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的变化(越觉得今天明星没文化)
网友又把她嘲上热搜。
许鞍华导演,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的《第一炉香》,几乎每次一有新的动向,中枪的总是马思纯。
前几天发布第一支预告。
被嫌弃扮相土。
说是“第一炉钢”。
当初发布开机照。
被嫌身材壮。
说是“虎妞与骆驼祥子”。
回到一开始选角。
马思纯发布的读后感也被嫌弃“中二少女不适合演葛薇龙”。
好奇怪。
成片连影子都没有,为什么这么多人就对马思纯拒绝三连呢?
也许因为一种很微妙的东西——
文化气息。
别误会,Sir绝不是要说马思纯没文化。
就拿大家心目中的文艺女神张曼玉来说。
《花样年华》,她是空虚寂寞,和梁朝伟交流武侠小说的文艺女青年。(真·开房聊剧本)
《客途秋恨》,她是许鞍华导演本人的投射。
但你要说真实的张曼玉多有文化气息?
恐怕她自己都不承认——
说白了,“文化气息”之于演员是一门玄学。
你也不知道ta有多少文化。
但ta扮演起文化人,你就是特别愿意相信。
这种特质,今天的演员已经尤为稀缺。
哪怕他们立着各种各样的人设,唯独“文化气息”这一个——你随便立,不崩算我输。
(此处应有靳东江一燕。)
如果要找到一个文艺光环永不破灭的演员。
Sir首先提名——
王志文。
01
文青鼻祖
王志文是谁?
王志文、张国立、陈道明、陈宝国,人称中国内地男演员F4老戏骨。
张国立、陈道明、陈宝国这三位老戏骨的典型荧幕形象,都大概可以归为:正剧男主,老干部,严肃,权威。
王志文无疑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位“老戏骨”。
虽然他的演技可以驾驭各种各样的角色:汉奸、男宠嫪毐、毒枭……
Sir认为,他是中国内地当之无愧的文青鼻祖。
问题来了,怎样才叫文艺青年?
不妨借用一个定义:
日本,文艺青年叫“新高等游民”。他们的定义是:富有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追求的不是物质而是内心,穿着破烂但心似锦绣,永远保持对知识的好奇,拥有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
王志文早期的荧幕形象,完美诠释。
文青鼻祖的诞生,始于1994年开播,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过把瘾》。
王志文饰演的男主角方言的文艺感,和现在通常认为“忧郁,疏离”的文艺青年并不一样。
他一点儿都不忧郁,反而小小的眼睛,说起话来贱得要命。
戏里的妻子杜梅(江珊 饰)特意打扮一番,他却说:“你怎么打扮得像个鸡似的!”杜梅被气得扭头就走。
他的笑,是嘴角肌肉轻轻地打开,阳光灿烂中带着一种蔫坏的感觉。
但偶尔表现出的绅士气质,又让人恨不起来。
他是市文化馆里的公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喝茶看报纸。
惯常的动作,是坐在沙发上,抽着一根淡淡的烟。
洒脱不羁并虚无着,时而发表一些“废物论”:
“辞职了干嘛?我会干什么呀?我就这么废物。事先声明,我可什么都不会。”
王志文是正宗上海人,却完全不见上海口音,反而有王朔作品里的京片儿味。
但王志文却不止于模仿这种痞气,玩世不恭,而是加入了一种上海男人的绅士气质,一种诗性的浪漫。
用现在的话来说,王志文演绎了一种雅痞文青。
凭借《过把瘾》,一跃成为国民荧幕男神。
收到的粉丝来信,几麻袋都装不下;
发行的两张国语流行专辑《糊涂的爱》《想说爱你不容易》,顺便打破了当年中国磁带发行量记录。
文艺男神的地位,从此一统江湖。
第二年1995年开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里,王志文饰演艺术家陆建平。
比起《过把瘾》里的方言,陆建平头发更长更飘逸了,更艺术更不拘小节了,从不在乎有钱没钱,只想搞好自己的陶瓷艺术。
他在剧里开的敞篷吉普车,迷倒万千少女,也拉动了全北京的吉普车销量。
嬉皮士文青也可顺手拈来。
娄烨的电影《周末情人》中,王志文更加放浪形骸了,一个戴着墨镜的摇滚boy上线。
摇滚文青气质甚至可以和电影里的贾宏声相比。
害,这该死的魅力。
文青鼻祖诞生的秘诀,是外形条件吗?
