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语录教学(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

文 / 魔斯妈妈育儿实录

陶行知语录教学(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1)

初一语文教材有一个单元,主题是科技发明,收录的文章有杨利伟的《太空一日》、刘慈溪的《带上她的眼睛》,还有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

最初,我看到这些文章时,真心觉得现在的课文选材比我们当年进步了不少。可儿子却说:“我觉得教材乱起名字。茨威格的那篇就是选自《人类群星闪耀时》那本书。原著中这一章节的名字叫《夺取南极的斗争》,我们课本改成《伟大的悲剧》。为什么就是悲剧呢?哪里又看出来伟大了呢?”

面对质疑,老母亲我心想,“儿子年纪尚小,理解不深刻也是可能的。”带着儿子的质疑,我把语文课本和《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的原文仔细做了核对,发现课文对原著做了删减,可节选的并不是很好。

陶行知语录教学(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2)

1、老师诠释的“伟大”和“悲剧”,孩子为什么不买单?

《夺取南极的斗争》VS《伟大的悲剧》,到底哪一个标题更符合青少年的气质呢?答案不言而喻。

夺取、斗争,这样的字眼至少听起来是令人振奋的。而节选课文从标题开始就显得很“丧”,再看文字,更是情绪一路向下。

“快要接近南极了,斯科特一行人却发现阿蒙森一行人已经率先到达了……真正到达南极以后,因为不是第一个到达的,斯科特的内心毫无喜悦之情,一切都显得很平常。飘扬着挪威国旗,阿蒙特的帐篷,这些都让他倍感扎心。这个时候,他发现了一封信。信上阿蒙特留言,希望第二个到来者能把这封信转交给挪威过往。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老师说,这里体现了“斯科特的伟大”。但是单凭这两句话就谈“伟大”,的确很难让十几岁的孩子理解。

“再后来就是归途罹难。他们不断挑战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极限,却终究没有闯过这一层层的冰障。”

——老师说,这里体现了“斯科特的悲”,失败之悲,死亡之悲。孩子也很难认同死亡就是可悲的。

如何能让人感受到悲壮?至少得有情节或者情绪上的跌宕起伏。比如,肩负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最后却没能如愿;一群人意气风发,满怀憧憬的启航,最后却没有安全归来,才能让人感受到惋惜与悲壮。

(1)节选的文字没有交代这趟行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原著中写道:“20世纪的人类已经十分了解自己生存的这个星球了。所有的陆地都已被勘察过,再辽远的海洋上也有船只在扬帆破浪……赤裸的地球还隐藏着最后一个秘密,不让人类窥视……她派永恒的冬天做守护神,用酷寒和暴风雪筑起最坚固雄伟的堡垒。只有太阳才可以匆匆瞥一眼这永远禁闭着的区域,而人类的目光从未一睹它的真容……”

陶行知语录教学(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3)

茨威格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对地球上这最后一片处女地的神往。有了这样的铺垫,才会让人理解,征服南极对于当时的探险家和科学家来说,是一件多么有伟大意义的事情;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多么有战略意义的事情。节选文删除了这些段落,自然也让剩下的文字显得有些突兀,难以理解。

(2)斯科特一行人的理想、追求、科学探索精神没有体现在课文中

“在黑暗覆盖南极大地的几个月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并能彼此间巧妙地联系起来,把孤立的探索变成共同的知识财富……每个人都竭尽所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在热烈交流的气氛中完善对世界的认知。没有人会以学识做人……30个人就这样完全处于史前世界的自然状态中,在没有时间概念的无边寂静中,相互交换着20世纪的最新成果。

那个时代里最有智慧和勇气的一拨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实现科技巅峰上的同频共振,超越了学术的边界,跨越了人性的狭隘,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啊。

伟大,是因为它有着超越平凡的理想、追求、思想、情感、意志。只有读到这些文字时,我才能对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有更深刻的理解。

陶行知语录教学(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4)

(3)节选文删减了斯科特书信的内容,少了很多触动人心的真情

茨威格在原著中高度评价了斯科特的信。他说,“那些信虽然是写给他所认识的人,然而又是说给全人类听的;那些信是写给那个时代的,然而所说的话又是流芳百世的。”

我们一起来读读斯科特的信。

谈到整个民族,斯科特的信中写道:“我不知道我是否能称得上是位伟大的发现者,但我们所做的一切将证明,我们的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

