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朝天门(吴阳发现疑似明朝旧城北门朝天门遗址)

明清时期的朝天门(吴阳发现疑似明朝旧城北门朝天门遗址)(1)

专家们在研究吴川城里村挖出的大块砖。记者 骆丽华 摄

昨天中午,记者接到几位文物保护志愿者报料,称吴川市吴阳镇城里村一农户在自家宅基地挖地基时,挖出为数不少的大砖头和石方条。文物专家勘察后确认,这是吴川明朝城墙和北门朝天门的遗址,呼吁紧急保护。吴阳镇委镇政府已派文化站人员到城里村进行保护。

挖地基挖出大砖头

原来,12月19日,吴阳镇城里村一农户在自家宅基地挖地基准备建房时,挖出为数不少的大砖头和石方条。市有关文物专家获悉后,前往实地勘察几次,发现挖出大砖头的那块宅基地虽然已被钩机钩走多车泥土、砖头,仍然比周围高出三四米,据说原来高出六七米之多。村民将砖头、泥土以80元一车的价格卖给别人填塘,去向不明。幸亏青石方条被村干部要求全部保留下来。

文博专家到现场勘察

专家们勘察现场发现,现场还有一堵高1.8米、长3米,也是由这么大的砖头砌的旧墙。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此地与吴川现存的明清时期旧南城门永和门遥遥相对。

据《吴川县志》记载,吴川县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千户徐本督工修建土城。永乐元年(1403),千户李忠督工重修,在土城的基础上用砖石间砌。成化三年(1467),守备指挥俞鉴开凿护城河,长六百八十丈,深一丈五尺,宽一丈五尺。成化十四年(1478),分巡佥事陶鲁督工修筑完善东西南北四门:东门镇海,西门延华,南门永和,北门朝天。城门上建有城楼,铺舍十六间,瞭望台四座,大小水关五个。城墙周围长五百八十丈,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二尺。万历二十九年(1601),岭西道盛万年添设“敌楼”四座。四十八年(1620),海防同知陈所立增开了小西门,叫通川。崇祯年初,四楼坍坏,知县童兆登督工重修,在女墙二垛子下加砖堆,堆上加一板为城守。清乾隆三年(1738),复修。二十一年(1756),教谕黄玉霖会同绅士捐资在学宫前开设文明门,闭塞了小西门。四十八年(1783),部分女墙被台风刮坏,五十三年(1788),知县沈峻率修复。同治五年,知县姜光耀大修城池,加高城墙到一丈九尺,增加四间铺舍,雉堞六百六十个。抗日战争时期,为避免日寇飞机轰炸,民国三十年(1941),县长刘应时拆除了大部分城墙,仅存南门永和及两侧城墙。

现存的南门永和门也可以看到明朝时期是用同样的大块砖来建设,清朝重修的部分为小而薄的小砖墙。

专家判断为明朝城墙遗迹

昨天下午,记者如约来到广州湾历史民俗馆。原市博物馆文博专家叶彩萍等4名专家们正在研究从吴川城里村带回来的两大块城墙砖。大家用水洗净两块砖,但发现砖上并没有文字。两块砖中一块是红火砖,已断,宽23厘米、厚12厘米;另一块是白粘土砖,完整,长43厘米、宽21厘米、厚12厘米。他们根据史料记载和现场勘察情况,及与现存的南城门对比参照,判断这些大砖头是明朝城墙、城门的大块砖,因为一般家庭不会用这么大的砖头建房子,遂溪也有大块砖发现,两者相似。吴阳镇城里村那块宅基地就是明朝旧城北门朝天门遗址,那堵大砖墙应该是明朝城墙遗迹。

专家们随即向吴川市文广新局报告这个新发现,吴川市文广新局局长肖康玉表示:“已将情况向吴阳镇委镇政府通报情况,镇委镇政府已经派文化站人员到城里村进行保护。周一会我们会同专家前往勘察,研究下一步保护工作。”

本报将进行追踪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