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为啥不处死吕后(刘邦写下见天见地)
《史记》记载韩信被杀的过程很简单。
前197年,代相国陈豨叛乱,刘邦带兵前去平叛。临行前,邀韩信一同前往。韩信称病不从。
韩信剧照
刘邦走后,韩信立刻派人给陈豨送去书信,声称只要刘邦兵败,他即刻发矫诏释放监狱囚犯,攻打皇宫,诛杀吕后及太子刘盈,里应外合,夺了刘邦的皇帝宝座。
结果,陈豨表现的极其顽强,虽然顶住了刘邦近一年时间的进攻,但是并没有打败过刘邦,反到是韩信的计谋泄露,遭到吕后诱杀。
原来,吕后得到韩信谋反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召来丞相萧何商议对策。
为什么非萧何不可呢?可能吕后另有深意因为萧何当年在汉中极力向刘邦举荐了韩信,刘邦这才拜韩信为大将军,才有了韩信建功立业的机会。
所以,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算是韩信生命中的贵人加伯乐,在别人眼中,他们的关系就显得非常特殊。
韩信与萧何剧照
如此一来,吕后便有理由怀疑萧何是否与韩信存在勾结,所以她才不动声色地将了萧何一军,言外之意:解铃还须系铃人。
其实萧何备受刘邦猜忌,一直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正好需要表示忠心的机会,因此,便自告奋勇,去诱骗韩信。
萧何见到韩信说,皇上已经平定陈豨之乱,不日将凯旋而归,故皇后设宴与百官庆贺,望将军大驾光临。
韩信觉得萧何来的很突兀,恐怕其中有诈,于是以身体不适推辞。但萧何又说,即便有病也得给太后面子。言外之意,你韩信以后还得在朝廷混,低头不见抬头见,不要将关系搞得太紧张了。
萧何剧照
韩信心里嘀咕:这萧老哥能骗我吗?按理说不应该呀!于是定了定神,便跟着萧何进了皇宫。
韩信进了长乐宫,转身一看萧何踪迹全无,顿时慌了手脚。这时,一群卫士闯出,用绳子将韩信捆了个结结实实。吕后随即命人将韩信斩杀。
韩信临死前大声疾呼:吾悔不用剻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意思是说,后悔没有听剻彻的话在齐国自立,如今却被小人(萧何)与妇人(吕后)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正史中,吕后杀韩信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但民间一直有一个“三不杀”或“五不死”的说法。说刘邦并不打算杀韩信,并在张良的劝说下许诺,如同给了韩信好几块免死金牌。只是刁钻的吕后不按套路出牌,煞费一番苦心,将韩信的“保命符”揭掉。
吕后剧照
“三不杀”的由来所谓三不杀是指,见天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意思是说,大白天有太阳照着的地方不能杀韩信,刘邦在场不能杀韩信,刀剑等一切铁制的武器都不能用来杀韩信。这样一来,韩信如“金钟罩”护体,不能杀,也杀不死。
刘邦为什么要赐韩信这样的保命符呢?《西汉演义》中是这样说的。
刘邦与项羽在荥阳一带混战时,韩信占领了齐国。这时,楚军频频进攻,刘邦有些顶不住了,于是命韩信前来援助。但是,韩信接到命令后却按兵不动。这下,刘邦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
后来张良对刘邦说,韩信这是等着封赏呢,主公该表示一下了!刘邦一听,当时火冒三丈,大骂韩信趁火打劫,小人行径,但转念一想,没有韩信还真玩不转,如果在迟延下去,必被项羽所擒。
张良剧照
因此,刘邦思来想去,封了韩信为“三齐王”。所谓“三齐王”就是指“与地王齐,与天王齐,与君王齐”。
韩信受封后还不出兵,因为他知道这次肯定得罪了刘邦,将来刘邦找他算账怎么办?十万火急刘邦看出了韩信的心思,于是又赐了一个“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用绳子不能捆他,用刀不能杀他”。这个“五不死”慢慢又演变为“三不杀”。
韩信心满意足后,这才发兵,攻击项羽,最终于垓下结束楚汉之争。刘邦称帝之后,觉得韩信失去了利用价值,留着还是祸患,所以杀心渐起。
可是找什么理由杀韩信呢?刘邦犯难了,毕竟曾经许下一大堆不杀他承诺。
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刘邦的难题自然也是吕后的难题。吕后足智多谋,胸有成竹,于是“主动请缨”,对刘邦说,区区韩信,小菜一碟儿,把他交给臣妾,你就等着瞧好戏吧!
刘邦用怀疑的眼光瞅着吕后说,皇后有何妙计?吕后回答说,天机不可泄露,你就静候佳音吧!
