡内奇,作者赋予的笔墨不多,仅仅通过他对别里科夫品行的赞赏,以暗喻的方式隐晦的写了出来。

第三个套中人是别里科夫,作者给予了他浓墨重彩的描述,将他的套子也意味深长的做了细致的刻画:

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戴着黑眼镜,耳朵里塞上棉花,坐出租马车的时候也要车夫马上把车篷支起来。

一个滑稽、可笑、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便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读者眼前。通过对这篇黑色幽默体裁小说的阅读,也对作者在文章背后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对别里科夫为什么要制造套子,又为什么要躲进套子里的的悲惨一生有了清晰的认识。更对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给当下的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和警示,有了更深的思考。

现实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别里科夫的套子是一具致命的枷锁)(3)

一、政权倾覆前的俄国,内忧外患。内部有新生力量的觉醒,外部有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崛起。因此,为了维护岌岌可危的政权,沙皇政府对所有的进步人士进行疯狂镇压,对所有的可疑人员进行严密排查,致使俄国上下人人自危,笼罩在前所未有的恐怖之中。

小说的背景是在19世纪末的沙皇俄国,当时正值黑暗与光明交替的前夜,马克思主义思想已在俄国大地广泛传播,代表工人阶级的无产阶级政党正在轰轰烈烈的酝酿之中。由于受到欧洲进步文明浪潮的影响,俄国的天空开始刮起了变革之风。人们要求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愈来愈高。面对国人日益高涨的变革声音和渐渐到来的变革步伐,沙皇政府开始恐慌。于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开始对进步人士进行了残酷打压。

他们关押进步人士,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进步思想,扼杀人们的进步言论,遏制和打击一切新鲜事物。并放出政府爪牙四处横行,让告密者监视身边人的一举一动。致使俄国上下人人自危,笼罩在前所未有的恐怖之中。

二、性格敏感的别里科夫惶惶不可终日,在这种弥漫着死亡气息的日子里,他神经时刻处于紧绷状态,人格也随之扭曲。给自己寻找一处安全之地,免受无妄之灾,制造套子是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

在这种四周弥漫着萧瑟恐怖的氛围中,性格胆小怯懦的别里科夫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了生存,他开始迎合沙皇统治者的喜好,小心翼翼的生活在制度之内。政府禁止的事情,他唯命是从,坚决响应与执行,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稍有不慎给自己带来无妄之灾。于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成了挂在他嘴边的口头禅,与其说是在劝告别人,不如说是在时刻提醒自己。

由于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的环境,别里科夫开始变得敏感而多疑。慢慢的,他对身边的所有人不再相信,对身边的所有事不再感兴趣。由此带来的孤独和寂寞,以及对未来的恐惧,让他想逃离到一处相对安全的地方,安放自己惴惴不安的灵魂。可是环顾四周,没有依靠的力量,没有稳妥的地方。于是,自己去制造一处安全之地便在情理之中,“套子”成了别里科夫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只有躲在里面才能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才能抵御外界的一切雷霆风暴。

现实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别里科夫的套子是一具致命的枷锁)(4)

三、扭曲的人格,让他失去了语言沟通功能。即便出自善意,却给同事们带来的是忌惮和惊恐。学校外面风声鹤唳,学校里面人人自危,每个人都紧紧关闭起了通向外界的大门。别里科夫在这种无望的环境下,随之而来的便是深深的绝望。只有钻进套子,别无它法。

人之初性本善,作为文弱书生的别里科夫还保留着内心的良善。他不愿看见周围的同事遭到莫须有的灭顶之灾。因而,他希望人们在规定的条例、条令中生活,免得被沙皇的爪牙抓着把柄,遭遇不测。所以,他才会像话唠一样时时对大家加以规劝。

他的初衷是为大家好,是想让人们都能安安全全的生活。但是他的套子理论,套子做派,着实让人生厌。因而,人们对待他的态度如同躲避瘟神般唯恐避之不及。

于是,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内心更显孤独和寂寞,他需要找人倾诉将内心堆积起来的像累赘一样的苦闷清理出去。于是,每天他都会去老师家拜访,想拉近彼此的距离。但却不懂得如何进行语言的交流,只能干瞪着眼睛一直默默地坐着。而他的这种方式已不是惊喜而是惊吓,这种能让空气静止,令人窒息的沉默让老师们惊骇万分,心里恐慌到极点。于是,人们开始分析他此番到来的真正用意和目的,怀疑他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现实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别里科夫的套子是一具致命的枷锁)(5)

