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的十四项行动(把群众发动起来)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战争年代,红安用铜锣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凝聚起军民一心打土豪分田地、翻身求解放的力量。

2018年,红安在全省率先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农村,空心化、空巢化问题加剧,公共事务参与动力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城区,“城中村”环境脏乱差,“新市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

怎样才能更好满足群众更加多元多层次的美好生活期待,怎样让基层社会治理更有活力?

红安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从解决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做起,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用“共同缔造”解答新时代的基层治理之问。

“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共同缔造”就如一面新时代的“铜锣”,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法,探索出开启幸福生活之门的“金钥匙”。

找到一把“金钥匙”

从贫困村到“明星村”,变化背后的密码,就是激发起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发掘出蕴藏在群众之中最强大的内生动力。

红安人接触“共同缔造”,是从柏林寺试点开始的。

柏林寺村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东北角,距镇区17公里,是浅丘陵山区,主要种水稻、红薯、花生,全村1600多人,60%以上在外务工,常住人口不足600人,且多为老人和小孩,其中65岁以上老人231人。

无特色资源,无优势产业,无青壮年劳力,属于典型的远郊型村庄。这样一个“三无”国家级贫困村,怎样才能脱贫、变美?

2017年,住建部在全国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工作,柏林寺村被列为首批四个试点单位之一。

2018年3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团队正式进驻柏林寺村。这个“高大上”的国家级规划团队,并不急于画图纸、出规划,而是从一家一户走访开始,村里建什么、怎么建,听听村民们怎么说。

柏林寺村中心的大塘黄格塆有一个臭水塘,最初的建议是:在上面建一座小桥,打造“小桥流水”景观。59岁的村民闵金花不同意:“我两个孙子经常在塘边玩,如果掉下去怎么办?再说,村里有条刘子河,河面上有小桥。我们不缺小桥流水,缺个跳舞的小广场。”规划师记下了她的意见。

立足于“多共谋、慢出图”的理念,走访足足两个月后,一套规划图才出炉。工作队将村民召集在图前:同意的地方,按红色图钉;不同意则按蓝色图钉。

根据大伙投票通过的规划,大塘黄格塆要拆除217间牛栏、猪圈和废弃房子,黄孝力家闲置的牛栏、柴房也在其列。“这是我家的财产,拆给集体修路、建广场,就变成公家的了。不能动!”他当场反对。

工作队和村委会没有马上表态,而是请他“先走出去看一看”。

2018年5月,全国有名的美丽乡村——河南郝堂村,迎来一批柏林寺村村民代表。“这个村子跟画儿一样美,难怪游客这么多!”黄孝力啧啧称赞。

回来后,黄孝力做起老伴的工作:“郝堂村建得美,那里家家出力,人人舒心。村里建百姓广场,全村都能受益,我们不能拖后腿。”

当“参与”的种子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共建”的意识便悄无声息地开枝散叶。

自己动手,主动拆牛棚;修路占地,不要一分钱补偿;原来的臭水塘被填平,建成文化广场。

短短几个月,村民主动拆除柴房、牛棚337间,新建公厕16座,改造当家塘18口。柏林寺村拟建一套地下污水管网。几位做过泥瓦匠、木工的村民领头组建施工队,100多户村民参与土石方挖掘、排水管铺设,不拿一分钱酬劳。主管道由政府投入建设,连通各家的部分,村民自己投工投劳。“都是我们自己的事,干起来带劲!”村民黄忠华自豪地说。污水管网工程预算68万元,结果只花了32万元。

规划师从“专家”变成了“参谋”,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家园建设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社区治理从政府“独角戏”变成了多方参与的“大合唱”。

2020年,柏林寺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发生巨变的,不仅是村庄的面貌,更是群众内心的主人翁意识和基层治理的内在机理。

柏林寺村有一个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幸福食堂,由村民捐资共建。幸福食堂由黄福和承包经营,村里75岁以上老人一日三餐免费,60岁至75岁的老人进餐一天只要5元。除了留守老人就餐,还承办村里的红白喜事,接待游客进餐,一年下来能赚四五万元。他说:“我们开始也不懂‘共同缔造’。近年来,大小事情一起商量、一起干,村里欢声笑语多了,来小河边拍抖音的游客越来越多。”

谁来使用“金钥匙”

让群众参与,是治理理念,更是治理实践。分类施策,为每一类群体搭建起有效的参与载体和平台,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柏林寺村内的变化,引起村外的广泛关注。