王志文说不上很帅,更不符合当时的荧幕审美。
冯远征有个笑话可以证明。
他曾经说电影学院的老师认为他不够帅所以没要他。“但是那年,他们招了王志文!”冯远征愤愤不平。
26岁时王志文就背着两个大眼袋,小眼睛,暗黄黝黑的皮肤,过于干瘪瘦长的身体,显得没有一点阳光气质。
Sir来为你展示一下当时的荧幕审美。
比如许亚军,朱时茂。
白皙的皮肤,国字脸,浓眉大眼。
外形条件让王志文吃了很多苦头。
有一次他在北影遇上高仓健到学校做活动,他问偶像:“你觉得我这么瘦能当演员吗?”
曾经好不容易在一部电影里得到个主角,最后却被导演辞退。
直到从北影毕业后的第八年,才遇上让他大红大紫的《过把瘾》。
要说气质。
王志文洒脱、率性的气质,着实增色不少,但他并不属于那种光芒四射的明星。
文青的外表和气质,远远不是他封神的秘诀。
02
哲学教父
年轻,保持“文化气息”容易。
毕竟谁还没文青过一把呢,人到中年,不陷于油腻,才叫稀罕。
现在被奉为不油腻中年人的代表——
朴树和张亚东。
一个被称为“少年气”,一个被称为“脆弱感”。
这两者,都表达的是“不要成为什么”。
却也回避了另一个问题——“你该成为什么”。
中年人有没有中年人的担当和魅力?
有没有与年纪相匹配的成熟和智慧?
在这一点上。
比起单纯的“不油腻”。
王志文“文艺青年”光环不老的标志是——
比年轻时更深刻的认知,更坚定的原则。
但放眼全世界。
具备这种魅力的出色代表,Sir以为是阿尔·帕西诺。
帕西诺在很多电影中都曾以摄人心魄的气势,发表了充满激情的演讲。
尤其,《闻香识女人》的一段长演讲。
《天道》里王志文饰演的丁元英,国内影视剧史上最独一无二的人物。
丁元英是知识分子和商人的混合体,极具人格魅力,深谙佛道两家,洞悉人性。
王志文在剧里老是蹦出大段大段的大道理,却完全没有任何“背台词”的痕迹。
让人恍惚丁元英和王志文,已经不分彼此,除了王志文,Sir无法想象第二个中国演员可以驾驭这个角色。
就光是这些冗长的台词,恐怕有些演员念都念不下来。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
丁元英是一个内心世界深不可测的人。
在平凡人眼里,他是神和魔的合体。
用剧中的话描述——
她说 他永远都不会跟你吵架
他的每个毛孔里都渗透着
对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
骨子里的极端高傲和行为作风上的极端谦和,如此矛盾,又如此统一。
怎么演?
王志文一段不动声色的表演让Sir大呼过瘾。
他早上到早餐点买豆浆油条。
别人的习惯都是先点餐,吃完再给钱。
他先付钱,后入座。
为什么呢?
点餐和付钱可以同时进行,只需要和老板打一次打交道。
尽可能少地与他人发生接触,保持内心思想最大程度地不受干扰。
你再看。
吃完后他起身要走,脑子里想着自己的问题。
这时候老板叫住了他:你还没给钱呢。
他一怔。
但不争辩,把钱付了。
什么叫做“对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
在这个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黑冰》最后11分钟的长独白,奉献了王志文影帝级的自我剖析。
这段台词更是堪称中国台词界教科书。
王志文饰演的郭晓鹏是一个大毒枭。
贩毒,勾结官员,这还了得?