谈到朋友,斯科特谦逊地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未遇到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敬重的人。只是我从未向您表达过…… 您给予我很多,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谈到妻儿时,斯科特也道尽了一个父亲,一个丈夫所有的柔情。他嘱咐妻子要照看好他最宝贵的遗产——儿子。他恳请所有的英国人,看在上帝的面上,不要抛弃他的遗属。

陶行知语录教学(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5)

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铮铮铁骨”,什么叫“铁汉柔情”,也理解了茨威格在全文最后的感慨,“一个人虽然在同难以战胜、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殉难,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更加崇高。”

反观之,当一篇节选文把这些打动人心的文字都删去了,只留下理想破灭、失望而归、遭遇意外、罹难这些字眼的话,孩子无法在情感上产生共情。他们感受不到伟大与悲壮,最多就是感觉很不走运,很惨。

2、培养孩子的感性认知,尽量读完整的作品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我们读《水浒》、《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一类的小说时,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晚上,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看完才觉得痛快。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

初中语文重在培养孩子的感性认知,强调对人物特征、人物情感的揣摩。这就更需要孩子通过读完整的作品,去更深刻地体会作品想传达的思想、情感、意境。上面我对《伟大的悲剧》的解读,也可以看出,读零碎的文字是有局限的。

有一本书叫《我们怎样学语文》。书中记录了当代七十多位知名科学家、文化学者、作家早年语文学习的经历。这些经历都取自他们本人的自述。

你会发现,50年代以前的学界泰斗们,他们对自己当年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温情的回忆;他们的语文学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世界文化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章;与之形成对比的是,70、80年代接受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这些名人,他们对自己所经历的语文教育、教材的选编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批判。他们反倒会把自己的文学修养归功于侥幸获得的一些课外读物。

陶行知语录教学(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6)

要引导孩子多读经典的名著,多读完整的作品。如果没时间读长篇,读中短篇也可以。像《人类群星闪耀时》这种历史传记体,20来万字描写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孩子们分开读,每次读1万来字,一点儿压力都没有。

3、“让语文回归最初的样子,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这两年,短视频平台上有一个名为“语文山水”的账号迅速走红,现在全网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粉丝。视频发布者是杭州丁兰实验中学的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名叫王杨军。网友们在看了视频后纷纷表示,“这不是课,是文学艺术享受”,“这种学习氛围太棒了”,“这样的语文课谁舍得睡觉”……

陶行知语录教学(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7)

王杨军的古文教学极具特色。他会自己吟诵、配乐、配景,做成教学视频。应情应景的教学方式,让孩子更加能够感受到文字带来的精神鼓舞和感动。他还非常鼓励孩子自由创作,对联教学、生活写作、诗词表演都是他的教学特色。那种古代诗文的韵律、意境之美,隔着屏幕都可以从孩子们的吟诵中感知到。

关于写作,王杨军从不轻易“上价值”,他会从生活中每一件小事、每一个人入手。比如,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同学的样貌,抓住人物特点,然后再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出来。这常常引得孩子们捧腹大笑,又不经意间获得一些莫名的感动。渐渐地,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观察更多的人。从孩子们朴实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真情流露。

这,或许就是王杨军一直在倡导的“让语文回归最初的样子,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陶行知语录教学(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8)

享受才能激发热爱之情。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孩子是真的懂得赏析古文之美,而不是死记硬背,只为对付考试的。这些孩子是真的懂得文字是用来抒情表意的,而不是硬凹写作套路,以获取高分的。

当然,也有人问王杨军,那你不在乎应试吗?王老师说,“应试的训练一定也需要,这是现实的需求。但作为老师,我更应该激发孩子自主阅读、感知世界、探索世界的欲望。”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有家国情怀,要诚信善良勇敢,要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作为父母或老师,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要有怎么样的感受,无法获得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

培养孩子的感性认知,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孩子更全面的感知,激发学生对世界和生命最原始的热爱。这才能让孩子的心变得更柔软,情感变得更丰富。

结语

语文学习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感悟人生的智慧,更高境界的审美情趣,爱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在有限的生命中保持乐观与浪漫,找到生活的价值。

作为一个半专业陪读老母亲,我始终把这些看作是孩子语文学习的更高追求。

我是魔斯妈妈,也是育儿界的积极践行者。我用码字记录自己和孩子的成长历程。原创不易,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转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