红安县城关镇小丰山村也曾是重点贫困村。2019年初,小丰山村刚刚脱贫,“怎样像柏林寺村一样建设美丽乡村?”村支部书记周从贵是个女能人,她到柏林寺村考察发现:柏林寺村交通和产业条件不如小丰山,但村容整洁,村民都自觉维护卫生,老人和小孩其乐融融。

群众工作的十四项行动(把群众发动起来)(1)

位于1000亩荷花中的红安县城关镇小丰山村。通过村民共建共治,村里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小丰山村户籍人员900多人,常住人口400人左右,其中有130多名妇女劳动力。

“必须将她们组织起来,让每个人在组织中找到位置、发挥作用。”周从贵和驻村工作队筹措资金,建成29座蔬菜大棚。村里组建小丰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脱贫户也作为社员。脱贫户李春尧率先承包2座大棚,2019年增收4万多元。剩下的大棚很快被留守妇女承包。

如今,“脱贫娘子军”将蔬菜大棚经营得有条有理,蔬菜产业成为小丰山村支柱产业。去年,小丰山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1.5万元,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

近年来,红安设立1664个中心塆组党小组,推选3268名党员中心户,建立村“党支部(总支) 塆组党小组 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招引回乡能人216名,选派138名后备干部、33名大学生村官充实基层力量。

在城区,红安在社区、小区成立党支部、党小组,广泛建立业委会等社会组织,为“新市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搭建平台和载体。

杏花乡东城国际小区位于城乡接合部,是一个万人小区。2996户居民中,一半以上是“洗脚上楼”的“新市民”。

2018年首批居民入住时,小区有80多个充电桩,已出现乱停乱放问题;2021年下半年,入住居民达到1200户,一半以上住户有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飞线充电”随处可见,安全隐患严重。

小区需要新建500个充电桩才能缓解。选址绿化带,谁来找政府改规划?拆改停车位,有小车的业主不答应。

家住18栋,红安城投集团职工董方明是共产党员,他提议:成立业委会,由业委会代表群众,向开发商反映问题。

此招一出,大伙欣然响应。不出三天,业委会成立,董方明当选业委会主任。

18栋有208户居民、100多辆电动自行车。在武汉工作的业委会成员张荷花,前后往返五六趟协调选址,最后选定16栋和17栋之间的绿化带改建停车棚。

2021年底,在小区党支部组织下,业委会商定充电桩的选址,社区联系政府职能部门修改规划,物业公司负责解决资金。小区开发商同意拿出130万元,新建充电桩。

目前,小区建成7处充电棚、300个充电桩。业主何保霞说,现在接送小孩上学、买菜、购物等回小区刷卡、扫码就可以充电。

社区治理,从政府“替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社区的事,从“政府的事”成为了“自己的事”“大家的事”。参与解决了社区的痛点难点,也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

如今,东城国际小区业委会微信群十分活跃,大伙儿有啥想法,都乐意在群里商量。要植树,群里一呼百应;大扫除,报名人数常常爆满。

用好这把“金钥匙”

城乡社区民情社情千差万别,面对的问题各不相同,必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地制宜,创造性推进,才能真正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同体”。

2019年12月,红安被列为全国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首批试点县。

以此为契机,红安县打造“共同缔造”重点村9个、一般村160个。在乡村振兴新阶段,红安县又提出打造共同缔造升级版示范村20个,在全县393个村庄推广“共同缔造”。

根据各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群众意愿等,红安县将乡村分为四类:农特产业推动型、红色旅游带动型、农旅融合发展型、企业投资拉动型,实行分类发展。

观音阁村位于七里坪镇东北部,是开国少将秦光远的家乡。革命战争年代,观音阁村有55名烈士捐躯。2019年,依托红色资源,该村成立红村经济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自主改造房屋,打造“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特色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25户村民主动刷墙、改厕、铺地板,提档升级75间卧室。“每位学员住一天,我们收200元,一年能有五六千元收入。”2组村民刘开枝说。

红色旅游让村民尝到甜头后,事关改善村庄环境的任何倡议,农户都非常拥护。大家主动改厕、刷墙、打扫房前屋后,村庄越来越美。

在城区,红安根据社区不同情况,从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实事项目入手,激发参与的意愿和行动。

东风社区位于城乡接合部,由于城区扩张,土地被征用,许多村民变成城镇居民。

今年3月,有居民提出:隔山塆有一块低洼地,闲置多年,成了垃圾堆放场。“社区缺文体活动场所,可否将这块低洼地改建成百姓舞台?”