没过多久,吕后就让萧何将韩信骗进长乐宫,用麻袋把他身体罩住,吊离地面。然后向一群宫女示意。只见这些宫女每人手持一根削尖了的竹竿,一拥而上,对着麻袋一顿猛戳。不一会儿,鲜血淋漓,韩信没了动静。
以上就是演义中韩信被杀前后过程。其实演义本就是为娱乐大众而来,与正史相差甚远,可信度不高,包括张良为保韩信诱刘邦许诺“三不杀”一说。张良确实有先见之明,但只会用在自己身上。所以“三不杀”不见得真有其实,自不存在吕后抗旨一说。而在正史中,刘邦是默许了吕后的做法,不过夫妻二人演了一段双簧。
正史中韩信被杀的来龙去脉前207年,项羽在关中主持分封,本应该在关中称王的刘邦被赶到汉中、巴、蜀为汉王,建都南郑。刘邦憋气窝火,怀着郁闷的心情上路。
刘邦剧照
由于刘邦带领的几万士卒大都是关东人,非常不愿意到穷乡僻壤受罪,于是多数半路开溜。刘邦到达南郑之后,差点得了抑郁症,多亏萧何及时举荐了韩信。经韩信指点迷津,这才让刘邦看到了前方的一丝光亮。
在韩信的带领下,刘邦成功杀回关中,又发动彭城之战。彭城战败后,刘邦逃往大兄哥吕泽驻军的下邑。
在下邑,张良出谋划策,建议刘邦重用韩信、英布、彭越三人。不久,魏王豹叛汉投楚,刘邦命韩信去攻打西魏国。
占领魏国之后,韩信奏请刘邦,要单独去开辟北方战场。刘邦同意,派亲家张耳随行。之后,韩信取代赵,胁燕,攻齐。
完成占领北方的目标后,韩信觉得称王的时候到了,于是向刘邦请封“假齐王”。
齐国地大物博,凿山煮海,富甲天下,春秋时期名相管仲正是靠渔盐之利,实现富国强兵,助刘恒公称霸天下。所以,韩信一眼就瞧上了齐国。
当时,刘邦正在广武涧与项羽对峙,感觉韩信乘人之危,于是当着使者的面大骂韩信。
张良、陈平见状,及时制止,每人各踩了刘邦一脚。刘邦这才醒悟,于是封韩信为齐王。
果然,就在韩信封王不久,项羽便派武涉去游说韩信保持中立,或者三分天下。继武涉之后,辩士剻彻也苦口婆心地劝韩信自立。
如果当时刘邦拒绝给韩信封王,那么很可能会吃到韩信与他分道扬镳的苦果。可见,对付韩信,只能“智取”,不可“强攻”,更不能得罪。
公元前202年,在垓下灭掉项羽之后,刘邦偷偷赶到定陶韩信军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韩信兵权。之后,刘邦在定陶称帝,改封韩信为楚王。
前201年,刘邦伪游云梦泽,将韩信擒获,贬为淮阴侯,让其居住于长安。
前196年,刘邦忙于平陈豨之乱,吕后将韩信诱杀,后又夷其三族,罪名是谋反。
至于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如今史学界尚存有争议,但刘邦容不下韩信是不争的事实。就在刘邦“豨军归”后,听到韩信被杀后“且喜且怜之”。又是高兴,又觉得可惜。
值得一提的一个细节是,吕后抓到韩信之后,并没有走审讯的程序,也没有查实谋反证据,而是立刻将其斩杀,又灭其三族,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般,也没有请示刘邦。
从这点上看,吕后之所以自作主张处置韩信,必然是提前得到了刘邦的默许,所以说二人在演双簧,也不存在吕后抗旨或违背刘邦意愿一说。
结语:
其实,刘邦杀韩信是历史的必然,韩信代表的是异姓诸侯,本质上与刘邦是对立的关系。
刘邦称帝前后,共封过九位异姓,即赵王张耳(后由子张敖继承)、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齐王韩信(后改楚王)、梁王彭越、韩王信、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燕王卢绾(灭臧荼后立)。
在刘邦去世前,除对两个控制力弱的长沙、闽越存在外,其他诸侯全都变成了刘姓宗室。不用说,那些异姓诸侯的下场都很惨,其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被杀,张敖被贬,卢绾逃亡匈奴。
显示,上述异姓诸侯都是刘邦为打败项羽而进行利益输出、交换的产物,是一种权宜之计。刘邦为了维护江山社稷的完整,不给后辈子孙留下隐患,必然会在恰当的时间,采取恰当的手段将他们逐一铲除。
因此,刘邦杀韩信是必然,只是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时间、理由及方式罢了,这就是他将韩信贬谪后,又让他活了6年的直接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