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牯塘 李信宗祠(一代重臣李阁老)

石牯塘 李信宗祠(一代重臣李阁老)(1)

厚李宅古树今为商场环抱

滨州物华天宝,向来不乏俊才,如孙武、东方朔,英才辈出。明末清初,滨州惠民也曾出过一位能人,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正一品加三级,人称“李阁老”。此人名叫李之芳,武定(今惠民县城南关)人。据记载,李阁老一生戎马倥偬,平三藩,剿余寇,能文能武,是清朝一代重臣。不过寂寞英雄身后事,现在除了史料记录生平,与其还有关系的就是他的后人、一株古树和几本家谱了。

偶然发现李氏族谱

16日上午,记者驱车近两小时,来到了位于惠民县城西南方的石庙镇。通过打听得知,李阁老的部分后人就居住在石庙镇,当时的李氏族谱就是在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的偶然发现下才“重见天日”的。

据这位工作人员董先生介绍,2006年的时候,他听说镇上侯李村有李阁老的后代,并在李氏后代李炳禄那里得知,李氏家谱的原件由石庙镇巩家村的李敬山收藏。据见到家谱庐山真面目的董先生说,这套家谱一共六册,用黄花梨木板夹着,上面记载着李氏的血亲世系,风土人情,对李之芳的事迹也有详细的介绍。也是通过这本家谱,让更多人知道了李之芳这位清朝重臣。

董先生告诉记者,李阁老的故居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被拆除,现如今已经是惠民县百货大楼的所在地。而李阁老的古墓发现于1967年秋天,原来的惠民县第一油棉厂就建在古墓之上。就是在兴建油棉厂的时候发现了这座古墓。

据说,当时出土的古墓外层是灰隔,内层是套椁,灰隔与套椁之间灌有松香。套椁内是棺材,棺材上覆盖着紫红绫子的旌铭。上面用楷书金字写着:“清诰授光禄大夫文化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正一品加三级邺园李公之柩”。

“听当时参与挖掘的老人说,打开棺材的时候里面的尸身保存完整,现在挖出来的东西都在惠民县的博物馆里放着呢。”据记载,死者头戴元狐帽,帽顶有颗玛瑙顶珠,约核桃般大小,深褐色,中间有孔,用金丝系着。死者口内含金币,金币与人民币贰分硬币大小相似。后经专家考证证实,死者年龄相貌与馆藏李之芳画像相似,且铭旌记载与县志记载一致。出土文物充分证明:古墓的主人就是李之芳。

寻访阁老后代

石牯塘 李信宗祠(一代重臣李阁老)(2)

李阁老的后人李炳银一家人

得知李阁老的后人就住在石庙镇,在董先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镇政府以南的侯李村,见到了阁老的第十三世、十四世后人:76岁的李炳银和75岁的李原忠老人。

这天正值李炳银老人的76岁大寿,老人显得特别高兴,拉着记者说了好久。从老人口中得知,李阁老的后人在惠民县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一是侯李村,大概有八十口,另一个是十几里外的巩家村,还有就是惠民县城也有一大部分子孙后代。“我是李阁老的直系后代,阁老是我们李氏家族的第四世,我是炳字辈,是第十三世子孙。阁老的后代全国各地都有,阳信的,天津的,内蒙的,陕西的等等,我还有个老舅在台湾呢!”李炳银老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李炳银老人告知记者因为自己年纪大了,很多事儿都已经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小时候父辈的人说李阁老文武双全,习惯白天习文,晚上习武,所以文韬武略样样精通,还帮助康熙平定了三藩。”李阁老说,他们每到过年过节都会祭拜先祖,一般是大年初一去上坟,祭祖悼念先人。坐在一旁的李原忠老人是李阁老的第十四世子孙,以前在镇上做过会计,李阁老的墓出土的时候,他还被镇上叫去看过,“身材非常高大“。