但王志文认为这并不应该只是一个普通的坏人。开拍后,他拉着编剧成员开会,并用自己丰富的演技去诠释了这样一个亦正亦邪的角色——
偏执而疯狂的高级知识分子兼毒贩子。
他逻辑自洽到让人细思极恐。
直到被判处死刑,行刑前一晚,他仍然选择继续把游戏进行到底,自信到最后一刻。
“你们习惯把人群分成罪犯和非罪犯,就是所谓的好人和坏人
并且由此延伸出一些高尚啊、卑鄙之类的概念
但是我要告诉你,其实一切都是机会而已
穷乡僻壤的犯罪率低,不意味着那儿的人就高尚
因为他们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就不会有痛苦”
无论这些台词究竟有没有道理,只要从王志文口中说出。
句句台词,犹如下蛊。
因为他的个人魅力都融化在角色里。
“我不敢多看这种东西
我怕我走歪了”
当然,能念长台词并不代表牛*,而是在这一段长台词中,王志文的语气,语速,神态 ,手势都浑然天成。
如陈凯歌这样评价王志文的演技:
“在豪放的同时可以自如地捕捉到各种细腻的感受。”
看这癫狂一笑。
他承认游戏已经结束了,但打心底不认为自己输了。
能够驾驭这样的角色,优秀的台词功底,必不可少。
《天道》里的搭档左小青,曾在采访里说自己接这部剧的压力。
“和王志文老师演对手戏压力太大了。我在台词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从进组第一天起我就在背台词,剧本里没有一句台词是废话,充满了大量的道家,佛家语言,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代替,一个字背错了,意思就不对了,生怕表现不好拖了王志文老师的后腿。”
话剧演员出身的王劲松,这样夸他:
“王志文演的戏,是可以用耳朵听的,不用看。”
刘德华和王志文首次搭档后,感叹王志文名不虚传。
自然,却又不乏一国之君的气势:
“我觉得王志文的台词功夫太强了。拍《墨攻》之前我也想过怎么去讲古装片台词,但后来发现王志文讲台词的方法不是我能理解的,一路走来看到的那种古装戏讲话的方法,很自然很正常。我的表演也因为他改变了很多,讲话就也尽量自然,不那么古装。”
他对于作品的理解度极高。
好的演员,总是可以将人性的复杂演绎出来。
他让角色贴近生活,却又不只是完全规训于生活,而是挖掘角色背后更丰富的层次,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哲学教父,如此炼成。
03
王同志
文青气质里的自由,洒脱,纯粹,也是王志文人生的底色。
Sir数了一下。
王志文在1991年出道,至今已经拍摄电视剧和电影各30余部,几乎每年至少有1-2部作品面世,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从没有懈怠”。
实在太高产。
但相比其他高产或住在热搜上的演员,王志文也实在太低调。
他远离大众,只用作品和观众交流。
没有几篇相关他的采访和节目,也从来不接广告,他的解释如此:
“钱,我喜欢,我跟它没仇。拍广告挺诱人,挣钱快,但这钱我挣得不舒服,我觉得是在买卖,而且卖的就是这张脸,我觉得挺没劲的。”
网上流传他的绯闻和私生活,无非都是一些捕风捉影的陈年绯闻,如绯闻女友江珊,许晴,徐帆。
△ 王志文与江珊
一篇《新京报》的采访中,当记者想要旁侧敲击,问他平时不拍戏做什么时。
他笑着反问记者:“你是在问我的私生活吗?”
这个场景,Sir想起了《天道》里王志文饰演的丁元英:
洞悉人心,永远明白你的言外之意,但表现儒雅,温柔。
相比之下,今天的演员是没有文化了吗?
也许是。
但一定不全是。
回到究竟什么才是“文化气息”的问题。
看一看《小说》这部电影。
导演很有意思,一边找来真实的小说家开了场“什么是诗意”的座谈会,一边请王志文和王彤演了一个婚外恋的故事。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当作家们聊着诗意的时候,你觉得枯燥无聊。
而另一边互相试探的男女,却让你觉得饶有兴致。
那些真的文化人,看起来不一定有“文化气息”。
他们可能穿着土气,谈吐不清。
而演员的眉目传情,宛然一笑,却让你感觉到他心里有一片叫做“文化”的新田,让人想去读懂。
说白了。
有文化气息的演员,不在于读了多少书。
而是,是否能够隔着银幕,与观众发生真诚、深情的沟通。
如果再次发问:王志文是谁?
Sir只能回答。
一个能让你感觉到,随时欢迎你走近他的人。
陈凯歌的电影《和你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写照。
即便他演谁像谁,但Sir还是看到了他露出了“马脚”——
戏里王志文饰演的是一个人到中年的音乐老师。
江老师独居,脾气古怪,生活上十分邋遢,头发整个鸡窝似的。唯一珍视的,是他捡来的几只流浪猫,还有音乐。
全片中,Sir认为这两个场景最动人。
其一,是他对唯一可以打开心扉的小孩,缓缓地说:
“我有我的音乐
有了音乐我就觉得挺好”
其二,平日不近人情,什么都不在乎的他,面对真正有音乐天赋的学生时,又不自觉地流露出难得的温柔。
他怔怔地对小孩说:
“你拉得真好。”
这样的形象,与真实的王志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表面冷冰冰,只有音乐能够让他激动;
一个看起来云淡风轻,但在演戏的时候总是能量惊人。
他们富有的都不是物质,而是时间,精神,自由。
一种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
至今,他不喜欢别人叫他王老师或什么大师。
他仍然喜欢这个称呼:
从事演员工作的王同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津安4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