这块洼地产权属于隔山塆4户村民,经社区干部做工作,他们愿意无偿出让。

工程建设需要200万元。社区拿出90万元,向爱心企业募捐80万元,仍有缺口。隔山塆党小组发起成立村庄建设理事会,几名老党员主动站出来:“我捐2000元”“我捐3000元”……有村民表示“愿意出工”,有人“愿出建筑材料”。

建设资金和材料很快筹齐。6月,隔山文化广场建成,篮球场、公共厕所、小型停车场、群众活动室一应俱全。

如今,隔山文化广场成为居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村民们每每看到“捐款榜”上自己的名字,自豪感油然而生。

与隔山文化广场相距约1公里,有一个便民中心正在建设。

群众工作的十四项行动(把群众发动起来)(2)

7月23日,红安县城关镇小丰山村举办文艺演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7月1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城关镇园艺社区时,社区党委书记王佩正在工地围挡前忙碌。

王佩介绍,园艺社区是一个城边村,原住民属于3个塆组,1300余人。2008年,村改成社区。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进城,社区建成6个住宅小区,常住“新市民”已有18000多人。

偌大一个社区,却没有农贸市场,居民买菜难;小区停车难,许多车都停在人行道上。在维多利亚小区旁边,有一块10.5亩的低洼地,地里有226座坟和部分菜园,生活垃圾往里面倾倒,严重影响居民生活。

今年初,县政府决定,将这块低洼地征收平整,建一个面积近7000平方米的便民中心。

便民中心规划建一个停车场、一个口袋公园和一个农贸市场。土地由政府划拨,土地平整由政府负责,停车场和口袋公园由政府投资,农贸市场由村集体负责建设和运营。

3月以来,3组多次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最终确定,全组56户246位村民,每人以5000元入股,共筹资123万元,参与建设农贸市场。7月3日,3组村民选出7人成立股东委员会,监管资金、建设、招商等。

“集资建农贸市场,可以方便村民和小区居民,将来会有分红,自己老了也多个保障。”村民秦小兵全家4口人,经济比较困难,也筹齐2万元送到会计处。7月20日,123万元全部到账。目前,农贸市场正在建设,预计10月投入使用。

“红安风俗,祖坟不能轻易动。但是这一次,群众在3天之内就将226座坟全部迁完了。”3组组长王世贵说,“关键是实行了共建共享。”

共同缔造,“缔造”了整洁亮丽的共同家园,也“缔造”了互帮互助的共同精神。

擦亮这把“金钥匙”

从“点”上试点,到“面”上推开,“共同缔造”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造盆景”,而是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红安县委书记刘堂军说,“共同缔造”首先要党建引领。在农村,红安以塆组为单元,建立“1 4 N”的组织机制。“1”是基层党组织,“4”指的是村组理事会、村监事会、村经济合作社、专项责任组,而“N”则表示红白理事会、环境卫生队、铜锣联防队等,普通党员、乡贤能人和普通群众都参与进来。

在柏林寺试点工作中,驻村工作队和理事会总结出“五步三类工作法”,“五步”即:意见商讨—绘制初稿—审图讨论—意见整合—方案确定。“三类”即村民们完成苗木种植、农户庭院改造、垃圾分类、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古井改造、打米广场建设等节点改造;自家宅屋由村民自筹资金、自主选择、自行栽植;村落责任区靠公共环境资金以奖代补,房前屋后分配到户,村民负责栽种管护。

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红安县坚持“先动手不空手”“干得好的给得多”的原则,设立1400万元共同缔造专项资金,对想干愿干干得好的村,实行“以奖代补”。3年来,该县争取各级资金7亿多元向共同缔造试点村倾斜,撬动乡村建设由简单“输血”到自我“造血”。

住建部专家、红安县副县长丁洪建说:“这些做法,改变‘大包大揽’方式,统筹用好政府、社会、群众的资源和力量,实现低投入见成效、花小钱办实事。”

红安县政府办公室干部吴黎明认为,“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需要产业发展来支撑。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市场主体有持续的收益,美好家园才能持续维护,才能建设得更加美好。

当前,红安正实施乡村振兴配套提升工程,为20个示范村庄配套旅游道路(风景道、绿道和步道)、生态停车场等,推动服务、资源、平台“下沉”,通过产业链集聚资源要素。

从“指导员”到“辅导员”,从自上而下的“单打独斗”到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党委政府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

“共同缔造是一个内生过程,激发群众主体意识非一朝一夕之功。”刘堂军说,实践证明,这把“金钥匙”可以有效解决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基层建设资金不够、基层党组织弱化等难题,使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真正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项探索远未结束,但只要找准方向,用准方法,肯定可以事半功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卢平川 胡琼瑶 李琼 柯利华 吴坚)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