见到李氏家谱

因为时间原因,记者只得匆匆告别两位老人,前往十里地以外的巩家村寻找族谱和李氏后代。车子行走在田间,正值初冬,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麦苗,仿佛诉说着这座小镇里关于李阁老的故事。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巩家村,见到了李氏家族第十五世子孙:67岁的李敬山老人。

在了解到记者的来意后,李敬山老人迟疑再三,走进屋里拿出了他的传家宝贝———李氏家族族谱。据说此套家谱印制于民国年间,共有六本,分为金(2卷)、木、火、土、谷。记者看到这本泛黄的家谱上,封面“惠民李氏族谱”六个隶属毛笔字遒劲有力。内页也因年代久远已经泛黄,纸张薄而脆。一片片发黄的书页上,记载着李氏的血亲世系,风土人情,对李之芳的事迹也作了详细的介绍。

李敬山老人十分宝贝这套家谱,从不轻易给别人看,只给记者拿出了第一本,记载着家谱的谱系图。原本记者想把族谱放在桌上仔细观看并拍照,但李敬山老人却一直紧攥在手里,生怕有人给夺取,也只好作罢。由于李敬山老人刚做完手术,说话不方便,我们不便打扰,就告别了老人。

故居变商场 古树包其中

谢别了董先生的一路陪伴采访,记者继续返回惠民县城寻找当年李阁老的故居和身后所葬之地。此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钟了,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李府“所在地。

如今的”李府“已经被商场所代替。听住在附近的居民说,现在惠民县百货大楼到东方商厦,南门大街以北就是原李府所在地。更替后的繁华已经找不到历史的痕迹,想要追寻当年的踪迹只能靠老人们的回忆。

在东方商厦后面的一处小院内,记者幸运地碰到了68岁的李大娘,她的老伴也是李阁老亲兄弟的后人。她向记者描述着李府原来的模样,“我们现在这个小院就是李宅中间的位置,记得小时候这里有个大的院子,大门就是那红红漆木门。里面有很多粗粗的柱子,房间很窄,门都是木头的。”

在惠民县百货大楼的里面,还有李宅的一株古树。商场经理介绍说,这棵树就是当年李阁老故居中的一棵,原本在楼的东面还有一棵,但在盖楼的时候砍掉了。“1977年大楼开始建的时候,就把这棵树包在里面了,这大楼所占的地方就是原来李阁老故居的位置。很多东西都因为历史原因而被毁坏了。记得小时候,在西边还有个戏台子呢。后面那条李府后街,就是因为在李宅后面而得名的。”

天黑以后,记者终于找到了惠民第一油棉厂旧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的第一油棉厂,现今已经成为一个售楼处,只剩下零星残败的厂房。关于一代重臣李阁老的故事,似乎也只是回响在那个戎马倥偬的时代。从这里出土的文物也都被陈列在惠民县博物馆中,很遗憾记者没能进入馆内亲眼看到这些历史遗迹。

传说为世人乐道

在惠民县城街头,随便问几位上了年纪的当地老人,他们都知道一些有关李阁老的传说,如“仁义胡同”、“买米不买谷”等。

在惠民县百货大楼背墙,有一条小胡同,就是当时的仁义胡同,现如今还保存下来,只是样貌有所改变。这条胡同内并没有标牌,看上去和普通的胡同没有什么两样,但当地人都知道它的名字。红砖铺的路,通向后面的几处平房,胡同两边已经立起商业沿街楼房。已经看不出当时的痕迹,听附近居民们说,这个胡同南北两边原来是当时在这里居住的李府和高府的宅子。

相传,当时李阁老家中大兴土木,将原来与北邻只有四尺宽的胡同占去了一半。北边的高家在当时也是大户人家,其亲家与阁老同朝为官,官位虽不及李家高,但权势也挺大。高家见李家如此霸道,也不示弱,就将南墙推倒,也向南伸出了一墙,把本来就不宽的胡同堵了个严严实实。周围的百姓因惧怕两家权势,敢怒不敢言。两家人因争抢地方各不相让,县衙也不敢管。

