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人评价过新华字典(新华字典为什么是中华神书)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就是这样一本不太起眼的重量级硬核小破书,它诞生于上个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持续发行了将近70年,并迭代出了12个版本,全球发行量更是高达6亿册,帮助前前后后将近数十亿中国人摆脱了成为文盲的命运,2016年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这个星球上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
也因此造就了一个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神书就是新华字典。这大概也是所有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人生第一本课外书,作为中国百年来影响力最大出版物之一,它的出现直接让接受启蒙教育阶段的中国人一出场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鉴于它无出其右的巨大魅力,甚至在1972年还被当作国礼赠予来华访问的外宾。
记得小时候我家里有两本摆放很显眼的书,《新华字典》和《怎么查新华字典》,和很多人一样,我的第一本字典并不是买来的,而是继承自母亲的,以至于到我手里前面的拼音部分都缺失了,所以我小时候偏旁查字手速奇快。
对于这本书的使用,似乎还有一个全国通用的现象,那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字典厚厚的侧页。
关于这本普及度超高的国民级神书,民间更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做噩梦了,可以晚上睡觉时枕头底下放一本字典,药到病除;手枪子弹能轻易要了一个人的命,却打不穿这小小的新华字典;还有为了让大家都买得起,新华字典出版至今都严格根据一斤猪肉的价格动态调整自身报价。
以上说法虽然有些夸张和玄乎,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把新华字典有时候是当百科全书来用的,甚至连给孩子起名也是拿起字典随手一翻,其万能程度可见一斑。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新华字典本身就不仅仅只是一本字典而已,确切的是这是一本硬核到骨子里的中华神书。
这本首次出版于1953年的现代汉语字典,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以来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官方出版物,
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来普及文字,这还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它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也扭转了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
我们常常会忽视哪些对我们来说无比重要的东西,比如识文断字这项被动技能,今天似乎每个人都热衷于刷抖音,但大家都知道只有点开了评论才是灵魂,无论表面技术载体怎么变,我们精神世界的波澜与悲喜准确来说都是被文字所主宰的,也因此能够识字和看书,我认为是一个人除了生存之外最值得庆幸的事。
在今天这是一项无人愿意为之骄傲的本能,但在古代这却是一项只有贵族才配钥匙的阶级大门,是上层人才有钱有闲的精神享受,底层穷人普遍文盲,也因为绝大多数中国百姓不识字,在封建社会只能世代为农,代代文盲。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文盲率更是高达80%以上,
仅有五分之一的儿童能接受最基本的初级教育,为了尽快完成扫盲目标,新中国开设了人人都能上得起的扫盲学校,为了达到脱离文盲的标准,工人需要掌握至少2000个汉字,农民需要掌握1500个汉字,掌握不足500个汉字的人则会被判定为文盲。
识字也因此被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有一部能够适应工农兵群众及中小学生普遍应用的新型小字典,无疑会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工作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新华字典呼之欲出。
话说回来,难道中国古代就没有字典吗?当然不是,我国历史上的字典不仅有,而且数目还不少,这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东汉的《说文解字》和清代的《康熙字典》,
前者经历千年岁月词义早已发生多次改变,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而后者是一部超级大部头,康熙字典全书共分为十二集,从子集到亥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
分别排列214个部首,总共收录了四万多个汉字,要知道我们常用汉字才3500多个,使用古字典冗余繁杂学习成本巨大,而且古代字典在解释一个字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是用文言文,也就是说,如果你想零基础通过这些古字典自学成才,不好意思,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徒手搓核弹。
就拿“薄”这个我们熟悉的字来个例子,
在讲究辞源出处的《康熙字典》上,你看了半天楚辞、史记、左传的各种用法,很可能到最后也不知道他究竟是个什么意思;而哪怕是53年的初版《新华字典》,
你也能瞬间明白这是一个描述厚度小的字,这就是差别。
它和以往那些堆文砌字古典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拉到满格的实用性!能一句话说明白的事儿,绝不回来绕,因为它问世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认识、理解和正确使用祖国的语文字词。
通俗易懂,这四个字在1953年版本的第一代新华字典上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比如“统”,同桶,就是统一的意思,
“独”就是落单,没有依靠,没有帮助的意思,道理简答直接,情感丰富饱满。
我们说新华字典不光只有字,而且还是最小的百科全书,这就体现在对文字的解释中,会时常穿插各类插图、包罗万象尽收眼底,
在书的最后还会附上化学元素周期表、历史纪年表、世界各国首都人口通览,甚至53年版本还将第十五届奥运部分项目的世界纪录收录在册。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读到这本小书的每一个人,都能尽量多地去了解到这个世界的真相,以上我列出的字例和不少画面都是引自53版的《新华字典》,虽然它在现在看来准备时间仓促、漏洞很多、陌生的注音字母也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用、甚至出版的当天就将修改提上了日程,但丝毫不影响它是我心里最美的一本书,一个值得尊重的里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版本的《新华字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直到57年之后才转由商务印书馆负责修订再版。
由它启承,新华字典开启了中国人低成本摆脱文盲的历史,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从1949年到 1965年,全国共扫除文盲一亿多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时至1966年,在广阔的中国乡村,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80%以上,文盲现象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新华字典的出现和后来中国式扫盲运动,以国家意志进行教育投资,奠定现代化基础,堪称世界罕见的超级工程。是我国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国的人口压力成功转换成了人口优势。中国之所以是今天的样貌,主要是因为有数量庞大的受过不同程度教育的普通老百姓,人民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却似乎被时代遗忘在了过往里,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乡村民办教师这个词,他就像是一个时代简陋的标签,曾经出现过,却也轻易地被潮流的风吹掉了,在那个呼吁扫盲的年代,他们挺身而出,作为在编教师的补充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默默奉献,挥洒青春与汗水,面对小乡村那些充满求职渴望的孩子,他们把一本新华字典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建国初期,中国教育局面非常严峻,特别是乡村中小学缺乏教育资源,尤其缺教师。那时,农村文盲很多,国家提倡大力办学,可是,公办教师很少,无法担负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农村家庭孩子又比较多,少说三四个,多则五六个。要想让孩子识点字,不做文盲,就必须到学校读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乡村在政府的支持下办起了小学校,甚至很多小学都是建立在自然村而并非行政村上,其密度可想而知。
一个教室里一二三四年级同座,学校是茅草屋泥地板,课桌是木桩加钉板,老师办公用的煤油灯或者蜡烛,和赤脚医生一样民办教师的酬劳是同等劳动力的工分,所以也会被叫做工分教师,据统计,到1977年,全国民办教师人数多达491万人。
母亲曾对我说,她的启蒙老师就是个农民,那时候使用的语文课本都是老师用毛笔在牛皮纸上自己写的,学费只要几毛钱,还要给每个人发一支铅笔和两个本子,用关中方言浓重的口音教大家醋溜的普通话,老师那清瘦贫穷的样子,很多年后母亲依然记忆犹新。
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这种方式的传输速率很低每秒只有1-10个比特,但他们数量庞大,分布于整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他们叫教师。
“民办教师”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群体,
他们不应该被忘记,
谨以此文献给新华字典的每一位编者,和曾经的“民办教师”群体,
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