在这种互相猜疑,缺乏信任的环境里,别里科夫感受了更多的悲凉和凄冷,因而性格也就变得更加阴冷和多疑。这也让他陷入了一个怪圈,大家越是疏离他,他就越希望靠近大家。而结果便是大家共同的抵制和排斥,以及对他的蔑视和嘲讽。

于是在众人的误解和嘲笑声中,别里科夫越发显得无依无助,孤苦凄楚。于是躲进套子进行自我疗伤和自我保护,是别里科夫唯一而无奈的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套子习惯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起周围的人,这也给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们带来了灵感,好像找到了逃离的办法。于是,人们开始争相效仿,如同蝴蝶效应般,学校的老师和整个城里的人都自觉自愿走进了套子,过起了套子生活。

现实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别里科夫的套子是一具致命的枷锁)(6)

四、爱神与死神的依次降临,让从未品尝过甜蜜爱情的别里科夫在享受了短暂的美好之后,也迅速走向了死亡之路。这也意味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一个陈腐的时代即将结束。

瓦连卡兄妹代表着沙皇统治下的新生代力量的崛起,他们就像冉冉升起的太阳,是推翻腐朽政权的希望,是让套中人摆脱套中生活的救世主。瓦连卡的哥哥早已看不惯这种监狱式的生活,蔑视这些套中人的做派,更对别里科夫的套子言行深恶痛绝,所以,他给别里科夫起了个外号叫“毒蜘蛛”。由此可见,他对这些沙皇政权的忠实信徒们的极端厌恶和痛恨。

因此,瓦连卡兄妹骑着自行车大摇大摆招摇过市的做法,既是向沙皇政权宣战,也是对这些俯首帖耳的忠实维护者的挑衅。因而,当别里科夫劝告他不要再过这种我行我素不合时宜的生活时,这个满腔激情的年轻人怎么可能轻易放过教训他的机会。

瓦连卡是别里科夫生命中的一抹暖色,这个黑眼睛、红脸蛋的姑娘,让他心动过,爱慕过,可是套子生活早已禁锢了他的思想和灵魂。因而这个解救他的天使依然不能让他从套子里走出来,走向一种全新的生活。

对于别里科夫戏剧性的死亡,更令读者感慨万千。或许别里科夫的套子戴的太久了,也太沉重,就像一副致命的枷锁,倾其一生也未能摘下来。只有生命终结,进入了另一个套子,这才是可怜可悲的别里科夫真正安全的地方,只有躺在这里,他的灵魂才真正属于他,有了灵魂的躯体才算真正成为了人

一个活在套子里的人走了,也代表着那个荒诞时代的结束。但是作者却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着人们机械单调和循环往复的生活,以及人性中潜藏着的奴性思想和对生活习惯后的麻木,因而也就有了耐人寻味的结尾。

“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很快活的事……可是一个星期还没过完,生活又跟先前一样流着,跟先前一样的严峻、无聊、杂乱了⋯⋯ ”


现实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别里科夫的套子是一具致命的枷锁)(7)

作者通过对这些套中人的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生活现状,内心的孤独和对理想的彷徨;控诉和批判了腐朽,残暴,和扭曲人性的沙皇时代;在它的疯狂打压下,人们失去了做人的尊严、独立、和自由。这是作者旨在通过这部作品对那个时代发出的震聋发聩的呐喊,也表达着作者对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的内心隐痛,和对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悲悯和哀叹。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读者也对当下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那就是做人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更不能制造一个无形的,或是有形的套子,将自己束缚其中。只有真诚待人,开拓眼界,博大胸怀,才会远离套子般的生活

作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代表的契诃夫,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著作,如《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凡卡》(1886)等作品,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揭示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以此来揭露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的残暴。也同样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和对生活的启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