后来李阁老知晓此事,以一首诗解决了纷争。“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李家就按照李阁老的意思,不但将原来向北移出的一墙挪了回来,又主动向南挪了一墙。高家知道后,称赞阁老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也仿照办理,向北挪了一墙。这就使本来只有两墙宽的胡同变成了六尺小巷,不但行人能走了,还能通马车。当地百姓看在眼里,都十分高兴,便把这条胡同取名“仁义胡同”。

关于另一个传说,记者是从董先生那里得知的。据说清朝以来几百年,惠民城粮食市场从来没有卖谷子的,只有卖小米的。这其中的缘由,跟李之芳是有很大关系的。古城惠民有很多的海子湿地,水草丰富,土地也很肥沃,百姓多种植稻谷。7岁的李之芳来到海子旁玩耍时,一不小心掉到了海子里。不会游泳的李之芳在水里拼命挣扎,就在旦夕之间,李之芳抓住了漂在水上的一捆稻谷,终于保住了性命。李之芳的父母认为这是谷子神仙搭救,就到庵里还愿。

对于李阁老,后人有诗云:“清史细流散作星,经文纬武邺园雄。平藩驱寇彪青史,疏浚抗洪负盛名。赋有别材流百代,诗含大雅越千峰。欧苏文采公堪比,入相出将诸葛同。”正是对李阁老的真实写真。

李之芳其人

李之芳,字朱仲,号邺园(1622~1694),明天启二年壬戌八月十八日(1622)出生于山东武定府(即今山东省惠民县城),死于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十一月初二日(1694年)享年73岁。

李之芳少时就塾,聪颖好学。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十一岁时中举人;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及第,授浙江金华推官、刑部主事、广西道御史。

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五十二岁的李之芳被康熙帝任命为兵部侍郎,总督浙江军务。6月,李之芳以兵部侍郎身份离京去杭州“总督浙江军务”,参与平定了降清后又率兵独立的耿精忠之乱。在这以前,根据蛛丝马迹,李之芳已预见到吴三桂、耿精忠等人会反叛,曾向康熙皇帝密陈《封疆夫系非轻》一疏,提请康熙注意各藩王的动态。果不出李之芳所料,就在他以兵部侍郎身份,离京到杭州赴任时,平西王吴三桂于十一月在云南起兵,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反清。第二年春天,耿精忠也在福建起兵,向浙江进犯,台湾的郑经与之相配合,不断骚扰浙江沿海。五月,李之芳和新派来的都统赖塔,率领满洲兵一千,绿营兵两千,乡勇五百,进驻浙江南部的衢州。在衢州及其以南的仙霞关一带与叛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交锋,屡败耿兵。

康熙十四年八月,李之芳又与康熙派来的亲王杰书在衢州会师,力量大增。李之芳生于孙子故里,虽不熟骑射,但精通兵法,善于谋攻。《清史稿》评价他“练世故,沈几善谋”。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赖塔、康亲王由于听从了他的谋划,均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康熙十五年,根据李之芳的意见,康亲王率一支军队攻入福建,大败叛军,耿精忠自缚投降,被押到北京斩首示众。康熙十六年,耿精忠余部林尔瞻拥兵数万,仍负隅顽抗。李之芳审时度势,不顾个人安危,仅带数十骑深入虎穴,劝降成功。在与耿精忠叛军激战的同时,李之芳还分兵与郑经作战,多次打退郑经的海上入侵,为巩固满清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甲寅,晋升为兵部尚书。李之芳根据自己在平定三藩过程中的对江浙、福建地形的熟悉和与郑经作战的经验,积极向康熙皇帝建议攻打台湾,康熙采纳,在充分准备后康熙二十二年五月命施琅攻台湾,八月施琅疏报师入台湾,台湾平。

采访人:张爽通讯员:董泽元此稿发表于2012年11月19日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